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5日 15:55 《理财周刊》 

  文/爱钱进首席分析师 张辉

  银行系P2P平台频频传出业务停滞的新闻,甚至有舆论宣称部分银行系P2P已沦为银行试水互联网金融的失败之作。在这场银行系和民营系P2P的大比拼中,为何“有爹的娃”日渐式微,而不少“石缝蹦出的猴儿” 却蒸蒸日上?

  继《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公布,网络第三方支付限制、民间借贷案件司法解释等一系列细则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人士关注的重点。相比于大资本和国资系平台而言,民营系P2P感到不小压力。但在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银行系P2P平台却频频传出业务停滞的新闻,甚至有舆论宣称部分银行系P2P已沦为银行试水互联网金融的失败之作。在这场银行系和民营系P2P的大比拼中,为何“有爹的娃”日渐式微,而那些“石缝蹦出的猴儿” 草根P2P却蒸蒸日上?

  难以放下姿态深入客户

  有别于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强调服务质量。P2P网贷平台不仅要推出适合大众用户的投资理财产品,更要专注于了解客户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迭代,在懂客户的基础上实现投资引导。这才是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所在。

  然而,大资本企业都有自己一套根深蒂固的制度规范。当含着“金汤匙”出生的P2P平台面对日趋多元的金融需求和不断细分的金融市场时,很难完全摆脱母公司既有体系框架的制约,进而可能造成制度僵化、管理成本高、经营效率低、创新难度大、灵活度低等问题,无法及时、充分地满足市场需求。

  反观民营系P2P普遍继承了互联网基因,与新金融开放、创新的气质一脉相承,不仅具有打破窠臼的动力和能力,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和宣传推广等方面也更接地气,容易吸引客户并建立品牌粘稠度。纵观整个P2P行业,引领行业趋势和舆论的平台多数出身草根,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的选择。

  内存业务矛盾 对外未市场化

  银行系P2P凭借其强大的背景及雄厚的资源高调进军P2P市场,曾一度被视作传统金融机构拥抱互联网的一面旗帜,也为鱼龙混杂的国内网贷行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然而,随着业务发展受挫,银行系平台的“先天缺陷”逐渐显现出来:内部存在利益矛盾,对外也并未有效市场化,在吸纳更多优秀资源上显得捉襟见肘。

  从资产开发的角度来看,银行系平台与同系银行的业务重叠度高。虽然此类平台手握优质资产,却尚不能切入P2P市场的核心痛点,造成发展路径缺乏必要的市场壁垒。而客户定位方面,银行系P2P也面临着目标客户群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重合的尴尬,导致不同程度的内耗现象。这一矛盾从此前媒体曝光的某银行系P2P和同系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争抢客户的事件中亦可管窥。

  相比之下,民营系P2P大多定位小微、小户,构建服务于长尾用户的多元融资通道,通过与传统金融机构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填补市场空白,并在市场实践中积累出差异化的定价权,进而发展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银行系P2P的市场化进程也面临阻力。手续办理复杂、获客渠道单一、人才激励不足、市场推广保守等问题都是短时间内制约其做大做强的羁绊。在中国市场化体制会进一步完善的大潮之下,银行系P2P出现后劲不足的“排异”症状也是情理之中的。

  固守成规 生命力创新力不足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银行系P2P在大资本企业的荫庇之下,可谓要什么有什么。这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是弊端。与民营系P2P比起来,银行系P2P尚停留在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上,业务模式、风险定价与运营管理并未做出较深入的变革。

  在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体系流动性越发充裕,对于借助委托贷款模式腾挪资产的需求减弱。触发银行介入网贷行业的动机,一定程度源于其对P2P的关注和危机感,而非实际业务需要。加之高于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获客成本,也就不难解释银行系P2P在体系内被束之高阁的原因了。

  民营系P2P则是真正从无到有,盲人摸象般一路探索,经过长久的市场调研与分析,成就了如今的业务形态。这类平台往往经历过舆论对行业的信任质疑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后才生存下来。所谓大风大浪都感受过,草根P2P还怕什么?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