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86年温州模式出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2日 15:03  资料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温州,是一艘在惊涛骇浪中沉浮的小船。

  温州地方不大,但名气不小,早已在全国出名。过去是“乱”得出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活”出名,市场活、经济活,发展得很快。1985年5月,《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并刊登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第一次提出“温州模式”。

  但是,在省内外,对温州这种发展模式褒贬不一,而持怀疑和否定的居多。争议最大的是关于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当时是政治禁区,争议最大且难以突破,要不要让它存在?存在了到底行不行?中央一直没有定论。”时任市委副秘书长、温州试验区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宋文光,现已75岁高龄,然讲起往事,仍清晰如昨。

  那时的温州,又一次处于“道路、方向”、“姓资、姓社”争论的关键时刻。从1985年8月到1986年4月,当时的省委书记王芳、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等同志相继来温州考察调研,对温州的改革与发展给予了肯定与赞赏,鼓励温州“大胆去干”。

  紧接着,1986年5月,中央领导明确提出要在温州搞试验。 “试验什么呢?就是试验私人经济,看它的存在到底有哪些积极作用,哪些消极作用。”宋文光说。

  在宋文光编著的《温州改革试验10年》一书中,清楚地记载了试验区诞生的直接背景。1986年,中央领导谈到实行我国农村第二大战略部署的问题时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靠两条,第一靠地方资金,即乡镇企业;第二,发挥个体和私人经营者的才能和资金积累。对这个问题,中央领导认为可以“一面实践、一面讨论”,并建议在温州先试验。

  附:"温州模式”说到底,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模式。“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孰是孰非的激烈争论围绕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发展市场经济还是坚持计划经济。在“温州模式”兴起之初,提倡“市场经济”还是“违禁”的,居主流地位的观念是,必须坚持计划经济,而且计划经济必须“为主”,市场(还谈不上“市场经济”)只能“为辅”。“温州模式”之所以最终被认同,是因为经过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人们从“温州模式”的实践中看到,与僵化的计划经济相反,市场经济充满了活力,效率很高。市场经济植根于温州,温州经济的发展便加快了,就业的途径拓宽了,市场供给丰富了,人民迅速地富起来了,政府财政的日子也好过了。

  第二,“温州模式”说到底,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孰是孰非的激烈争论围绕的另一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发展民营经济。当时居主流的观念是,即使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也必须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只能让民营经济起“补充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包括“温州模式”实践在内的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人们终于认识到,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发展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或者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具有很强的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温州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符合人们要求致富和追求过好生活的愿望。“温州模式”的实践证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结果,在利益的激励下,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便可焕发出来,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无须政府的安排和鞭策,也不依赖政府,人们自己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致富之路、发展之路,按照市场的变化去配置资源,在市场的压力下去提高效率,并自己承担风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