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理财315]财富路上远离3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4日 09:21 新京报

  随着手上的闲钱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投资理财意识也越来越强,想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但理财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陷阱,有时甚至让一些投资者血本无归。

  要想在本金不保、专业不够、亏损不理、信息不足、风险不说、成本不提这种种陷阱中全身而“赚”,第一步就要学会识别和远离这些理财陷阱。

  1 收益率/风险陷阱

  “收益率能达到多少?”这是很多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最关心的问题。而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也抓住了投资者这样的心理,正因如此,“收益率/风险陷阱”可能是投资者在理财中遇到最多的一个陷阱。

  不少

理财投资产品在进行宣传时,都会非常强调高收益,对其所面临的风险却只是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有些“黑心”推销员,更是用“绝无风险”的谎言欺骗投资者。

  实际上投资的收益和风险是一对紧密相联的概念,任何一项投资都面临着不同程度和内容的风险,如果一个

理财产品标注了很高的收益。那它背后一定会面临相对高的风险。

  而且,即使单从收益方面看,一些对收益率具体内容含糊其辞的理财产品,往往也存在不少陷阱,利用预期收益、累计收益、过往收益等概念误导投资者。

  例如,有银行在宣传某种三个月期的

外汇理财产品时,打出了收益率5%的招牌。这样很容易让投资者理解为5%的实际收益率,但实际上银行指的是年收益率,3个月下来,投资者能拿到的实际收益只有1.67%.又如一种3年期的信托产品,预期累计收益率是25%.乍一看收益率很高,其实平均下来收益率每年约为8%.而且,预期收益率并不是承诺的收益率,能否兑现始终令人悬疑。

  破解之道

  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或进行某项投资前,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而收益较高的产品结构都相对复杂,说明书相当繁复,客户更要耐心琢磨透彻。

  此外,还有五个有关收益率的问题必须搞清楚:到期是否保本?归还本金有无附加条件?宣传中指的是预期收益还是固定收益?是年收益率还是产品理财期的收益率?所得收益是否应当纳税?

  2

  退出/赎回陷阱

  初涉理财投资的投资者往往有些“善变”:看见赚了就想立即退出让收益落袋为安;看见赔了就心慌,想退出了免得亏得更多;或者急需现金另有他用,也只好被迫退出。但投资者在退出或赎回理财产品时却经常碰壁,或是遭受财产损失。

  最近王先生就是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手里有10万元钱准备3个月后收房时缴纳相关的费用,想到存款利息太低,王先生就到银行柜台询问有没有短期收益率比较高、又保本的理财产品。银行工作人员推荐了一种银行保险产品,王先生觉得银行推荐的不会错,想也没想就大笔一挥给买了。一段时间后,王先生想把钱取出来,结果却被告知不行:如果在第一年退保,只能拿到本金的90%,就要白白损失1万元钱。

  不仅是保险,对银行理财产品而言,如果投资者想赎回产品,可能会遇到以下四种情况:一是银行和客户均没有终止产品的权利,二是客户有终止权利但是需要支付违约金,三是“银行有最终解释权”,四是规定客户可以在某一天支取,但这里又可能需要支付违约金。

  例如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如果投资者在产品到期前赎回,就需要扣除一定比例的本金,或按银行公布的价格赎回。如果扣除本金比例是3%,而当期预期收益也是3%,这意味着投资者提前终止没有任何回报。

  破解之道

  其实,理财产品都有赎回条款,对投资者何时可退出产品、是否有附加条件、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金或手续费等问题都有解答,只是一些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往往对此一笔带过。

  理财产品中有关赎回的规定将影响到投资者能否全额收回本金,需要特别注意。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应该看清楚这些细节规定,以免付出沉痛代价。

  3

  需求/推销陷阱

  俗话说“量体裁衣”,理财也是一样,要根据投资者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来决定。

  但是,由于很多投资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高收益上,而理财产品专业性又很强,投资者很容易受到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的引导。而一些理财销售人员为了卖出自己的产品,往往不负责任地向投资者兜售。

  比如前面提到,王先生只是希望进行短期投资,但缺乏职业操守的理财销售人员故意向他推荐了长期寿险产品。

  这样不仅不符合王先生的实际需求,反而给他造成损失。

  一位商业银行理财师说,也许投资者已经享受到其中的收益,但这并不等于这就是适合他的理财方式。

  某银行一位理财师透露,在理财产品的宣传中还存在一些“障眼法”,例如一款产品并不保证本金,但是其合同里“该产品实行保本型策略”的字样很容易使投资者产生误解。如果投资者误以为它是保本的而购买此产品,就可能面临本金不保的风险。

  破解之道

  理财师告诫投资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切勿完全听信片面推销,避免错误进入不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领域。

  其实很多理财陷阱的招数并不高明,投资者只要冷静投资,多补充理财知识,详细了解理财产品,很多陷阱就会不攻自破。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苏曼丽 周鹏飞

  插图/鲁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