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信托公司上市迄今为止并无明文规定,但鉴于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和信息披露等问题,监管层对于信托公司上市一直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北方信托曾欲借壳ST玉源不成,中信信托借壳安信信托也是一拖再拖。业内人士指出,此次ST四环中止北方信托重组议案,背后不乏此类原因。
■本报记者姜业庆
2011年,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似乎困境重重。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年内共有30余家上市公司中止增发资产重组方案。7月8日,又一家上市公司——ST四环(000605)发布公告称,因未能获得国家信托主管部门的完整批复,公司拟中止重大资产出售议案,并于7月11日复牌。此前,ST四环已经停牌近8个月。
ST四环无奈退出资产重组
早在2007年,ST四环就启动了吸收合并北方国际信托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并于2008年3月向证监会递交申请材料。随后,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就申请材料提出的补正要求。但由于补正要求中的部分问题最终没有获得国家信托主管部门的完整批复,因此,补正申请材料一直未能提交中国证监会。
2011年7月6日,ST四环控股股东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函告知,经与监管部门沟通和协调,由于市场、政策环境发生变化,原公告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难以继续实施。
先于ST四环,同属“泰达系”的泰达股份(000652)在7月8日公告,实际控制人泰达控股拟以现金或资产置换的方式购买泰达股份旗下的园林绿化类资产(下称园林资产)。由此,有市场人士推测,泰达控股拟收购泰达股份旗下园林资产,很可能是将该资产注入ST四环,使之恢复造血功能。ST四环目前主营业务举步维艰,2010年度亏损654万元,今年一季度亏损120万元。相较于ST四环的主业而言,该园林资产的盈利能力可谓明显胜出。
重组市场大浪淘沙
2011年以来共有30余家上市公司中止增发资产重组方案,其主要原因大概可分为三类:因政策因素长期未获批,被动中止;自感资产重组实施条件不成熟,主动撤回;资产买卖双方对于资产估值等分歧严重,导致交易流产。
虽信托公司上市迄今为止并无明文规定,但鉴于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和信息披露等问题,监管层对于信托公司上市一直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北方信托曾欲借壳ST玉源不成,中信信托借壳安信信托也是一拖再拖。业内人士指出,此次ST四环中止北方信托重组议案背后不乏此类原因。
5月13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议》,明确规定,借壳标准趋同IPO,拟借壳资产需持续两年盈利。截至目前,该项决议发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十余家上市公司陆续宣布中止重组,占到了今年宣布中止重组上市公司家数的一半左右。
此外,不难发现,由于房地产调控政策日益严厉,终止重组的公司中有不少是房地产类上市公司,或者是资产涉及房地产内容的上市公司。其中,海印股份000861表示,公司增发的募集资金投向部分涉及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涉及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再融资活动均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公司经过审慎的分析、论证和权衡后,决定主动撤回本次股票发行申请。债券发行领域也存在类似情况。天地源600665日前发布公告表示,鉴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政策等原因,终止债券申请发行工作。
除因政策因素长期未获批被动中止外,实施条件不成熟、资产买卖双方分歧严重也是相关上市公司中止资产重组的主要原因。称因实施条件不成熟而终止重组的公司有亚太股份002284、湘邮科技600476、西昌电力(600505)、ST南方000716、西部牧业300106、新海股份002120、广东鸿图002101、富临运业002357、金智科技002090、ST秋林600891、ST宝利来000008、华芳纺织600273、美利纸业000815等。表示资产买卖双方无法达成一致而终止重组的公司有辽通化工000059、福成五丰600965、同德化工002360、福建南纸600163、大立科技002214、ST宜纸600793。
投资者追涨重组股需理性
对于A股市场而言,重组股向来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重组股也并非十拿九稳,而是机会与风险并存。
追捧重组股最关键的因素则是高溢价。2010年有媒体统计,六大行业置入资产的平均增值率,房地产行业最高,为133.02%;其次是钢铁,为85.36%;医药行业超过83.63%;煤炭、电力、航空航天在33%到45%区间。通过重组能够获得如此之高的溢价,市场已经形成惯性思维,重组的过程就是拉长杠杆的过程,也就是升值的过程。埋伏于重组概念,等待在二级市场中享受一级市场才有的溢价机会,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大景观。
然而,认为重组就能增值的观点是不够理性的。由于资产重组情况复杂、重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对上市公司股价存在重大影响等原因,涉及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往往出现较长时间的停牌。而从启动到因各类原因中止重大资产重组,留给市场及广大投资者的除了期待与猜测,就是股价的过山车般走势。以重组梦破为分界,多数公司股价均呈现出之前快速上涨、之后迅猛下跌的走势,让相当一部分跟风重组题材的投资者叫苦不迭。
不过,重组中止并非终止,类似与ST昌河(600372)等二次重组、甚至三次重组成功的上市公司依然不是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