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逐季回升 货币政策受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1日 17:50  《理财周刊》

  提要:全年GDP有望呈逐季反弹的态势,“保八”目标的实现基本没有悬念。但更多的人会更加关注增长的质量而非增长速度。中国经济需要重新调整结构,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目前为止,中国的服务业相对还不发达。

  本刊记者 张学庆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主要宏观数据,不出业内专家预料,上半年国内GDP增速为7.1%,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仍在负的区域内徘徊,同比下降1.1%。

  专家认为,由于去年基数原因以及“保增长”措施逐步显现,全年GDP有望呈逐季反弹的态势,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全年“保八”目标的实现基本没有悬念。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认为,要看到眼下价格仍处在下降的现实,总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的增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生产能力利用率偏低。

  数据显示,,6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至10.7%,推动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上升。此外,受基建投资项目继续发力和房地产投资逐渐好转带动,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攀高至33.5%,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保持强劲达15.0%。

  通缩延续到四季度

  “尽管经济前景仍然不明确,但是在过去数月中,经济领先指标持续走强,尤其是贷款、房价、固定资产投资走高,已经体现在实际经济产出中。实体经济指标会在未来几个月中进一步走高。”麦格理证券中国经济研究部主管许保罗(Paul Cavey)对中国经济颇具信心。

  许保罗近期调高了对中国2009年和2010年GDP增长预测50个百分点,预计中国 2009年GDP增速将在8.0%~8.5%,2010年GDP增速将在8.5%~9.0%。

  自今年2月中旬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显示出好转迹象。多方面的经济活动均显示出加速迹象,包括消费、投资和生产。6月份,零售实际增长率提高至年同比16.6%,远远高于1994~2008年间11.5%的平均水平,同时工业生产增加值率从4月份的7.3%提高至10.7%。特别是,今年头5个月,新开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计划的投资金额年同比增长了96%,表明后续投资量非常大。

  上半年总体物价水平依然处于通缩区域, CPI连续5个月负增长,6月同比下降1.7%,创近期新低,较上月低0.3个百分点。工业出产品价格指数(PPI)则是第7个月负增长,6月更跌至7.8%新低,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由于消费者价格下跌以及2008年上半年非常高的食品价格基数效应,预期这种状况将会持续至第四季度。

  野村证券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表示,随着基数效应的消退以及一揽子刺激措施的影响逐渐推高生产者价格,预期将会重现通胀,第四季度通胀将上扬至年同比1.7%。

  虽然全年保八成功概率很大,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周在阐述下半年经济政策时,仍表明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因为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

  这显示目前中国经济的回稳,主要仍靠政府的货币政策支持,为免经济掉头回落,可以预期政府还将维持宽松货币供应力撑经济。

  货币政策极度宽松

  上半年货币和信贷增长均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中国人民银行7月15日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34.4%,增幅比上年末高15.7个百分点。这是1998年4月发布此项数据以来的新高。

  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8.5%,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2.7个百分点。M2为1997年3月央行公布此项数据以来的最高增速。而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也持续上升。截至6月末,M1同比增长24.8%,增幅比上年末高15.7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6.1个百分点。

  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2万亿元,上半年的新增贷款即已远超过年初预期的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专家预计,即使下半年每月新增贷款保持在5000亿元左右的平均水平,全年新增贷款规模也将超过10万亿元。

  出现负面影响

  货币政策已不再是“适度宽松”而是“极度宽松”。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大规模的投资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本月初发出警告,中国政府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计划中,有浪费过大、效益过低、地方政府不规范等乱象,可能对金融体系构成危险。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资产价格泡沫隐患显现,货币政策面临应对考量。不过,央行最近在公开市场中的一系列举措仅仅是微调,而非政策转向。未来贷款的惯性仍较强,很难在短期内大幅压缩。

  哈继铭表示,央行的微调信号可能给市场带来一定心理冲击,但政府考虑到经济企稳的基础尚不稳固,仍倾向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改变总的方针和政策,因此适度宽松政策的基调短期内不会改变。并且由于近期贷款结构主要倾斜向政府项目,而众多期限较长的基建项目才刚开工,因此未来贷款的惯性较强,很难短期内大幅压缩。

  宽松货币政策是否调整

  宽松的货币政策何时可能调整?孙明春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必要再进一步降息。主要原因是流动性状况已经非常宽松,贷款增长已经非常强劲,并且经济活动指标正显示出积极的动能。随着2010年通胀压力的再现,预期中国人民银行明年将会加息81基点。

  许保罗也认为,在2010年第一季度时,也即GDP增速在8%时,央行将会终结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升利率,同时CPI会转正,出口呈现增长。

  许保罗表示,今年晚些中国将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因为其经济基本面远远好于大多数其它经济体。这可能会为经济增添更多流动性。假如资产价格通胀确实在近期重现的话,这可能会使政策制定者陷入两难境地,因为政府会因害怕扼杀经济复苏而不愿及时采取激进的紧缩政策。

  注重经济增长质量

  在经济回暖之际,对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也不能掉以轻心。苏格兰皇家银行分析师贝哲民 (Ben Simpfendorfer)认为,中国面临的风险在于,政策过分注重于刺激对制造业消费品的本地需求,以填补国外需求疲软所留下的缺口。例如,政府向农村家庭(最近也向城市家庭)提供购买家用电器的补贴,便是财政方案的一项举措。然而,这不过是一项短期解决方案,旨在遏止制造业的失业情况,防止工厂仓库中的库存积压。如果这项方案无助于缓解经济疲软,那么就业、收入及商业投资增长仍将保持弱势,经济仍将严重依赖于公共需求。

  “事实上,增长质量低下将成为今后的一个问题。”贝哲民说,“因为更多的人会更加关注增长的质量而非增长速度。PMI及其他月度指标能够很好地衡量增长速度的变化,但它们却难以有效地监控增长的质量。”

  贝哲民认为,私人需求最有可能令人失望。日益严重的经济疲软将会令就业市场、收入及私人商业投资承压,并造成W型复苏,而这种风险正在增大。中国经济需要重新调整结构,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目前为止,中国的服务业相对仍不发达,主要由于苛刻的行政管制及国有垄断压抑了私人部门的参与,使得中国经济过分依赖于制造业和外部需求。因此,与亚洲地区的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内地的服务业规模较小,仅占GDP的40%,而韩国为50%,中国台湾为70%,中国香港则为90%,因此,其发展空间很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