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27日 15:33 《财富管理》 

  文?范棣

  【导语】

  同样的公众金融资源,不同对象使用的成本并不相同。政府和国企占用公众存款资源最多,支付的成本却最低;民企占用的公众存款资源最少,支付的成本却最高。

  【正文】

  真实的市场借贷利差

  到2013年底,中国银行系统的贷款余额大约是72万亿。其中地方政府各种债务平台的借款至少有18万亿,国企贷款余额约35万亿,其它企业贷款约19万亿,在这19万亿贷款中,中小企业的贷款约为13万亿。

  对应于上述的贷款种类,贷款利率的层级大致是:政府各种基建项目投资借款利率5~6%;国企贷款利率6~8%;其它贷款8~10%;中小企业贷款10~13%。如果一年期储蓄存款平均利率是3.5%,由此相对应的存贷利差大致是:政府项目2%;国企3%;其它贷款5%;中小企业9%。上述分层级的利差在经过加权平均后,得到的加权平均利差是3.98%。也就是说,2013年中国商业银行实际的平均借贷利差接近4%。

  这个计算结构并非十分严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并根据统计大数进行的推算。但它也并非不科学,毕竟这个推算是建立在真实的基本利率结构和贷款品种结构基础上的。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在参考国外利率模型基础上,用实证方法计算我国银行业的真实利差水平。2009年,赵旭出版《银行利差多维度量及影响因素》一书中,借鉴Valverde&Fernandez(2007)的方法,估算了中国15家主要商业银行1998~2006年的存贷利差、会计利差和边际利差,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利差简单平均为3.91%。

  赵旭和Valverde&Fernandez的利差实证模型和笔者的经验推断得到的结论高度一致,换句话说,笔者从银行实际借贷利率的经验看,赵旭的结论是最接近实际贷款利差真相的数字。

  如果中国银行业的真实存贷利差接近4%,这个水平高于同时期的国际同业利差水平。

  按最保守的数字估计,就算我国银行存贷利差比国际同业高1%,2013年底72万亿银行贷款的1%,就是7200亿人民币。这个意思是什么?由于我国银行业对利率的垄断,仅2013年一年,就从大众身上获取了7200亿人民币的“垄断的好处”。谁是这7200亿人民币“抽血”的负担者?第一是存款储蓄户,他们本该得到更高的存款利息;第二是中小企业贷款户,它们本该得到更低的贷款利息。

  利差引发金融不公和效率错配

  每个企业得到的银行贷款利息是不同的,因此银行业的借贷利差是一个平均的数字。我国银行业的贷款利率及其存贷利差被平均化后,掩盖了其背后的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同样的公众金融资源,不同对象使用的成本不同,政府和国企占用公众存款资源最多,支付的成本却最低;民企占用的公众存款资源最少,却支付了最高的成本。

  过去十几年里,在社会流动性总量宽松的条件下,我国却还时常出现市场资金紧张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大量资金被国企和地方政府占用造成。2009年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加上铁路总公司的债务,总量应在18万亿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其他国有企业最近5年增加的贷款和债券余额,这个总量非常大,估计占新增社会融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再比如,2004~2012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贷款占比均在25%以上。其中,2012年贷款占比为28.6%,比全行业平均贷款占比(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合计)高15.8个百分点。

  第二,由于国企借贷成本低,借贷容易,使得国有企业融资较多,负债率较高。国企占用信贷资源多,信贷使用效益却较低,呈现逐年走低的趋向。

  2013年末,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1%,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7.3个百分点。2013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比2012年提高了0.63个百分点,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比2012年,下降了0.03个百分点。再比如,2010~2013年期间,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例,均低于国有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例。两者的差距从5.7个百分点扩大到8.2个百分点。在2013年,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例为38.3%,而国有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比例达46.5%。

  第三,资金市场上垄断程度越高的部门,资金产出效率越低。

  以基建、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市场垄断程度较高,效率较低,单位产出的资金密度远高于自由竞争的私营部门。2013年,第三产业新增贷款占企业新增贷款的比例为66.1%,比上年高14.6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高20个百分点。2009~2013年,基础设施行业和房地产开发新增贷款占各项贷款新增额之比分别为14.2%和22.4%,分别比同期基础设施行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与GDP之比高6.6和16.7个百分点。

  第四,总体上,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信贷资源更多流向效率较低的行业和部门,导致贷款对经济的拉动力下降。2003~2007年,我国贷款的经济增长弹性为0.73,即人民币贷款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提高0.73个百分点。到了2008~2013年期间,我国贷款的经济增长弹性为0.47,即人民币贷款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提高0.47个百分点。

  利率平均化之下,我们看到的是资金平均使用的效率,却看不到结构性的问题。把平均化的利率及其利差拆分开来,看结构细节,不难看出我国利率制度中掩藏的金融不公,这个金融不公影响着国民经济整体资金产出效益的提高。

  本文发表在《财富管理》杂志2016年1月刊上,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微信号:WEALTH财富管理。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