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1日 15:23 《钱生钱》 

  杠杆,我们在去年股市大牛市的时候屡见不鲜。而在期货市场,杠杆更是普遍存在的。其实在宏观经济中,杠杆也是无处不在,地方政府发的债券,国家发的国库券,公司债企业债,包括我们的住房按揭贷款,其实都是杠杆行为在经济生活中的体现。

  我们每天都在上班,那么在职场是否也存在杠杆?答案是肯定的。而职场杠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收入与投入的成本。很多人会说了,我们上班,每月拿到应得的报酬,除了时间和精力,并没有什么投入啊。其实不然,职场也是需要我们不断的投入成本的。

  职场的“报酬”是什么?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钱”,其次还有成就感、社会认同、人脉等无形的效益,这些效益通常以“机会”的形式呈现出来。那职场的“成本”是什么?就是为工作所付出的东西,包含体力、时间、个人技能,还有组织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工作投入这些东西,而且每样工作,这四种“材料”的比例都不大相同。

  举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例如去超市当肉品工人,据说每个月就可领到5000元左右的薪资,超过国内平均薪资,听起来很不错。但这份工作的投入,可能体力占50%、时间40%、技能10%、组织能力0%。这样的成本结构透露出几个问题:

  1、体力与时间占了最大比重,这两者是随着年龄逐渐下滑的资源。

  2、技能占比太低,而且除非未来一直杀牛,否则这技能的沿用性不高。

  3、组织能力的投入为零,无经验累积,但这却是未来杠杆率最高的资源。

  相对的,去餐厅当服务员,虽然赚得可能比较少,但投入成本预估是体力30%(体力消耗比肉品工人低)、时间40%(假设与肉品工人同工时)、技能20%(接受点餐、客户服务、人际互动)、组织能力10%(应付突发状况,优化工作顺序),相较于肉品工人:

  1、体力耗费略低,有剩余精力可以思考更多事情。

  2、技能与组织能力比重高,而且与人有关,经验比较可能沿用到其他工作。

  3、有服务生经验的去当肉品工人容易,但反过来,则需要更多的训练。服务员在职场上有更多选择。

  所以关键不在于你一年赚多少,而要自问,十年之后你想靠什么赚钱。简单的说,一个理想的职业生涯,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是“杠杆”,二是“弹性”。“杠杆”让你每投入一分,获得一分以上的收获。至于“弹性”,则强调每个选择都该让你的路越来越宽广,而非越来越狭窄。

  部分人选择工作,把眼前的薪资福利列为关键考量,却忽略了一件超级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为这份收入付出了多少成本?这是一个简单的投资报酬观念。“报酬/投入”的比值,就是所谓的杠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当然希望这个杠杆值,也就是投资报酬率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在职场上的选项能够越来越多,不要为年龄增长而卡在特定的产业与职位,老了之后哪都不能去,只能硬撑到领退休金为止。

  从个人的角度,尤其是对职场新人而言,有件事情是一定要从长计议的,那就是千万别短视眼前的利益,而要分析背后各项投资的比重,比如体力、时间、技术、组织能力。减少用体力、时间这类越用越少的资源来换钱,尽量多用技术、组织能力这类具有杠杆特性的资源来换取成果。这样在40年左右的职场中,选择才会越来越多,投资报酬才会持续上扬。

  大家想一想,现在的工作,现在的能力,是让自己越来越值钱,还是越来越贬值?未来的职业之路,到底是越走越宽,还是会走“投”无路?(文/运帷 图/网络供图)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