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并购合作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也是产业整合升级的有效手段。二十世纪以来,全球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产生了一大批行业巨头。从早期的美国钢铁、杜邦,到GE、再到互联网浪潮中诞生的明星,都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断进行并购合作的产物。
面对第六次全球并购潮,目前普遍的共识是,此轮并购潮的重心在中国,核心是技术转移,带动资本、品牌、渠道、管理和人才的全球转移。
那么,此轮并购浪潮相较此前有何新特点?政府、企业应该如何把握机遇?哪些企业是此轮国际并购的主角?并购中哪些问题阻碍企业国际化?
为此,《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家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经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处处长、首席咨询师张晋,民间智库--王志刚工作室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任国刚以及国际知名投行--克莱尔福德国际投资银行集团中国区执行合伙人郭育芳。
中小企业是国际并购生力军
《中国经营报》:此轮国际并购浪潮有何新特点?政府、企业有哪些机会?
张晋:今天的中国,多个行业都在呼唤着新的整合者:一方面大面积产能过剩,低效竞争;另一方面先进技术产品、优质的服务供不应求,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比如在环保领域,在大气治理、水治理、土壤治理等方面,未来二十年都将是一片发展蓝海;又如在健康服务领域,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医疗服务供不应求,服务产品的匮乏严重制约着相关产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速度放缓,环境治理过程已经完成,技术虽然先进,但是市场空间有限,正在经济危机的困境中挣扎。因此,在这些领域,中国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国际合作空间。
郭育芳:中国近年来引领潮流世界经济的大趋势呈现出“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中国化”的一个发展格局。中国的产能和市场已经越来越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
中国产业的价格优势已经开始丧失,所以想保有和扩大世界市场的份额,首先是对中国企业是否能掌握产业关键技术能力的挑战。
关键技术能力迄今为止不是中国的强项,但在全球一体化程度越来越深的今天,任何企业资产,包括技术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并购或企业战略合作进行跨国整合的。所以,并构成了中国获得关键技术能力的捷径。‘
产业的发展有周期性,当经历一轮繁荣竞争开始僵持的时候,谁拥有了新的技术或者模式或者是资本的支持,谁就能脱颖而出,成为一个行业的整合者。而这些整合者将从新的高度上带动产业提升。
任国刚:如果说此前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多为“规避市场进入壁垒”、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进入区域市场等方面,以此轮全球危机为转折点,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也逐渐转移到“拓展全球市场,获得海外先进产品技术以反哺中国市场”当中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运作经验等方面的迅速提升,更多中国企业将并购目标瞄准了中小型的专业化并运营良好,具备一定品牌及技术优势的企业。在新一轮的国际并购浪潮之下,中小企业将成为国际并购的生力军。
法律问题依然是企业“走出去”最大障碍
《中国经营报》:刚刚你提到,在新一轮的国际并购浪潮之下,中小企业将成为国际并购的生力军。为什么这么说?
任国刚:在中国走出去的方向指引下,众多央企国企在并购市场上动作频频,以资源类为主;不少大的民企在海外也屡有斩获。但还有一个庞大的市场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就是构成了中国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
查看全文flag:falsetitle:国际并购是获得全球关键技术的重要路径source:中国经营网count:1909time:2014-09-23 14:37:24body:
大型国企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还相对存在垄断。因此,中小企业的转型至关重要。一方面,中小企业占GDP 比重很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解决了60%-70%的就业人口,它们转型不成功,中国的经济就无法顺利实现转型。
《中国经营报》:在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会面临“水土不服”,最主要的障碍有哪些问题?
郭育芳:主要是企业法律架构不很清楚,企业要开展国际业务,公司构架、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公司的生死存亡,也决定了股东利益是否得到真正体现。
但中国企业家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所以企业到海外投资往往比较盲目,舍不得花钱找资深的咨询公司进行专业的咨询。
此外,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不是很重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就接触到这样的案例,一些国内大公司、知名企业到国外后,由于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品牌,往往在品牌在当地具有很高知名度之后,遭遇诉讼。
人力资源、劳工问题也是中国企业经常面对的难题。部分国内企业“走出去”后并不遵守当地的劳务制度,在合规方面,我们对当地的劳务制度不很了解,也不够重视,往往在问题出现后才去解决,事实上企业国际化应该对此有解决预案。
《中国经营报》:中国产业园区发展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面临的新课题。但目前不少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还在用传统的手段招商引资,收效甚微。
张晋: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招商引资,乃至由“一把手”亲自抓。我们也一直在帮地方政府解决招商的问题。
招商才能产生GDP,但怎么去招商?过去都是传统模式,用土地、劳动力、优惠补贴等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入驻,但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土地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中国已经消失。
中国曾是世界工厂,比如纺织业,但因为人口红利消失,有大量闲置劳动力的时期已经过去,很多产业已经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另外,政府此前赖以发展的土地财政已经走到了尽头。
所以,园区、地方政府之应该具有国际视野,从全球产业分工的角度进行招商引资。这个时候就应该考虑国际并购。
在帮助国内园区进行海外招商的过程中,我们的感受是:只有让世界了解中国,企业“走出去”,才能解决招商引资问题。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