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8日 11:46 《钱生钱》 

  2016年3月31日,65岁的英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因突发心脏病离世。提到扎哈·哈迪德,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甚至听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这并不影响她的伟大。

  她是开创性建筑形式的领导者和顶级理论设计师,她在2004年成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建筑师,又在2015年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她是近十年来在各大地标性建筑竞赛中几乎无人可以匹敌的女建筑师,在男性主导的建筑界,她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女建筑师,没有之一。如果伦敦伊夫林·格雷斯学院、西班牙萨拉戈萨桥让你感到陌生,那么由她设计的望京SOHO、银河SOHO、广州大剧院等建筑一定会让你对她有所感触。

  如果你对上海世博会英国的“种子圣殿”还留有记忆,你要知道,如果不是赫斯维克工作室独树一帜的“创意之馆”赢得了上海市民的喜爱,在47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那么我们很可能有机会见到扎哈的又一件真作。不过,也不必遗憾,毕竟上海世博会的埃及馆内馆设计也是出自她之手。

  扎哈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她长弧曲线的应用,给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她的建筑充满流动性,充满对动感、速度和自由的追求,并且这一理念受到年轻一代的广泛认可。然而她的伟大不仅仅在于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个地标性的建筑,更在于她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种精神,“为独立、平等和尊重而抗争,为进步和改变而抗争”的精神。

  她始终与争议相伴。她为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设计的造价2500万美元的文化中心,因为需要迁移人口而引发人权组织的抗议活动;她为卡塔尔设计的2022年世界杯体育场因为让人联想到女性生殖器而受到大肆批评,虽然批评的目的本是为了表达政府对外国劳工的待遇不满。为此,她起诉了其中一位批评家,并最终赢得了庭外和解及批评家的道歉。

  虽然对她的作品不实用、任性、鲁莽的批评声从未间断,但是她从早期开始没有一件作品是妥协或者让步的。“形式大于内容”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她的最常见的批评。《城市中国》创刊主编、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姜珺在《周末画报》上发表的一段评论这样说道,“在扎哈的作品中很难看到那种与这个时代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相应的辩证性……扎哈的反叛与她的导师库哈斯还有相当距离——现代城市之复合内容,她是个偏才而不是天才更不是通才,她的作品更像一道入口刺激而缺乏回味的快餐,她也正因此成为了我们消费的宠儿。”也有人说,扎哈建筑的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难说有更多思想性的东西。但是我以为,没有注重形式的创新,就不可能“把建筑形式的可能性往外拓展”,而如果没有扎哈率真不羁的性格也就没有那些“不可能的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她是一个另类,但是正是她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可能性,让我们认识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在世界实验设计中心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期间,她师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而雷姆·库哈斯正是央视“大裤衩”的设计者。扎哈在回忆老师时说:“他们点燃了我的野心抱负,让我学会去相信自己哪怕是最奇怪的直觉。”

  在国内,“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已然成为一种共识,大裤衩、大秋裤,还有老寿星、酒瓶子、方便面桶已经被吐槽无数,我们现在来谈论扎哈,与其说是对她本人作品价值的回忆,不如说是对这位具有强烈性格特征的女建筑师反叛精神的纪念。

  或许,只有未来才能评判她!或许,只有未来才能读懂她!(文/碧琪 图/网络供图)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