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5日 15:55 《理财周刊》 

  文 本刊记者/邢 力

  最近腾讯控股的微众银行上线试水,网上一片热议,其中一个热议焦点是人脸识别远程开户的功能,但没有线下物理网点实施面签的微众银行,依靠人脸识别技术远程开户,究竟能走多远呢?

  “腾讯家开的微众银行上线啦,里面的理财产品收益还真不赖呢!你有没有去尝试过呢?”最近许多网络理财论坛上都流传着这样的帖子。微众银行的上线,成了最近这段时间,互联网理财领域最热的一个话题。

  微众银行上线后,最大的亮点自然是打着“活期+”名号的货币基金,和打着“定期+”名号的理财型保险。尽管卖的只不过是腾讯版的“余额宝[微博]”和“招财宝”,但因为挂着微众银行的抬头,又用了传统银行存款所使用的“活期”、“定期”这样的字眼,再加上所卖的货币基金和理财型保险的收益率都还不赖,因此一经上线,这两个产品就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具体产品信息,本期《微众银行怎么玩》一文中有所介绍)。

  然而欣喜之余,不少用户却发现微众银行的APP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完全的银行。因为除了可以购买“活期+”、“定期+”以及其他基金之外,一个正常银行本应拥有的其他正常功能,比如开设实名制的银行卡账户,在银行间进行转账结算、交易支付,以及申请贷款等功能,在微众银行上暂时都无法提供。

  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刷脸认证”或成网络银行发展软肋

  归根到底,还在于尽管嵌入了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但微众银行所开立的账户实际上仍属于弱实名账户。

  记者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到,微众银行电子账户注册流程非常简单。首先是绑定微信/QQ登录;第二步是输入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码,设置交易密码;第三步绑定认可银行的银行卡进行验证,成功开立微众银行电子账户。但如果你需要绑定第二张银行卡,就要进行人脸识别,同时语音验证。其验证流程也非常简单,系统会提示你将摄像头对准脸部,并根据屏幕勾勒出的轮廓校准,然后清楚地读出屏幕上方出现的8个随机数字,在跟读后系统会进入验证环节。

   正是由于功能界定为弱实名电子账户,使得微众银行无法行使许多正常银行的功能,这实质上限制了互联网银行的想象空间。

  央行[微博]2014年3月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个人人民币电子账户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规定,未能在银行柜台开立的电子账户界定为弱实名电子账户,仅具备购买本行理财产品的功能,资金进出必须通过绑定银行其他结算账户实现;强实名电子账户可为银行的结算账户、活期或定期存款账户,银行要为该类账户设定业务种类、支付结算限额等管理要求。说白了,“面签”是开立强实名电子账户的硬性要求。

  根据这一监管要求,无法在银行柜台开立,而只能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在网上远程开户的微众银行电子账户就可以用于理财、与绑定的其他银行的同名账户进行转账,而不支持消费、异名账户转账等功能。由此看来,微众银行账户的功能和目前银行系直销银行的账户功能类似,本质上还属于弱实名。

  尽管在年初监管层曾对远程开户有所表态,但此后对各种技术手段的远程开户,监管层都保持着缄默态度。

  而微众银行此次的开户做法也符合监管层的态度,其资金进出都只能通过绑定的银行结算账户。人脸识别仅作为绑定第二张银行卡的必要条件,并未突破现有监管,更是与“远程人脸识别+身份证件核实”开启强实名账户的市场设想相去甚远。

  事实上,这种依靠人脸识别技术就能开启强实名账户的设想,更像一个遥遥无期的等待。中金公司在其研报中认为,监管机构坚持柜台开户为主、远程开户为辅的指导原则,主要是基于认为刷脸认证技术用于远程开户仍不成熟,年内难以获得突破。考虑到远程开户的刷脸认证技术年内难以得到监管认可,网络银行信贷、转账等功能不能在自身账户体系下完成,未来可能还需借助传统银行的账户,这也成了网络银行未来发展的一大掣肘。

  央行为何不认可“刷脸认证”

  事实上,无论是上述《通知》中就已经提到了人脸识别技术;还是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人脸识别相关产业,为远程开户时代完成技术储备,这些举动都让市场对于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单独通过刷脸开户模式抱有积极态度。然而近期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却又在明确地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加码,这使得刷脸认证技术年内可能很难得到监管层的认可。

