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7日 14:50 《钱生钱》 

  世界上,也许只有大盘蓝筹股,不说自己是成长股。除此之外,没有哪家公司不标榜自己是成长股的,包括媒体在内,往往都混淆了“成长股”的真正概念,好像与大盘蓝筹股形成跷跷板效应的个股都是成长股。本期《钱生钱》就用案例说明,到底啥样的股票是成长股。

  我们举一个“标准”的成长股--金螳螂。说起这只股票,在股市混个两三年的股民都不会陌生,自2006年上市以来的10年间,公司业绩增长40倍,年化增长45%。股价自上市起至2014年年底上涨14倍,至2015年最高点上涨34倍。

  金螳螂10年股价历程如下:

  第一年,2006年,上市伊始,大多数人因估值太贵而保持观望,关注度不高。

  第二年,2007年,业绩好加上卖方开始看多,且处牛市氛围,大家在30-40倍开始买入,平均挣50%左右股价见顶。

  第三年,2008年,金融危机加房价断崖式下跌,在25倍估值处开始暴跌,业绩好也顾不上了。

  第四年,2009年,在经济和股市上行趋势确立的二季度大家开始买入,买入价格25倍市盈率附近,然后市场在三季度见顶,平均盈利30%左右。股价在业绩驱动下上涨至2010年初。

  第五年,2010年,在市场反弹的一季度大家以25倍市盈率买入,随后二季度周期股暴跌多数人被迫割肉。四季度股价跟随热点暴涨,很开心的盈利50%后于2011年初见顶。

  第六年,2011年,经济全面下滑,地产链担忧再起,金螳螂经历了1年多的漫长调整。

  第七年,2012年,在股价最低的一二季度因担心经济系统性风险没人敢买入,在三季度经济探底后,股民以20倍市盈率买入。随后却一年横盘不涨。

  第八年,2013年,7月实际控制人被带走调查,股价开始暴跌,一路跌跌跌。

  第九年,2014年,跌至10倍市盈率仍无人问津,即使在4月公告收购家装e站后市场也不为所动,股价继续下跌。7月市场启动,且转型家装开始被逐步认可,股价缓慢攀升。

  第十年,2015年,牛市轰轰烈烈,很快股价翻倍,赢利巨大。然而,6月市场崩盘,股价接近腰斩后基于对估值和转型的信心而坚守。但8月屋漏偏遭连夜雨,公司和家装e站分手,且业绩开始停滞,无奈之下,开始一路跌跌跌……

  这个过程,可能有所夸张,但应该是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的操作方式。而这也是为什么A股事后来看10倍市盈率股比比皆是,且大多数和我们曾有过关系,但最终涨幅和我们没太大关系的根本原因。按照这种操作思路,在一个10倍涨幅上的股票做出1倍收益都非常困难,除非在股价暴涨的四个年份加杠杆且全身而退。

  以金螳螂的案例总结下来,我们在成长股的投资中极易犯三个错误:

  第一,成长初期对估值的过分纠结。对于新股或新生事物,本能的对不确定性相当排斥,希望等一等看一看,看着看着也就忘了。等大涨一截后赶紧来看,于是急吼吼的买在高点。其实,这个阶段最适合逻辑推演,不适合定量估值,可以试探性买入来跟踪和纠错。

  第二,成熟期确认后的非理性悲观。2012年,地产黄金十年结束的口号最流行,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过气行业过气公司,乃至10倍出头的市盈率和30%以上的业绩增长也视而不见,于是把一个成熟但仍在稳定增长的公司打到了白菜价。公司董事长出事后的大幅杀跌与此同理。

  第三,业务转型期的大跃进式乐观。2014年到2015年,股价的上涨不断给人壮胆,舆论也告诉大家要全力拥抱新经济。这个阶段,公司当然会全力配合大家的乐观期待,所以你能听到的一定都是好消息。至于转型的难度和时间,who cares?最终,短短两个月,指数的断崖式下跌让这家“成长股”暴跌一半以上。

  大家手中有“成长股”吗?没买金螳螂,是不是买到了比金螳螂更惨的?其实,告诉大家,有一个大盘蓝筹股,叫格力电器,虽然市值过千亿,可十年来的业绩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你说,到底啥叫成长股?(文/博闻 图/网络供图)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