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1日 13:47 《理财周刊》 

  提要:股市的沉沦是否就此意味着买房已成为当下投资理财的唯一或最佳选择呢?我看还真不见得。

  何谓: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相信所有今年投资证券市场的新老股民应该都心领神会,甚至刻骨铭心。

  购房未必是理财首选

  目前股市的“加护病房”状态最感欣慰与松一口气的,应该是正处在销售期的房企了。之前由于股价狂颠直上,引无数股民蜂拥抢进,长此以往,后续势必形成资金排挤的“跷跷板效应”(事实上已经发生),因此随着沪深股指走高,大小开发商莫不坐立难安。“好在”股市的好日子仅仅维持近一年(以2014年7月起涨点为准),“买房还是买股”、“卖房炒股”、“买股赚首付”……这些上半年令无数人废寝忘食、滔滔热议的焦点话题,现在想来都有“毛骨悚然”之忐忑感受。

  但股市的沉沦是否就此意味着买房已成为当下投资理财的唯一或最佳选择呢?我看还真不见得。

  各线城市购房各有根据

  有些观点已在专栏再三阐明,便不花太多篇幅赘述,简言之,集所有优质(势)资源于一身的一线城市,没房的尽快买,但必须是徒步15分钟可达的地铁房;有房的在规定套数内可增购(本地户籍可购买两套房);已经拥有3套(含)以上房屋的,宜进行必要调整,优先处理偏郊、无租赁市场的房屋,在2年内让自己或家庭名下的房屋保持在3套、200平方米以内。

  二线城市倒不一定绝对不适合投资房地产,只能说增持需谨慎,首先地段要极佳,价格要很“杀”;三线(含)以下城市则应严阵以待、戒慎恐惧,精选条件要限缩至地“点”,非绝佳不入市。

  以上是针对首重安全、“眼见为实”、非掌握实体房屋不安心的投资人可采行的理财策略,虽然以未来的投资环境来看,上述做法堪称保守、稳健,获利未必能对抗通胀,但终究不像股票一旦崩盘形同毫无作用的废纸,而房子在手最恶劣之处境只有套牢与否的问题(非住宅、无租赁市场则另当别论)。

  实体房产抗通胀能力趋弱

  可预见的未来会是怎样“险恶”的投资环境呢?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趋于恶化,以往房地产“随便买随便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更可怕的是“土地愈卖愈少,房屋愈卖愈多”,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的手,势必由土地向房屋转移,这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

  换言之,尚具投资价值的一线城市面临用地指标近乎枯竭的窘境下,势必优先全面实施房屋持有环节税费——房地产税(相关税法可望在3年内出台),加上出售房屋时总价10%上下的交易成本,无疑进一步减损其投资商品属性。至于其他各线城市的房地产,如前所述,除了极少数板块(二线城市不超过20%,三线(含)以下城市不超过10%),大多数区域的抗通胀效益只能说:不提也罢。

  恶性通胀就在你身边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明知道通胀压力日趋严重,货币捏在手里势必日趋贬值,有如烫手山芋,以往抗通胀工具——房地产、股票、黄金又处于险境自身难保,对仍有闲散资金的消费者来说,究竟该如何确保辛辛苦苦赚来的人民币不至大幅缩水?在我看来已成当前显学。

  这就难怪市面上充斥着各式各样投资理财的课程与研讨会,惟可惜的是十有八九纯属不切实际之理论,或游走在法律边际的旁门左道,甚至许多根本就是“请君入瓮”的骗人伎俩,但为什么不少人还是趋之若鹜呢?因为大家都害怕某专家所预测“10年内50%的中产阶层将回归贫穷”的梦魇会在自己身上发生。

  这其实也是投资理财大行其道、房地产黄金10年“买房像买大白菜”的本质原因之一。(下期待续)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