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书非借不能读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5日 09:26  《钱经》杂志

  邓新华

  很多人有这个习惯:本来想买某本书读,但买来后,就束之高阁了。如果有人问起,就自我解嘲一句:“书非借不能读也。”

  “书非借不能读也”出于清代袁枚的《黄生借书说》,由于搔到了很多人的养处,于是成了典故。袁枚说:“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为什么如此?这牵涉到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成本。经济学者认为,人们在作出选择时,只应考虑即将付出的成本和收益之比,而不应考虑沉没成本。“书非借不能读也”,是因为自己买的书,付出的钱已经是沉没成本,此时人们只考虑付出的时间和阅读的收益之比,这样就会经常被其他一些事情打断读书计划。而读借来的书,除了时间和阅读收益之比,还可避免买书的付出,因此,借来的书总是得到优先阅读,这就让人们形成“书非借不能读也”的一般印象。

  沉没成本原则普遍地左右着人们的选择。例如,古代的军法规定,士兵作战时从战场逃离的,就地处斩,但战争如果失败,对逃回的士兵则不会追究。这是因为作战时制止士兵逃离,是为了避免失败,但失败已成定局,这个失败就是沉没成本,此时如果还追究逃跑的士兵,则不利于重振旗鼓。

  没有按照沉没成本原则决策的人则会承受损失。例如,某歌星花费10万元成本录制了1万张CD,她认为自己的歌声值5万元,因此她定价在15元。但听众却并不很欢迎她,只愿意每张掏5元,并且只能卖掉3000张。如果她坚持说:“歌声就算白送了,但我已经投入10万元,所以每张定价绝对不能低于10元。”那么,她就损失了能卖掉3000张的1万5千元。

  财务管理上,如果A项目已经投资90万,再投10万,可以盈利5万元;B项目还没有投入,只要投入10万元,即可盈利4万元,此时应如何选择?从总投资回报来看,A项目是5%,B项目是40%,但A项目先期投入的90万是沉没成本,只考虑追加投资的回报率,则是50%,这10万应继续投在A项目。

  沉没成本概念对人们观察、解释现实世界非常有帮助。最近,青年学者李子旸试图提出一个相对的概念——沉没收益,意思是,当人们获得某种收益后,往往把这种收益视为理所当然的,考虑时就会忽略。虽然这个闲聊天中抛出的概念没拿到学界论证,但这里不妨一说。

  常常听到一些热衷官场的人谈论说:“王副省长当了10几年的副省长,还没升正部级,官运不佳啊。”不由得想,做到副省长都说是官运不佳,那无数终老于科员或是基层的公务员,又该如何?但“圈子里”每个人都是这么说话,王做到了副省长,他们认为这就是他的沉没收益;如果干了十几年还没做到正部,就是没有收益。每一个小科员,都绝对不会失礼到拿副省长和自己比官运,因为很好很强大的沉没收益意识在规范着他们呢。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享受到市场化的巨大好处。然而,很多人却怀念改革开放前的年代。尤其一些老人,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大家都穷、大家平均的状态无限向往——在他们看来,那时候的官员很清廉。虽然`市场化让更多人吃得更饱、穿得更好、活得更老,但这些都已经成为沉没收益。他们拿今天的缺陷和过去的一些优点比,发出今不如昔的慨叹。但如果真要回到过去的状态,他们又是绝对不愿意失去今天的制度改进的收益的。

  有一个沉没收益的笑话。一个乞丐质问一个人:“先生,你前年每个月给我10元,去年每个月给我5元,今年每个月给我3元,这是为什么?”这个人回答:“因为去年我娶了老婆,今年我生了孩子,花费越来越多,只好少给你。”乞丐气愤地喊道:“你怎么能拿我的钱去养你的老婆孩子呢!”

  张维迎教授说得好:“市场经济确实有不少弊病,其中最大弊病是:当你能享受到它的好处的时候,你可能看到的都是它的缺点;当你没有机会享受它的好处的时候,它也没有办法告诉你它的优点在什么地方。”习惯了市场经济带来的沉没收益的朋友,当你指责市场经济时,何不想一想这点?

  (作者为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