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8日 11:46 《钱生钱》 

  分析师从来就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表面神秘光鲜,背地里却要承受各种压力甚至骂名。然而纵然被质疑“不关心指数,图表,只让人买股票,赚佣金”,也丝毫不能阻挡大家对其趋之若鹜,因为大家看到的永远是其数万、百万乃至千万的身价,而背后的艰辛与苦楚很少有人问津。

  无数个埋头于研报的日夜、常年在外的辗转奔波、“市场虐我千百遍,我视市场如初见”的不离不弃……这些点点滴滴撕下了分析师的面纱,为我们还原了分析师本来的面目。近期,多名明星分析师离职或退居二线的传闻引发坊间热议,更让我们认识到,除了个人利益以外,分析师不仅需要面对行情走弱造成的投研沉寂,而且还要面对券商内部庞大的考核压力、令人失望的股权激励机制以及复杂的派系斗争等诸多压力。

  分析师的确压力巨大,但又有谁能抵抗百万年薪的诱惑?事实上分析师却不是想当就能当的。想成为一名分析师,首先你得是名校学霸,最好还是硕士学历。根据新财富对分析师毕业院校背景统计,复旦[微博]大学毕业的候选人最多,占了10.56%。其次是北京大学[微博],占了8.3%。上海交通大学[微博]、上海财经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排在第三四五位,占7.84%、7.14%、6.62%。而且,在这些分析师中,硕士学历几乎是分析师的标配,占了78.12%,剩下的是博士学历,占了20.3%。知识就是财富,在这里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学历的门槛或许已经把很多人拒之门外,但是即便拥有了高学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照样不能胜任分析师。因为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是分析师最重要的工作,所以高强度的出差就是分析师的家常便饭。根据新财富调查,分析师们对自己的研究公司进行实地调研的比例高达81.21%,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要调研三次以上,每次历时1.2天。分析师们平均每年大约有1/5的时间不是在上市公司调研,就是在去调研的路上。这样看来,除了智慧的头脑,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分析师的标配。

  而且,调研成果终究要转化为现实,所以书面写作能力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新财富的调查,分析师群体一年的工作时间里,超过32%的时间都在撰写研究报告,平均每人每年生产的研究报告超过98份,长达24.5万字。大家可以自行脑补那些无数埋头撰写研报的日日夜夜。

  除此以外,分析师既要对接上市公司的董秘、董事长、财务,又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投资者。因此良好的表达能力,不管是在公众演讲当中,还是与投资者面谈都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一个优秀的分析师必定同时也是一个紧跟时尚潮流的社交高手。

  当然,作为咨询服务的提供方,分析师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能够帮助客户赚钱,比如提出了成功的交易策略、指出了买方信息的疏漏、有独到的见解和分析、在买方和上市公司起到桥梁作用、对大趋势的判断准确等等。

  放眼望去,市场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明星分析师可以借助光环效应发起主动权,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而基础研究员则只能依靠频繁出具报告、更换平台来换取更高投研定价,频繁跳槽成了很多分析师躲不开的魔咒。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有深度、有质量的研报反而成为了市场的“稀缺资源”。

  市场行情跌宕起伏,国内外环境复杂,各种利空因素交织,让很多分析师感到挫败和无力,再加上并不完善的股权激励制度,出于对个人利益的考虑,分析师往往选择离开,投奔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公司或券商资产管理部门等买方机构。毕竟在投资预测和结果的准确度要求颇高的国内市场,要持续“押”中行情或趋势,几乎不太可能。这也就造成很多有价值的观点还未通过时间验证就被市场抛弃。

  分析师,作为一种职业,既没有我们想象般光鲜亮丽,也没有某些人认为的那般阴暗。重视基本面,能写出有数据和逻辑支撑的研报,让投资者赚到钱,这样的分析师就是好的分析师!(文/紫月 图/网络供图)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