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19日 11:04 《钱生钱》 

  油价暴跌,几家欢乐几家愁。对普通百姓来说,油价当然是越低越好。对石油进口国来说,也是如此。自2014年中以来,欧元区石油进口额降幅相当于GDP的2%。作为主要的原油进口国,中国或在油价下跌中节约了数千亿美元。不过,对于供给侧来说,那就另当别论了。

  沙特阿拉伯在2015年已陷入预算赤字1000亿美元的窘境,即便减产,沙特2016年的预算收入也不大可能会明显改善。作为继沙特之后的第二大原油生产国,俄罗斯经济同样受到严重威胁和打击,当前俄罗斯政府全面缩减公共开支10%,希望依靠外汇储备撑到油价复苏的时候。

  而对于油价暴跌的原因,俄罗斯总统普京把它归咎于中国。普京说:“原油价格大跌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的疲软,以及能源生产的过剩。”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确实会导致需求不旺,但是把国际原油大跌归咎于中国实在是有失偏颇。

  殊不知,中国近几年在能源等领域加强了同俄罗斯的合作,自2013年3月新一届领导人执政以来,中国为支持中俄管道供油动用外储250亿美元,为中俄原油增供动用外储673亿美元。此轮原油暴跌前,还在高位收购了许多油气资源,更与俄罗斯签订了巨额高价油品采购合同。另外根据海关总署1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3.355亿吨,创出历史新高,同比上涨了8.8%。由此可见,油价暴跌怨中国,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其实,国际石油价格是由市场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也就是说当国际石油供应量高于市场需求量时,油价会跌。反之,如果国际石油的需求量大于供应量,油价就会上涨。所以OPEC的减产传闻能够令市场止跌反弹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在改变全球原油供求关系的问题上,《巴伦周刊》认为,联合国[微博]气候峰会起到的作用大于OPEC会议。因为,像沙特、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等国情迥异的OPEC成员国,想要采取集体行动绝非易事,更别提要持续维护这些国家的凝聚力了。而联合国气候峰会聚集了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美国总统奥巴马、法国总统奥朗德、德国总理默克尔、印度总理莫迪等。他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各国节能减排方案,也有能力督促本国和其他国家一起执行。或许有些人会觉得二者并无关联,但是如果气候政策导致原油产品的需求增长不如从前,又或者由于受到页岩油的刺激,尽管油价低迷但是原油库存依旧过剩,那么就将直接影响沙特的下一步计划。换句话说,由于影响原油市场和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因素联系日渐紧密,所以人们必须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考虑。

  纵观历史,影响油价变动的原因不外乎三种原因:一是由经济形势变化引发的需求变化,二是由供应端做出增产或减产带来的产量变化;三是由战争等政治危机造成的石油市场恐慌。

  此次油价暴跌,与全球经济增长压力加大,OPEC、俄罗斯和北美等主要产区创造了庞大的供应过剩以及美元升值成为油价大跌的助推器不无关系。

  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短期内市场需求不太可能有明显提振。所以就目前而言,供给侧改革成为当前决定国际油价走势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除非主产国达成一致,协同减产,否则原油市场过剩的问题将会持续贯穿2016年。而作为供应端,几乎所有OPEC成员国都想维持高产量以确保和争抢市场份额,为了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高成本产油商踢出局,拒绝减产的策略,已经坚持了一年之久,截止目前仍没有明确表示减产的迹象。

  对于国际油价的“跌跌不休”,发改委发布成品油定价新机制,设定了价格调控的上下限,上限为国际油价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有了40美元的“地板价”做支撑,消费者想要通过油价大跌来少花加油费的梦想恐怕是要泡汤了,但是对于保证炼油企业的利润和稳定石化市场,保障石化行业及经济稳定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不过以牺牲消费者切身利益为代价,实在是让人开心不起来。

  油价调整再次被搁浅,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根据1月14日开始执行的成品油新调价机制,当国际市场油价低于4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降低,未调金额全部纳入风险准备金,主要用于促进节能减排、提升油品质量及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等方面。

  这样看来,国际油价涨还是不涨,真的和你没关系,还是去关注下发改委更靠谱些!(文/紫月 图/网络供图)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