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日程过半,谈判虽有所进展,但各阵营间的矛盾还在,大会能否最终成功仍然是个很大的问号。
分歧难以弥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难以弥合,仍然是大会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最主要发达国家之一的美国立场仍很消极。美国首席谈判代表斯特恩在继续宣传美方的陈词滥调,声称减排目标“不均衡”,要求发展中国家做出减排承诺。美国的顽固立场遭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同声驳斥。
分歧在英国《卫报》曝出“丹麦草案”后达到顶峰。根据这份由丹麦拟订的“大会最终文件”,从现在起到2050年,发达国家可人均累积排放2.67吨温室气体,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只可累积排放1.44吨。
对于这样的丑闻,发展中国家反响强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指出,根据近年来达成的一系列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发达国家应强制减排,发展中国家自愿采取减缓和适应行动,两者之间有质的区别,让发展中国家也承担强制减排责任毫无道理。
何亚非说,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面临气候变化最直接的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应当兑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这不是“施舍”,而是发达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哥本哈根会议要取得成功必须反映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意愿,必须确保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优先需要,不能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为代价。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表示,大会在技术、适应气候变化、保护森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产生了两份至关重要的官方文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计划的主席案文(下称“案文”),以及《京都议定书》修正案的主席案文。但他同时督促发达国家尽快拿出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的具体方案,明确所承担资金的比例和数量等细节。
“哥本哈根向前迈进了一步,世界上四个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体美国、中国、欧盟和印度都已经相继表态。”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主任汉森对《卫报》表示,“但因为发展中国家受到资金困扰,各方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仍处于僵持状态。”
何亚非也指出,发达国家继续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中期大幅量化减排指标,并在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这是哥本哈根会议成功的关键和必要条件。
欧盟虽然就向发展中国家减排措施提出了资金承诺,但具体内容却很含糊。发展中国家代表对此多为不满。代表77国集团发言的苏丹代表干脆直接将欧盟的提案斥为“微不足道”,指责欧盟方面在会谈中“没有展现诚意”。
双轨制谈判本周起,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进入关键的“下半场”。德布尔表示,虽然还有一些国家把“并轨”问题放在桌面上讨论,希望会议成果是单一文件,“但坦白地说,压倒多数的国家都希望保持双轨谈判制度,继续坚持《京都议定书》。”
所谓双轨制是指:一方面,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要履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就2012年以后的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承诺进行谈判;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主要是指美国)则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就长期的、更广泛的减排行动进行谈判。但一些发达国家试图将双轨制谈判合并,以逃脱《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
从案文中多处的选择项可以看出,各方分歧严重。例如,关于2050年的长期愿景,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最多认可到全球增温不超过2摄氏度的说法,小岛国联盟和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则希望不超过1.5摄氏度。再如,对于发达国家2020年与1990年相比的碳减排目标,就有25%至40%、30%、40%和45%这四个选项。
汉森认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注定会失败,会议即使达成某种协议,也会有很多缺陷,对未来可能是一个灾难。巴西总统卢拉则把应对气候变化比喻为“修长城”,“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但总得迈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