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哥本哈根欲为地球降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8日 01:03  上海金融报

  有192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昨天在丹麦哥本哈根开幕。全球变暖问题横亘在全人类面前,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各国如何联手应对?目前来看,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承担责任方面分歧较大,谈判前景并不乐观。

  三大阵营分歧难调长期以来,全球三大气候阵营———欧盟、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发展中国家(中国和77国集团),一直就气候的关键议题争论不休。

  欧盟自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在节能减排主张及实行方面一直积极抢占“制高点”,强调美国应承担减排责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通过与欧盟有密切关系。但金融危机后,欧盟态度转趋消极,在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上尤其缺乏诚意。

  美国等伞形集团国家立场类似,即中期减排目标低,且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为前提条件。原先最不积极的美国在总统奥巴马上台后态度有所转变,但实际上却是“高姿态、低承诺”,仍然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也较其他国家低得多。日本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但尚未阐明如何实现目标。

  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77国集团上月底在北京就峰会关键议题达成共识,坚持《京都议定书》继续有效,要求发达国家承担第二承诺期减排指标,提出峰会成果应涵盖长期合作、缓冲、资金和技术转让等内容,并应考虑落后国家、岛屿国和非洲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特殊需求。

  峰会发起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德布尔在会议前夕表示:“我相信峰会将成为应对气候转变的历史转折点。”但专家指出,假如三大气候阵营未能调解分歧,全球民众只会在此次峰会中见证历史的再次停滞。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分析人士指出,排放问题本质上就是发展问题。表面上各国是就温室气体排放量讨价还价,但实际上却是全球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会影响到国际权力转移的问题。如果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发达国家一味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在维持正常经济增速下无力承担的减排重任,那就等于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这无疑是不公平的。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印度年人均碳排放量为2吨,而美国是20吨。鉴于印度的发展水平,任何降低碳排放量的举措都会导致贫困加剧。1/3以上的印度人目前仍没用上电。

  数据显示,从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到1950年,在人类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发达国家的排放占了95%。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总排放量的77%。即便在今天,占世界人口约22%的发达国家仍消耗着全球70%以上的能源,排放50%以上的温室气体。多数发达国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多数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一些小岛国甚至可能因此遭受“没顶”之灾。

  德布尔明确表示,发达国家不仅有责任应对气候变化,也更有能力提供资金。今后3年的资金缺口是每年至少100亿美元,长期资金缺口则以千亿美元计。

  2℃的底线德国环境部长洛特根表示,会议成败关键在于各方能否达成协议,将气候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

  不少国家都已做出各自减排承诺。但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按各国目前的承诺,全球温室气体每年排放量到2040年还会继续增加,并且2040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达到1990年的2倍。之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在2015年就使废气排放停止增长;八国集团呼吁,到2050年,将废气排放减半。依各国现有的减排承诺来看,这两个目标都将落空。

  按现有承诺,到2020年,发达国家将较1990年减排13%-19%。为了将全球温度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IPCC认为,发达国家应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40%;发展中国家则需减排15%-30%。IPCC还警告,如果各国都不做出行动,任由现状发展下去,到2100年时,全球气温将较2000年上升4-6.4摄氏度,并引发灾难性后果。

  洛特根表示,哥本哈根会议必须通过协议,将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否则将是一场失败。他还说,如果人类继续一意孤行,地球的现有生态环境就将因气候变暖而毁灭。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