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5日 15:57 《理财周刊》 

  本刊记者 张学庆

  经济软着陆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但要多长时间去调整还是未知数,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继续维持低位。

  中国经济是否已经企稳回升?经济学家看法出现分歧。

  调整仍需时日

  中国人民银行[微博]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日前分析,最近一些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已开始企稳回升,下半年GDP环比增速有望超过上半年,全年有较大概率达到7%左右,明年GDP增速也可能继续受益于这一回升的势头。

  从需求面来看,稳增长政策下半年将体现出积极效果,商品房价格和销售从4、5月开始企稳回升,地方债置换和发行基本解决了地方在建基础设施项目的再融资问题,这些都成为支持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因素。

  不过,也有观点没有这么乐观。

  经济学家樊纲近日表示,最新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实现软着陆尚需时日,调整仍将继续。

  最新的数据显示增长速度继续趋于下滑。从目前来看,经济或将低位徘徊。虽然中国最新的通货膨胀率依然为正值1.4%,但按照各国2%的目标,低于2%就属于通货紧缩状态。中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已经是41个月负增长。

  樊纲认为,中国在出现41个月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仍能实现7%的经济增速,显示中国的正常增长率可能会比7%还高一些。经济调整结束后,在下一轮上升周期中,中国经济的表现会好一些。

  樊纲认为,中国是典型的软着陆型国家,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泡沫没有波及太广,这就是政策的效果。

  “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不能说完全悲观,调整可能是好事。”樊纲说,软着陆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但要多长时间去调整还是未知数,估计在“十三五”前半段还需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继续维持低位。

  他指出,今年的7%的增长有些困难,或许会低一些。明年可能还是比较艰难的,后年能够稳定下来,有所回升就已经是乐观了。

  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认为,现在经济很差,不改革没有底。所谓的底,一定要新经济崛起对冲旧经济退潮,这有赖于改革放活。他说“目前看,寻底路漫漫,我们担心会超调。2015年上半年真实的GDP实际增速5%。预计经济三季度回调,四季度在新财政计划带动下暂时回稳,2016年初由于金融业高基数再下一个台阶。”

  政策加码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决策层会不断加码政策支持力度,以确保GDP增速能尽量实现7%的政策目标。不过考虑到实现7%的经济增速难度较大,决策层应该可以接受增速稳定在6.5%~7%之间。因此如果内需和出口继续下滑,政策就可能进一步加码。

  瑞银估算今年房地产建设活动下滑会进一步拉低GDP增速1.5个百分点,因此决策层有必要在去年出台的稳增长措施的基础上,力度还需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的GDP。目前来看,政策力度看似超出上述估算,但这主要是为了弥补地方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锐减、地方债务改革所留下的基建融资缺口。这就是为何决策层近期想方设法解决基建融资问题、推动项目落地,包括鼓励政策性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盘活财政沉淀资金、大力推广PPP模式、更务实地推进地方债务改革,以及松绑信贷约束条件。

  现阶段,中国政府仍然有足够的经济资源和政治力量来动用政策支持增长,但政府也希望避免加剧产能过剩、或杠杆率进一步快速攀升。另一方面,我国依然存在基建投资空间,特别是铁路、城镇公共交通、城镇地下管廊、水利和环保等领域。基建设施可以改善实物和人力资本收益率。而且此类投资通常发生在一国快速工业化期间、而非之后,因此不应直接将我国当前的基建投资增速与发达国家对比。但基建投资只能在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回暖之前短暂支撑经济增长,无法扭转长期放缓的趋势。

  在汪涛看来,要不是得益于迄今为止的稳增长政策,基建投资增速就不会在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显著下滑时逆势快速增长,目前的增长也不会稳定在目前6%~7%的水平。未来可能进一步出台的稳增长措施应有助于抵消其他下行的压力,但无法全面扭转下行趋势、甚至将其推向更高增速。因此,这些措施不会刺激中国的大宗商品和资本品需求回归此前高位。

  汪涛认为,虽然关于新项目和各类融资渠道的消息层出不穷,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仍将放缓。基建投资虽可能保持强劲增长,但难以完全抵消房地产和工业投资的持续下滑。鉴于此,维持全年GDP增速6.8%的预测不变。

  仍有降准空间

  中信建投认为,在经济下行的大周期内,政策方向是放松的。货币政策并不会因猪价短期上涨就转向或放缓,宽松是中期主旋律。同时,未来货币政策仍有降息降准的较大空间,特别是降准的空间。

  稳增长还是以扩大内需方可见效。但商业银行配合政府稳基建的意愿不强,贷款需求指数也不断下行,创 2004年有数据以来的新低。这也正是近期专项建设债券绕开商业银行,让政策性银行主导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债置换的加码本身就是财政政策的再发力。在启动经济复苏的进程中,财政政策的效果要比货币政策更直接,更有效。在未来几个季度,预计会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债置换计划出台,一是缓解地方财务风险,防止多米诺骨牌倒塌的连锁反应;二是给地方政府在资金上纾困解忧,让地方政府重新发挥稳增长主力军的作用。但这些政策的落实需要货币政策放松,特别是降准的强有力的配合。

  汇率如何走

  任泽平认为,新宏观调控组合是:财政发力+货政观望+汇率修正。对下半年财政发力主要是托底而非刺激,完成7%任务。汇率闪贬后守在6.4~6.5,央行[微博]短期不会给出明显的放松或引发贬值的信号,目前看人民币没贬到位,短期均衡应在6.8~7,还有贬值预期。

  申万宏源认为,自8月11日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中间价在经历了连续快速贬值后小幅回升。人民币第一阶段的并轨基本结束,未来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可能会呈现出震荡缓跌的态势。一方面是因为此前人民币被高估的部分偏差得到校正;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个稳定的而非急跌的人民币才是市场及央行乐于看到的结果。

  尽管汇改使得人民币出现了阶段性贬值,但与贬值相比更重要的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使得人民币汇率更能够反映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大国博弈。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在震荡缓跌之后将迎来企稳回升,未来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将呈√形走势。支持人民币汇率走强的因素包括:1、中国经济将企稳回升;2、中国在经常项目上仍保有巨额顺差;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今年启动的美联储加息对人民币汇率构成冲击,是人民币和其他新兴市场货币贬值的一个外在因素。中美博弈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美方提出的市场化要求使得人民币汇率将更敏感地反映短期的贬值压力;另一方面美方关于人民币仍然低估的表态使得人民币需要稳定,最好能升值,总体上可以避免人民币汇率的过快贬值。

  就资产配置而言,人民币贬值使得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弱;如果人民币贬值预期快速释放并趋于稳定,对于股市、债市和房市不会形成利空,反而会因为贬值预期的缓解,减少资本外流的压力;在之后的人民币止跌回升的预期作用下,还会带来一定的资本回流,形成利好。对于投资外币标价的资产,包括B股,人民币贬值使得投资者不但能获得正常投资收益,还能获得人民币贬值的收益。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