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8日 13:46 《理财周刊》 

  文/方栋巷

  近日,龙美术馆为当代水墨名家李津举行“无名者的生活——李津三十年”展览。无独有偶,著名古董商ESKENAZI则为水墨名家刘丹举行专题展览。纵观目前的拍卖市场,三位当代水墨名家无疑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从生活找切入点

  李津1958年出生于天津,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学期间,他开始关注新美术思潮,于上世纪80、90年代多次创作“西藏组画”,并参与“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等展览,是“'85新潮美术运动”中的重要艺术家之一。李津在西藏的现代主义尝试非常明显地摆脱了水墨画的传统。自上世纪90年代,李津开始 “胡同市井”、“练功”、“动物”以及“饮食男女”等系列创作,作品主题越来越日常生活化的同时,他找到了水墨传统在当代的切入点。

  本次展览从“85 新潮美术运动”为起始回溯李津30年内的创作历程,将呈现100余件作品,也将展出文献资料作为辅助,以呈现这位“'85 新潮美术运动”中的重要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所开启的新方向。

  李津30年绘画探索的重要意义在于,他将水墨画同当代的世俗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得绘画和生活这两者都获得鲜活的状态。他因此同时肯定了水墨的当代性和生活的世俗性。考虑到水墨画曾经的“穷途末路”状态,李津在这方面的成功探索显得尤其可贵。

  30年间,李津一直在探索水墨的现代形式,他的尝试构成了中国当代水墨画极为重要也是极具价值的探索经验。对感官的沉浸,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李津的作品,奇妙地转变成关于感觉的艺术作品。他致力于将人性的东西灌注到纸上,并将这种瞬间的快乐永恒化。李津的作品是表层的喜剧,然而在深层却埋伏着挥之不去的伤感。李津对世俗生活的强烈迷恋受到了人的悲剧意识的促发,这正是“人的终结”的主题,它在此以两种方式表达出来:一种是海德格尔式的人的必死意识,一种是科耶夫式的人的终结意识:对于前者而言,我们看到了画面笑声后面的悲剧,对于后者而言,我们看到了画面悲剧前面的笑声。

  在今年佳士得上海的拍卖会上,李津在2006 年创作的《两只蝴蝶》,估价120万至220万元,成交价达到了597万元。李津以古代文人墨客的方式,巧妙地把流行歌曲《两只蝴蝶》(Lot 134)的歌词以题跋的形式,将诗、书、画三元素共构在如古代山水画般的12 米长幅卷轴中。歌曲发表当年风靡全国,并成为流行文化的代名词, 词曲通俗易懂, 契合李津作品一贯从贴近生活的大俗中,独立出简单的情趣与美感。

  传统笔墨勇于创新

  这两年开始,欧美几家重要的艺术机构已经吹起了中国当代水墨的热风。先是去年大英博物馆中国和中亚收藏策展人史明理(Clarissa von Spee)策划了“现代中国水墨画”(Modern Chinese Ink Paintings)展览,然后是歌德赫斯(Michael Goedhuis)为萨奇画廊策划了“墨:中国艺术”(Ink:The New Ink Art from China)展览。今年年底,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还将迎来一个名为“水墨艺术在当代中国”(Ink Art:The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的大型展览。而就在今年,西方著名的古董商Eskenazi就想为刘丹举行一场大型画展。

  刘丹自幼迷恋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画作及其精湛技艺,并在年少时就展现出过人的素描功底。后转入江苏画院亚明门下,改学国画,并长期潜心钻研中国古代山水画之观念与结构。1981年移居纽约后,刘丹往返于各大美术馆并不断研究西方大师之创作方法。这两段重要的学习经历,使得刘丹得以重新构建起自我的知识结构,并决定以水墨之探索为其创作的终身方向。

  在刘丹的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石头”是一类特别受到关注的母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刘丹意识到了石头在中国山水画结构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中国山水画在变化和构图的层面,文人供石是我绘画的常见主题。”

  在中国的传统中,文人依据既有的标准与各自的审美偏好来收藏太湖石、灵璧石或英石。过去,人们习惯于在案头摆放一块供石,面对供石自我反省,因为供石所代表的道德榜样、美感上的完美与情绪,唤起了他们的亲切之感。供石的形态让那些文人观者得到了道德上的形而上的认同。刘丹的绘画是对供石鉴赏传统的一种运用。但是,他笔下供石的精神轨迹却是偏离传统,走得更远。

  画面中,石头上的孔洞为精神思绪的自由漫散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产生出一种关于时空关系的想象和意识。借助不同角度的石头孔洞,一个人有限生命的体验在精神层面得到了扩展。当人们观看石头的孔洞时,人可能会产生通过这些孔洞观看事物的幻觉。正是这种神秘的意识,让中国人试图去操控空时关系,掌握宇宙无形的秘密。

  刘丹常常会描绘一块石头的多个面,以展示鉴赏供石的过程。通过绘画石头的多个面,观众可以从不同位置观看同一块石头。这类似于“不一不异”,在2013年,刘丹的《介眉堂太湖石》以207万元成交。

  80后涌现新生代

  郝量,是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师承当代水墨艺术家徐累。郝量的作品在2006年正式发表于艺坛后,就因特殊的文人气质受到瞩目与重视。郝量取法古人,尤其宋人。长久以来的扎实训练及对古典绘画的追求与热爱,使得他的绘画在中国80后艺术家的卡漫风潮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以工笔画的正脉入手,三矾五染的精致笔法令人惊艳;在主题上,他选择以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画作中的人物造形呈现一种古代东西所交流出来的综合体。创作材质全部为绢本设色;创作年代集中在2010至2011年;尺寸分布在50cm至180cm不等;而从拍卖市场中,郝量显然是遇到了好的“市场经纪人”,郝量从2011年正式进入拍场以来,到2014年12月31日,郝量作品共出现在拍卖市场中16次,并且保持了成交价和成交率的双高。

  80后水墨画家对于传统笔墨的认识,尤其是中国古典笔墨技术上的传承客观地来说是不如前代的。80后在当代水墨探索中有自觉融入的一种时代责任感,随时准备好承担某些责任。他们也有理想,也有自己向往的未来。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市场容量有限,而投资人在短期内急于套现,导致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价格增长过快,往往造成部分估价过高的作品出现流拍。尽管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还将会持续成为市场的关注焦点,藏家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也让市场新兴板块增长更加趋于理性化。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