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7日 16:51 《理财周刊》 

  文/石镜泉

  国外投资者过去近十年,年年都认为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因为按西方经济理论,中国地方、公司债高企,自然会拖累中国经济硬着陆。

  由于对“硬着陆”根深蒂固的偏见,所以国外投资者对这次两会决议,仍会在GDP增长是6.8%、6.5%,还是6.2%上做文章。

  事实上,中国的高层领导早在一两年前,已称“不要求GDP的量,而是要求GDP的质”。但国外投资者对中国的“转型”还是理解不够,一个典型例子是穆迪信贷评级机构,最近将中国的信贷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原因是中国要进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改革,这会减低GDP的量。

  但中国能不进行这些改革,仍去为补足GDP而继续生产无需求的钢铁吗?去挖烧不掉的煤炭吗?虽然会带来工人下岗问题,这就好似病人做化疗,身体一定会先弱,但不做呢?一定会更痛苦。

  世界上未有一个国家发生过中国今时所倡的改革,因此,无人知道会否成功。但搞笑的是,穆迪一方面将中国信贷下调至负面,但另一方面又谓这些改革可以解除中国所面对的危机。

  笔者不会说穆迪思想混乱,目前的确有不少外国投资者对今时中国有所忧虑。

  不过,我阿妈教我:“不要成日又忧有柴无米煮,又忧有米无柴买。”经常忧这忧那,事事不做,困难是不会因你原地踏步而消失,只有面对难题,合理解决,才可能步出困境。

  一方面要去淘汰产能,一方面又要协助下岗工人转业,少不了要政府拨款帮助,这就是财政政策。政府免不了要用赤字预算,总理提过3%(去年是2.3%),央行[微博]曾谓4%也可接受。

  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6年内,中国是维持在6%至10%的财政赤字之间,明显地,老外在两会期间或之后,会乐于“说3道4”、“称6讲10”而不疲,但中国的改革资金来源是多样的,不一定要靠财政赤字。其中一个是这次两会讨论到的“慈善法案”,即是捐款,会怎样影响到财政收支,要具体法案通过后才可言明,但对财政赤字的影响是存在的。

  正是这些正面积极的因素,使得另一些外国投资者与穆迪的判断相反。

  德意志银行的中国银行业分析师谓中国于2017至2019年出现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只有20%。德意志银行估计中国银行业的高危贷款为1.6万亿美元, 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的资产于2015年底约34万亿元,约六成(约20.5万亿元)是信贷,其余则是央行所要求的准备金、银行间存贷及投资于中国的国债。

  一言括之,德银认为,中国应付得来。

  再看近期A股。任何国家的资本市场,股价的波动终离不开价值。而当前蓝筹股估值与2008年底时相近,确实有利于封杀股指再次下行空间。

  不过尽管沪市下跌空间小,但创业板指却仍难言乐观。预计今年新股发行仍不会减少,大量的股票上市必将拉低中小创题材的估值。在保增长压力与供给侧改革下,低估值蓝筹股或持续分流中小创题材资金,从而造成后市盘面再现两极分化一幕。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