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8日 11:27 《钱生钱》 

  楼市春风吹进门,全国各地都精神。虽然三四线城市面临去库存压力,但是一线城市春意盎然。房价连续上涨,人们排队买房的拥挤场面简直和春运如出一辙。面对楼市的冰火两重天,在感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钱究竟从哪儿来?

  首先是银行贷款买房。房贷政策的出台,极大提振了大家的购买需求,提高了大家的购买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发布《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原则上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5%,各地可向下浮动5个百分点。这对刚需来说,不能说不是利好。房价的不断上涨,给持币观望者一记响亮的耳光。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已经错过的无法挽回,及时出手未必不是最佳选择,而且“库存高企时好买房”,较高的库存能够给购房者提供更充分的议价空间。或许,在这种心理条件下,大家更容易做出买房的决定。

  其次,除了银行体系的房贷高速增长以外,银行体系以外,有一些P2P平台针对购房者的首付款提供信贷,也就是首付贷。

  所谓首付贷,主要是针对一些在银行贷款,但是首付款不够的人群,是属于无抵押贷款。以一套100万元的房子为例,按照银行按揭最低首付2成计算,首付也需要付20万。但是如果用了首付贷,自己可能只需要攒够10万就能买下一套100万的房子。这样的操作,将原来的杠杆放大了一倍,也让原本暂时还无法买房的人有了买房资格。

  听起来为买房人提供了便利,但是实际上风险巨大。面对首付贷的火热,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提醒大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自办的金融业务没有取得相应的资质,是违法从事金融业务,而且这里面还存在着自我融资、自我担保、搞资金池的现象。他认为,首付贷的产品不仅加大了居民购房的杠杆,削弱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增加了金融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由杠杆推升出高房价局面,风险不容忽视,当房价降下来的时候,买家有可能违约,从而引发更大的金融风险。

  首付贷游离在监管政策和正规金融机构的风控体系之外,容易成为金融风险的导火索和放大器。有鉴于此,央行[微博]将与相关部门一起,打击为客户提供首付贷融资、加大购房杠杆、变相突破住房信贷政策的行为。

  再次,民间借款银行难辨别。个人在民间的借款情况,如果没有在征信体系里面的借款,银行也会比较难判断。银行重点还是会考察个人的征信记录、收入、流水等数据,而这之外的则可能需要信贷经理的经验来判断。对于利用过桥贷、首付贷等的贷款申请,应拒绝受理。

  现如今,房屋的本质早已经不是商品,而是金融资产。在资本市场,钱是最聪明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市场。没有人会否认,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非理性繁荣的抛物线通道中,很多人都在猜测它的拐点什么时候到来,而更多的人则被这条抛物线刺激得尖叫和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所以吴晓波[微博]提出一个观点叫拥抱泡沫,他说:“现在李总理只有一条办法,信贷政策。把各位口袋里的钱全部逼出来,逼到哪里去呢?中国有两个非常大的泡沫市场,一个叫资本市场,一个叫不动产市场。当所有的钱都跑到马路上以后,朝野对赌。一个赌政府在实体经济转型完成前,不敢让泡沫破灭。政府赌各位当你们用100万买股票,变成200万的时候,你一定不敢拿200万再去炒股。你会拿120万炒股,还有80万买房子、吃小龙虾、去旅游。当你干这些事情的时候,实体经济就复苏了。”

  近日,周小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用货币、汇率政策刺激出口,对实现增长目标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大,除非国际国内出现大的经济金融风波,否则将保持比较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如果国际或者国内有什么重大的变故性的事件,货币政策是要保持灵活性的,要应对各种冲击、各种事件的产生。”而对于信贷政策调整的基本逻辑和总体基调则是,一是因地施策,如去年以来北京、上海等几个一线城市必须执行原有的政策;二是市场自律,由商业银行自主决策;三是住房金融的宏观审慎管理。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审慎的信贷政策面前,中国楼市将何去何从,也许只有市场能够给出我们最终的答案。(文/紫月 图/网络供图)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