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 16:02 《理财周刊》 

新浪金融曝光台理财遇飞单,存款变保单,理赔遭遇霸王条款,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金融机构申请入驻,第一时间倾听用户声音。

  文/本刊记者 张学庆

  华润持股加上万科管理层通过资管计划持股跟前海人寿等的持股非常接近,华润应该不会放弃万科,加上安邦,3家新老股东可能还会有进一步行动。

  时隔4 个交易日,地产龙头万科12月9日再度被巨量买单封至涨停板。从盘面来看,市场有超大资金不计成本地买入。而之前,宝能和安邦都对万科进行大幅增持,似乎在争夺大股东的位置。

  推高股价

  在宝能增持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安邦保险对万科意外举牌,无疑让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之争”增添了更多变数。

  万科A12月8日晚间公告称,截至12月7日,安邦保险集团通过其旗下安邦人寿保险、安邦财产保险、和谐健康保险及安邦养老保险合计持有公司股份55252.6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

  安邦保险集团表示,此次增持主要是出于对万科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其在未来12个月内将根据证券市场整体状况并结合万科的发展及其股票价格情况等因素,决定何时增持万科的股份及具体增持比例。

  从公告的买入时间来看,安邦保险对万科的买入时间是在11 月和12 月。值得留意的是,安邦保险12 月中有两个账户的买入最高价是18.24 元,而这一价格刚好是万科在12 月2 日的涨停价。这意味着除了宝能系的钜盛华,安邦保险可能当天也以挂涨停价买入了;此外,安邦保险另一个账户的最高买入价是在19.75 元,而这一价格只在12 月4 日出现过,这意味着,除了钜盛华外,安邦保险也是万科创新高的重要资金推手之一。

  在这之前,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11 月27 日~12 月4日通过资管计划买入万科股票5.49 亿股,占总股本的4.969%。这期间,万科从11 月26 日的14.5 元/股暴涨至12月4 日的18.98 元/股,涨幅约30%。12 月4 日,万科最高冲至19.84 元/股。12 月1 日、2日,万科A 两天涨停。

  谁会成为控股股东

  在资本市场上四处举牌的前海人寿是钜盛华的一致行动人,同属于宝能系。截至12 月7 日,两者合计持有万科22.11亿股,占总股本的20.008%,取代华润成为第一大股东。今年第三季度末,华润持有万科16.83亿股,占比15.23%。

  万科表示,由于公司股权分散,因此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在“宝能系”之前,华润已身居万科大股东位置多年,甚至持股比例显著高于其他股东,但万科也一直表示华润仅是公司第一大股东,且始终强调公司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万科2014 年6 月颁布的新版《公司章程》,对于万科“控股股东”给予了明确定义,主要包括四大条件,即相关方单独或者与他人一致行动时,可以选出半数以上的董事;或相关方单独或者与他人一致行动时,可以行使公司30%以上(含30%)的表决权或者可以控制公司的30%以上(含30%)表决权的行使;或相关方单独或者与他人一致行动时,持有公司发行在外30%以上(含30%)的股份;或者相关方单独或者与他人一致行动时,以其他方式在事实上控制公司。

  事实上,外界也早已将万科看作是以王石[微博]、郁亮为代表的管理层主导的上市公司。从目前情况看,华润持股加上万科管理层通过资管计划持股跟前海人寿等的持股非常接近,华润应该不会放弃万科,加上安邦,3家新老股东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措施。

  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也发声表明态度,称“近期万科股票骤然两个涨停板。是刷屏的财经新闻。1988 年万科股改时,老王就放弃了股权,表明了对财富的态度,也表明了和团队一起做职业经理人,把万科打造成现代优秀企业的自信。既然放弃了股权,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谁想成为或实际成为万科的大股东,就不是管理层能左右的。但能做到的是为全体股东创造财富,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为社会承担责任并捍卫尊重自然、尊重人类的价值观和万科文化。”

  经营暂无影响

  第一大股东骤然变更,引发机构担忧股东是否存在争斗以及未来其经营战略、管理团队是否变更。

  “从钜盛华等的承诺看,目前看不出有什么影响。”中信证券预计,未来公司运营或许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化。无论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在2015 年12 月份取得万科第一大股东地位,信任上市公司经营能力是该行动必要的前提条件之一。钜盛华等已承诺了将保证公司人员、资产、财务、机构、业务等方面相互独立,比如万科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等高管均专职在万科任职并领取薪酬。万科的经营管理团队受到资本市场认可,经历过行业的多次考验。预计公司的业务和管理团队并不会因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变动而变动。

  2015 年前11 月,公司实现销售金额2282 亿元,销售面积1820 万平方米,均已超过2014 年全年水平。公司的销售均价也从11909 元/平方米,稳步上升到现在的12539 元/平方米。公司受益于2015 年较好的市场环境,基本面稳步改善。

  公司在过去两个月权益拿地合同金额分别为139 亿元和137 亿元,而之前9 个月的平均水平只有35 亿元。行业一直并没有出现最好的拿地窗口,一线城市的土地仍然昂贵。但公司的资金成本在行业内极具优势,开发能力也并不逊色。为了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的持续性,其增加拿地规模也在情理之中。

  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保险公司大规模增持公司的股权,向市场传达了明确的信心,也是对公司价值的一种认可。但是,目前的时间点,还是和2014 年初保险资金举牌其他一些地产公司的时间点有所不同。地产公司的整体市值更大了一些,估值也不如当初便宜,行业资金成本继续下行的空间并不大,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继续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也更低了一些。

  “尽管北京等城市房价在近期可能有所上涨,但我们依然相信全国房价明显上涨的可能性不大。考虑到保险资金的实力,我们认为在短期无需对公司股价表现悲观。上调公司目标价到19.68 元/股(2015 年12 倍PE),维持公司增持的投资评级。在2016 年到来之后,我们建议投资者仍需以公司基本面来评判公司应有的股价区间,并兼顾公司和其他龙头企业的市值比例。”分析师称。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