  归根到底,监管层还是认为刷脸认证技术还不够成熟,其中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目前用于测试的多为针对可控区域内可控人群的封闭的数据库,测试准确率可能虚高。此前微众银行提供的“人脸识别信息安全监测报告”针对对象是可控区域的可控人群中的人脸识别,目前还不能作为远程开设银行账户的依据,因为开设银行账户针对的是完全开放的人群。显然,识别性能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识别能力,也取决于相应的人脸数据库,如不指明测试用的数据库的规模和拍摄环境等情况,单纯看识别率指标的高低是没有意义的。

  二是假体欺骗问题仍然存在。尽管刷脸认证过程中采用了活体检测的手段,但仍然面临盗用照片、视频甚至制作三维假头套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欺骗刷脸的风险。人脸识别专家曾指出目前开发出的防欺骗技术都不是无懈可击的,与柜台开户相比被冒用身份的安全问题更加严重。

  三是“人证(身份证)”分离的情况下,数据传输过程中亦存在安全隐患。与密码被破解可以重新设定不同,刷脸过程中识别的包括人脸、虹膜、声纹、指纹等用户唯一且终身不变的生物特征数据,如果在通过数字化传递过程中被截取复制,是不可重构的。

  最后,远程认证所对应的央行和公安部门数据库支持还未能跟上步伐,令验证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受限。

  从国外经验来看,远程银行开户也存在很大的限定条件。哪怕是在欧美等社会信用体系成熟、后台数据丰富的环境下,柜台开户仍是国外多数银行开户的主流方式,只有少数银行有限支持远程开户,并且开户后此类账户有一定的功能型限制(例如网络银行ING Direct,其电子账户要求与3个本人同名账户绑定,且只能向这3个账户付款)。由此看来,今天中国的互联网银行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端。

  网络银行前路在何方

  既然依靠单纯的远程开户这条路很有可能走不通,那对于微众银行等纯粹的互联网银行来说,未来的发展之路又在何方呢?

  中金公司认为,随着刷脸开户模式逐渐被抛弃,线上线下合作开户可能会成为网络银行建立强实名账户体系的主要途径。

  通过战略伙伴的支持,创新引入更多样化的柜台开户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实名认证,但具体还有待于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微众银行的众多合作银行的网点,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分布更加广泛的非金融机构(如公安部门,便利店门市)等网点若能成为创新的柜台开户,将极大地推动网络银行账户开立推广的速度与广度。但考虑到线下验证标准流程的统一和授权推广,具体的实施可能还有待于和监管部门的沟通。

  具体来说,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坚持平台战略,通过与银行同业的合作,优势互补,合理分享利润空间;二是通过战略伙伴的支持,实现柜台开户的创新,但这还有待于和监管的沟通。

  据记者了解,未来微众银行极可能选择第一种策略,即通过同业合作,一方面完成强实名账户的交叉验证,另一方面,从兴业银行履新而来的同业大佬郑新林,也将在年内帮助微众银行再造一个“加强版银银平台”。

  当然,微众银行也有可能采取另一种战略,即维持弱实名账户,坚持平台战略,不把自己完全作为一个完整的银行,而是通过做大平台,在资产和负债端与金融机构广泛合作。目前微众银行主打的“活期+”和“定期+”,实际上就是和国金基金合作的货币基金以及与太平保险合作的养老保障型产品。而之前推出的“微粒贷”也属于与同业合作的联合贷款产品,符合微众银行作为大众客户和金融机构的开放互通平台的战略定位。

  如果能一方面借助网络银行所属企业强大的客户引流能力拓展客户资源,另一方面借助传统银行账户完成投资理财等功能,那么即使账户仍然是弱实名,网络银行也依然存在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利润空间。尤其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后,第三方支付账户未来将无法实现全金融功能,这就给包括网络银行在内的银行账户体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传统银行迎来挑战

  监管层对于网络银行“刷脸认证”远程开户的严格限制,减轻了互联网金融的大发展对传统银行的冲击,实际上也给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宝贵的战略转型期,但还需机制体制变革才能获得资本市场认同。

  不可否认,传统商业银行在直销银行等创新领域也进行了大量尝试,例如平安的橙子银行、兴业的钱大掌柜等,但相比网商和微众银行在获客成本与数量、场景的丰富程度和使用频率上仍有差距。

  传统商业银行的互联网战略与其目前存在的业务之间的冲突到底应该如何取舍,机制差异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但不管怎么说,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不管是纯粹的互联网银行还是传统银行,都必须要努力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