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保要防“生态帝国主义”玷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8日 01:03  上海金融报

  近日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目的,就是要协商制定一项新的、标准更高的国际性条约,以取代将于2012年失效的《京都议定书》,而在各国各界普遍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表示怀疑的同时,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大肆施压的言论也开始在国际上流行。

  笔者以为,减排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和目标,但是对于其中一些别有用心的杂音也应该引起高度警惕,所谓得“环保”牌、“减排”牌目前在国际上早已被部分西方国家夹杂了政治、不对等、贸易保护、开拓市场等其它因素,开始成为一颗“怪味豆”,唯有彻底剥离这些附着在“减排”名义背后的各类不对等利益考量,才是真正有利于世界环境保护的幸事。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都完成了“工业化大发展时期”向“后工业化”的蜕变过程。在过去的数百年里,这些国家工业化进程对环境的持续性破坏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些国家就是目前世界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当这些国家经历数百年工业化发展完全榨取了对环境的“破坏红利”之后,因为产业转移,刚刚开始工业化进程并未多长时间的发展中国家,却要在这种虚伪的“共同应对环境挑战”旗帜下不对称地承担责任,为这些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遗留恶果”埋单,这种不合理责利分配值得商榷。发达国家应利用自身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更多为自己曾经的环境破坏行为“赎罪”。

  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贸易停滞乃至萎缩的背景之下,对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不仅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主义,更有试图以“减排”之名捞取相关产品技术上的“二次红利”的嫌疑,或许这也是某些国家对此“乐此不彼”的不为人知一面。若想真正将环保和减排作为一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来做,发达国家应在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保技术、提供资金等方面做出实质性的承诺和行动,否则那种“借环保之名,高价卖技术卖产品”的做法,根本就是对国际环保事业的破坏和亵渎。

  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工作,而不是受制于人,是中国一贯的政策主线,对于中国在节能减排综合性治理方面的成就,近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对此进行了客观评价:中国政府多年来大刀阔斧地改变该国能源使用方式,体现在设法摆脱化石燃料、将建设风电视为推进中西部发展的途径、使用西方技术建设最节能的煤电厂等方面,所有这些举措累加起来将对减少温室气体污染造成巨大影响,到2011年,节能所带来的减排量将相当于德国年排放量的近两倍,或许还要超过整个《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效果。

  由此可见,一方面牢牢把握相关谈判的主动权、一方面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况和进度去有效落实既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应是中国面对西方国家将减排作为贸易筹码使用时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