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19日 11:06 《钱生钱》 

  农历猴年,是“孙悟空”的节日,从“大圣”频繁地穿梭于各大卫视春晚的现场,到观众对于央视春晚不邀请六小龄童这种“莫须有”的愤懑抵制中,我们便可深刻体悟到孙悟空之于无数人童年的重大意义……大闹天宫,七十二变,纵使它再桀骜不驯,却依旧回避不了一个悲伤事实——孙悟空,很有可能只是农历猴年的主角,或许鸡年的钟声一敲响,它便会重新归于无形,只会寂寞地活在暑假的电视节目中。

  好吧,这岂止是“孙悟空”这一中国虚拟人物的悲哀。今天我们不妨以久负盛名的迪士尼为例来做一个反思,为什么它们可以借此创建一个动画商业帝国,而无敌如大圣,却只能灿烂一年?

  因为孙悟空的形象同样深入人心,所以今天暂且抛开经典动画人物的创造不谈,就单探析一下迪士尼商业模式的万般“精妙”。据媒体报道:“在迪士尼乐园的收益中,有60%以上来自于园内的二次消费,这些二次消费包括酒店、餐饮和消费品。要获得这么大的经济效益,必须要让消费者有内心的文化认同感,一定要认可这些虚拟人物的存在。”

  没错,“让虚拟人物活过来”,这便是迪士尼乐园的重要制胜法宝之一。当然,你可别以为让几个人戴着孙悟空或者猪八戒的面具在街上来回溜达拉人合影,就算是让它们活了过来。在迪士尼,这可是一套相当巨大的工程。据了解:“在迪士尼乐园,虚拟人物都会被分组,比如维尼熊、跳跳虎之类属于‘幼儿组’;而米奇米妮、唐老鸭等属于‘通吃型’;汽车总动员的人物则属于‘男孩组’;公主系列属于‘女孩组’;钢铁侠、美国队长等就属于‘男人组’……这些组别决定了之后迪士尼的系列产品会针对哪些客户群。而为了进一步获得人们对虚拟人物的内心文化认同感,在迪士尼乐园内有这样一批演员,他们会根据身形被分组,同一组的人员集体训练同样的动作甚至反复练习同样笔迹的签名、微笑角度、说话语调和目光等……”试问国内的动漫企业或者文化企业,他们在创造了一些知名虚拟人物或者大手笔投资了一个主题乐园后,哪一个有这样的耐心去“浇灌”虚拟人物,在“快钱利益”的诱惑下,一大批“主角”的死去,自然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此外,迪士尼之所以能够取得惊人的商业利润,还来源于它对衍生品经济效益的精准把控。有媒体之前就曾报道:“比如,在电影作品播放后,迪士尼会做一系列的配合——歌曲的推广、舞台剧的演出、主题乐园内项目的建设等。比如《冰雪奇缘》主题曲《LET IT GO》被制作成20多种语言版本且最终获得奥斯卡奖,《狮子王》和《歌曲青春》则被制作成音乐剧在全球巡回演出,《汽车总动员》走红之后则在迪士尼乐园中被建设成一个新游乐设施,这些动作都是用来强化相关虚拟人物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和鲜活度……”除此之外,迪士尼对品质的要求也近乎苛刻,如果你想成为迪士尼的授权商,那就必须得保证产品生产品质的“从严如一”,一个玩具的制作中差一毫米都不能被生产,以确保迪士尼的“正版感”。迪士尼似乎已经把它的商业行为演变为一种令人敬畏且钦佩的图腾。这在国内,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也正因为如此,迪士尼才能成长为动画产业界的奇迹。公开数据显示:“迪士尼在华的电影票房可达38亿元人民币,1.85亿小时的观影时长,迪士尼微信表情的动态下载量可达1.5亿,每年迪士尼英语的学习时长可达300万小时,迪士尼消费品目前在中国每秒钟可售出38件商品,迪士尼出版的书籍和杂志在华销售量可达1500万册。迪士尼中国区一年的消费品销售额约为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1亿元)。”

  当然,我们亦不能否认“孙悟空们”的潜心修炼。像去年的《大圣归来》,就着实为国产动画的发展书写下华丽的篇章。而小编也是在苦苦等了五个月后,终于盼来了“大圣归来”玩偶的官方复刻版,那一刻的爱不释手,或许就是“孙悟空们”进步崛起的征兆?

  希望大圣明年依旧威武!(文/巨兔 图/网络供图)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