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2日 11:20 《钱生钱》 

  10岁,你是别人眼中的小屁孩,他们已经成为大学生;14岁,你开始懵懵懂懂青春,他们已经成为硕士、博士,这个社会注定有一部分人的智力和体力是普通人赶不上的,就像我们每天要学习到很晚,但也有人成天不学习,一到考试照样能拿第一。这群人,生来就让人羡慕嫉妒恨,他们有一个集体称谓“神童”。

  中科大[微博]少年班,针对早慧儿童设立,招收年龄16周岁以下的非应届高中生。作为在争议中长大的神童集散地,它已经37岁了。一路走来,硕果累累。如今的他已从单独的班级发展成为独立的学院。少年班之外还有针对高考成绩优异学生的“教学改革试点班”、先面试后高考录取的“创新试点班”,办学理念也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转向培养“能引领中国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人才,比如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庄小威、跟随习近平访美的百度[微博]总裁张亚勤[微博],发明原子陷阱追踪分析法的卢征天、发现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的秦禄昌、兰亭集势CEO郭去疾等等,不胜枚举。

  在今年9月,这所“中国学术精英的黄埔军校”又多了一颗璀璨的新星。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尹希31岁当选哈佛大学最年轻华人正教授,让中科大少年班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中。

  的确,少年班的神童们,就像天上的星星,静静地绽放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芒。一代又一代少年班的同学,将少年班的神话不断传承下去。

  近日,26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博]博士梁红瑾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评选为2015年度电子与计算机领域“学术新星”。创始于2012年,为发掘世界上年轻优秀的女性电子与计算机科学家与工程师而设立的“学术新星奖”虽然评选历史不长,迄今为止共有62名女性获选,但是仅有梁红瑾一人来自亚洲。

  要说,近年来国人获得国际大奖的新闻已经很多了,前有57岁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85岁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间还有47岁的施一公获得爱明诺夫奖。论影响力,麻省理工学院的“学术新星”肯定不及前者,那梁红瑾此次获得的这个奖项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特殊之处就在于梁红瑾以26岁的年纪获得奖项,而且她身上闪耀着中科大少年班的光环。

  无独有偶,被誉为科学界“第一巨奖”的2016年“科学突破奖”近日也迎来了中国人的身影,中国科学家王贻芳领导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首次获得了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其实,同时颁发的物理学新视野奖获奖者中,还有一名来自中国的“80后”——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助理教授傅亮。他和梁红瑾一样,身上也烙印着中科大少年班的印记。

  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大多在30岁左右,就做出了令人数目的成绩,他们用亲身经历阐述了什么叫“三十而立”。而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对少年寄予的厚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如今,正在加速成为现实。当初张亚勤放弃优越的科研条件,回国开创了一段历史,并赢得了比尔·盖茨的赞赏。如今,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那些被国家发现和培养的少年班神童,会像前辈一样,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发展充当更加强大的助推器。

  天赋加勤奋是通往成功最快的捷径。鼓励加放手是孩子最好的成长方式。年龄对于成功并无直接的关系,每个人的智商也确实有高有低。有人的记忆力好,有人逻辑思维强,有人反映迅速,各有所长而已。承认现实,接受现实,接纳自己,这才是最大的真理。

  如果家有神童,不妨按照天才的方式让他成长;如果不是,请千万不要拔苗助长,按部就班,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挺好。(文/嘉儿 图/网络供图)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