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理财银行 > 正文
 

人民币理财再受热捧 谁来添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 09:28 中华工商时报

  最近,一些中资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业务又开始“变脸”登台,尽管回报率已大不如前,但投资者仍然予以全力追捧。

  毫无疑问,人民币理财是今年以来中资银行界最受瞩目的一个名词。这个看似新兴的业务一度被“叫停”,明面上的理由无非是3月17日央行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后,货币市场中央行票据、金融债等其他品种的利率下降,以此为主要投向的人民币理财暂时无利可图
,因而被迫偃旗息鼓。

  但是,表面的理由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症结。在首期理财产品到期而大的利率环境依旧的情况下,“变脸”推出的人民币理财只能说明银行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生存环境。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作为吸引客户资金的手段或者产品也好,人民币理财其实或明或暗,存在了多时,除了银行,保险公司、甚至一些券商也都涉足人民币理财产品。

  一般而言,有需求才有产品。在投资品种并不丰富的今天,人民币理财的确是一个有着巨大需求的投资出口。

  有着巨大需求,而又有着众多供给者的产品,其竞争激烈是完全可以想见的,但是,尽管对利率的敏感在所难免,以追求客户群覆盖率,进而占有市场的金融机构而言,一旦有需求存在,而以资金为生存之本的银行当然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客户范围,一句话,少赚钱甚至不赚钱也要推这种产品。

  此外,持续的投资压抑也导致银行硬着头皮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

  目前,很多投资者的理财思路还比较狭窄,而现在储蓄实际利率偏低,老百姓手里的资金迫切需要安全稳定的投资渠道。一些普通居民曾告诉笔者,除了国债似乎并没有太好的渠道。

  而各银行都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利率都要比同期限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分别高将近一个百分点,因此,市场空间是可以想见的。

  与此同时,投资渠道狭窄也困扰着银行:国内经营理财产品,渠道少得可怜。据了解,一些所谓的“新产品”仍然延用了以往的“债券池”投资模式,即银行购买央行票据等投资品种,再卖给个人投资者,并无新意。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币理财“变脸”产品,还是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据说在一些地方,部分银行的国债在还未对外卖时就已被客户进行了预订,而多数银行均在半天内卖完,理财产品被疯狂追捧。

  而这些情况更反证了投资压抑的严重程度。

  此外,银行再祭人民币理财大旗,主要是为了稳定客户。

  我们知道,积极推出理财产品的都是中小银行,而中小银行对资金有很大的需求,随着银行号基金的亮相,这种压力会越来越大,必然要求他们用新的手段吸引资金。而在存款不断分流的情况下,人民币理财成为各银行留住存款资金的重要手段,因为保住这个投资产品,就能保住相当大的一部分客户,储蓄资金和存贷率就不会发生问题。

  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有限,一旦央行采取紧缩政策就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上出现流动性困难,此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分工越来越模糊,对资金需求就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当一家商业银行资金偏紧时,其他的商业银行也偏紧。正是这种对资金的渴望推动了人民币理财的发生发展。

  我们知道,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经营的起点,因此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是长期性行为,通过人民币理财来吸引资金,稳定客户的确是现时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人民币理财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