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信用等同于财富

2015年01月31日 05:39  证券时报网  收藏本文     

  证券时报记者 朱凯

  “信用(Credit)”一词,随着最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发达市场国家,信用已经渗透到个人生活、企业生产等方方面面,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甚至可以说,在美国,如果你没有一定的信用积累,即便有钱,也可能会举步维艰。

  金融类畅销书《疯狂的信用》(Mad Credit)的作者予龙,去年曾因私事从香港来到上海,我因此得以与他谋面畅谈。他告诉我,在重视信用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知道没有信用的难处,才会格外珍惜自己的信用与言行。

  本周前些时候,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旗下“芝麻信用”宣布开始在部分用户中进行公测,首推“芝麻信用分”。业内人士对此评价称:“这可能是除高考分数外,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数。”

  试想一下,蚂蚁金服以“芝麻”来命名这家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也是希望向大家传达“信用是点滴珍贵的,应重在积累”的理念吧。让大家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累积自己的信用,形成良好的信用记录,最终让“信用等同于财富”!

  今年1月5日,央行[微博]发布了允许8家机构进行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也位列其中。此次芝麻信用小范围公测,正是上述准备工作的一部分,它首次为国人撩起了个人征信的神秘面纱。

  前几日,我自告奋勇申请加入公测。焦急和忐忑的等待之后,我点开支付宝[微博]钱包的财富一栏,果然看到“芝麻信用分”项目。结果,我的评分属于中规中矩一列,但总体上也是比较靠前的水准。

  据他们介绍,芝麻信用分的区间是350分到950分,分数越高代表信用程度越好,违约可能性越低。这一区间,与国际主流的个人信用评分区间接轨。如美国著名的FICO分,其评分范围就在300至850分之间。

  这一看似简单的分数背后,是芝麻信用对海量信息数据的综合处理和评估,主要包含了用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及人脉关系等五个维度。

  这样看来,芝麻信用的出现,由于其背后所依托的支付宝数亿的活跃用户,称其为开启一个全新时代似乎也不为过。更为重要的是,这无疑也是央行等货币征信当局对国民信用管理全面升级的一个信号。

  与传统征信数据主要来源于借贷领域有所不同,脱胎于互联网的芝麻信用数据来源更广,种类更丰富,时效性也更强。它涵盖了信用卡还款、网购、转账、理财、水电煤缴费、租房信息、住址搬迁历史、社交关系等方方面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为,都将与“信用”息息相关。通过长期的积累,这些行为轨迹和细节,能够很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心理活动等,有助于全面判断其信用状况。

  另一件事与此有些类似。蚂蚁金服近日携手世界银行[微博]集团的成员机构国际金融公司(IFC)、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等,在北京宣布推出中国首个专门的女性互联网金融贷款服务项目。据悉,该项目是基于高盛的“巾帼圆梦” 万名女性创业助学计划而设立的。

  为此,我咨询了高盛方面的于圣智女士。她告诉我说,上述“10000 Women”计划最初实施是在2008年,迄今为止在中国已涉及到2200多名女性创业者。除了高盛集团的自有资金外,还向若干家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她强调,该计划属于公益性质。

  而据蚂蚁金服方面人士透露,该合作对象是蚂蚁微贷,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最典型形态之一。它是一个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设立的在线信用评级系统,用户申请贷款时,无需进行任何担保和抵押,只要在信用额度内便可实时获得贷款。

  虽然蚂蚁微贷根据相关政策制定的贷款年化利率在10%-18%之间,但由于期限自由及手续简便,没有传统借贷中的各类隐性费用,据专家分析,其实际借贷成本应在7.0%以下。

  试想,若是没有在蚂蚁微贷平台上的良好信用记录,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不可能迅速获得如此便捷的资金融通服务。“巾帼圆梦”抑或“汉子圆梦”,可能都是一句空话。

  从接受发达国家先进制度等的角度来看,我对芝麻信用以及未来将继续横空出世的中国本土个人信用征信机构,表示十万分的热烈欢迎。为此,我以及我的家人,也将更加注重自己的个人言行——信用,没准就是财富啊!

文章关键词: 财富信用互联网金融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杨卫泽被中纪委带走前欲跳楼被摁住
  • 体育NBA-考辛斯顶替科比进全明星
  • 娱乐陈赫与华谊解约?公司:风雨同舟共担当
  • 财经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细则有两个例外
  • 科技国家工商总局与淘宝握手言和 将共同打假
  • 博客当年风光无限的万元户后来如何了?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美国15所名校去年仅录220名中国学生(图)
  • 冉学东:高层为何对股市去杠杆不手软
  • 洪榕:如何应对牛市途中的第一次大考
  • 谢百三:把牛市当作熊市做
  • 叶檀:回购商品房充当保障房看似很美
  • 郎咸平:新预算法将中国带入新境界
  • 易宪容:政府为何又要急于救楼市
  • 徐斌:证监会搞投机资金便宜外资
  • 巴曙松:在股市上提示风险总是必要的
  • 邱林:人民币暴跌是挑战美元惹的祸
  • 刘光宇:政府在救楼市上真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