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业板暴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9日 23:27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郑漱石 北京报道

   本周五,创业板指数继周四重挫5.11%后,再次暴跌6.06%。仅仅两个交易日,指数回落近100点,让之前积极进场的投资者明白了什么是高风险。

   6月1日推出的创业板指数起伏跌宕的走势,极其生动地给投资者上了一堂价值回归课。从6月1日开盘的986.02点历经11个交易日,在6月18日收于1000.28点。

   本报曾在5月1日题为《创业板“裸泳”成A股最大笑话》的文章中,用三个版面细数创业板包装成分大于实质的种种现象,及时向投资者揭示风险。财经评论员关键表示:“我们不否认创业板里存在未来的微软、百度这样的好公司,但是,这样的公司毕竟是少数,我们现在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享受的这些伟大公司高成长期间的估值肯定是难以持久的。现在上市的这些公司虽小,但多数不美,这些公司面临激烈的竞争,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并不具有长期投资的价值。想想我们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那些高科技股,即使像复旦微电子这样具有想象力的股票,股价也是很低的,我们现在动辄三四十元的高股价,实在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出现回归是必然的。”

   面对连续的暴跌,一位券商交易员告诉记者:“实在没什么说的,赔了不少。”七个月时间,近90家公司上市,以每个月22个工作日计算,不到两个工作日就有1家创业板公司上市,这让所有人都惊讶于创业板的发展速度。“我们买不起,哪有公司卖股权报50倍市盈率的?”深圳一位PE老总曾经这样和记者描述一家已经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我们买不起,券商不嫌贵,别说50倍了,再高他们也敢入股。”上述PE人士如是表示。

   在经历了最初的风光无限后,创业板也难免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爱尔眼科由于内部机制不规范,财务信息有漏洞等问题被证监部门要求整改;碧水源涉嫌侵吞数亿国资等等一系列问题考验着各方的耐心。本报连续报道的多家创业板公司,引起全社会关注,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些公司的疑点。高企的股价如何给投资者回报,成为更大的悬疑。

   宏源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指出,在当前市场条件下,投资者要尽量规避四类创业板公司。首先是高科技概念有名无实的;其次是价值严重偏离基本面的;第三是受外部经济危机影响严重的;最后是公司负面新闻频出的。“在经历了地产、金融的暴跌后,中小板和创业板一定会走向价值回归的道路。”该分析师最后说。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