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财大戏上演 众银行赤膊上阵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6日 01:39 第一财经日报
编者按 灼热的资本市场、爆发的赚钱效应,助燃着理财市场的激情。 作者:王春霞 以营业网点多、客户资源多见长的银行业,其理财产品全面扑向资本市场。挂钩股票、打新股、QDII、PE理财产品,一系列和股市相关的产品得到热捧。 在眼花缭乱的银行理财产品面前,投资者如何才能拨云见日?本期《第一理财》将分析银行理财市场的格局、前景,对热门的QDII、PE等理财品种作具体分析,并提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必须注意的几个“陷阱”。(本专题详见B5和B8) 银行理财产品征战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繁荣催生了理财产品大战的爆发,无论牛市是否能持续,商业银行丰富的客户资源与无可替代的网点优势都决定了它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不过,面对着残酷的市场竞争,想要胜出并非易事。银行正在理财这条道路上苦苦探寻,求解着各自的制胜方程式。 “现在的工作其实更复杂。”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代客资产管理中心人民币产品总监郑智军以前是个操盘手,“从前知道自己的想法就行了,现在还要整天琢磨别人的需求。” 他说,银行做理财“绝不能单干,要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例如,做结构性产品就要依靠外资银行和其他研究机构,QDII的产品跟境外基金公司合作,在做PE(私人股权基金)的时候就要找手头上有好项目的合作方。 在他办公室旁边的茶水间里,来自各个金融机构的人穿梭其间,他们来自外资银行、信托公司、保险机构,以及各种类型的著名或默默无闻的基金。有的人在和产品经理讨论着对内地市场的看法,而更多的是在等待推销自己公司新设计出来的结构性产品。无论怎样,与商业银行合作将提供一个更大的舞台。 银行理财产品多样化 郑智军介绍说,他们一般把理财产品分为两类,分别是资产管理类型和结构化的产品类型。资产管理类是用本金来进行投资的,而结构型产品是本金基本不动,直接用利息或者利息加上本金的一小部分来投资。 延续他的分类方法,资产管理类的银行产品又可被分为投资于境内的资产管理产品和投资于境外的产品,其中投资于境外的就是QDII,目前只能参与H股市场,美国的证券市场也可能很快开放;投资于境内的资产管理产品标的物就十分多样化了,涉及国债、央行票据、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债券、同业拆借、回购业务等。一般来讲,投资于证券或者基金,以及新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都比较好,也受到市场的欢迎。 另一类结构化的产品主要是跟一些信用挂钩、汇率挂钩和利率挂钩的产品,同时也可以跟黄金或者原油的价格挂钩。一般来说中资银行根据客户的需求提出想要投资某一特定市场的结构性的产品,然后依赖外资银行的模型和数据对做出来的产品进行定价。“资产管理类产品和结构化产品的收益率还是取决于投资标的的风险大小。”郑智军说。 保本型产品容易卖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与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统计调查”的结果,多数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都是属于风险厌恶型的,超过80%的商业银行认为保证固定收益的业务更容易开展。也就是说,保本类型的理财产品更受到银行客户的欢迎。 郑智军表示,保本产品更受市场认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银行推出理财产品时间比较短,银行提供多样性产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有就是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认识还不够。 “以前老百姓投资渠道有限,绝大部分都在储蓄,现在银行做理财了,很多人还是这个概念,就是本金绝对不能少的,一想到银行首先觉得是安全。”他认为,整个理财市场的形成和培育还需要时间。 PE理财产品:卖给适合的人 不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讲,如果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开发保本且固定收益的产品上显然是不明智的。进一步的市场细分必然出现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例如目前受到市场广泛关注的PE产品。 中信银行在今年4月推出的“中信理财锦绣计划1号”就是业内比较早的一款类PE产品,进入门槛是50万元人民币,该计划主要投资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IPO战略配售、定向增发和其他股权类投资。 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李欣说,理财的意义并不在于理财本身,而是银行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能力的体现。 郑智军说,他们现在也准备在年内推出一款PE产品,已经跟内地的很多机构都谈过,这些机构手上有很多好项目,银行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从这些项目中挑选一家最优质的企业,然后把这家企业做上市。“当然我们可以在入股之后转手把它卖掉,不过公开发行定价更容易,这样也更透明。” 就像他刚才所说,银行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做这个产品的时候我们会有调查问卷,客户在买这个产品之前,必须先填一个问卷,根据你自己的风险打分来决定卖不卖这个产品。”除了单纯的进入门槛概念之外,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决定了银行将为他进行何种类型的产品提供。“如果我们判断你是风险厌恶型的,PE这种产品肯定就不适合,即使有钱我们也不会卖。”郑智军认为,这也是投资者教育的一部分。 银行理财市场的未来 “我现在把自己的理财经理全部都送到香港去培训,一去就是一个月。”招商银行零售银行总经理刘建军坦承,现在带给他很大压力的就是人员的专业素质在短期内还不能够达到客户对他们的要求。他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够成长得更快一些。 其实,很多内地金融机构在和外资银行合作的过程中也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大多数从事产品开发的人都觉得外资机构产品开发能力并不像大家以前想象的那么好,而且他们对内地的客户并不了解,不知道客户到底喜欢什么,“经常弄得这个产品也不是太对路子,还是要我们自己研发。” 银行在理财上的创新无疑是得益于整个证券市场的火爆,来自光大银行零售业务部财富管理中心的情况显示,他们今年最火的还是新股申购、基金宝等同赢系列产品。可能摆在银行面前的课题除了尽可能多地占有市场份额之外,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周期对自身盈利带来的影响。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