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当钟声再次响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 16:18 建行总行

  客户版2006年与大家不期而遇,开始了征途。一年的耕耘让我们有喜悦、迷惑和收获,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工作的同时,我们试水潜行,为自己、为报纸、为读者找到了走下去的方向。在行进中,我们需要您的阅读,需要您的建议,需要您的意见,更多的是需要您的参与。2007年第一束阳光预示了我们的未来。

  >>> 周年心语

  >>> 生活需要多尝试

  >>> 工作元年

  >>> 从零起步

  >>> 有一种美好叫“重生”

  >>> 成人世界没易事

  >>> 还有一个通往心灵的方向

  

当钟声再次响起

  周年心语

  ■璧 君

  2005年12月31日,京城的一场雪送走了2006年最后的一天。我们的客户版周年了。

  2006年,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用数字活跃地画出了自己的曲线,定格在历史中。尤其是中国GDP继续保持在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上证指数创15年来新高,一举升至2675.47。据有关机构统计,全球近4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状况,是1970年以来最好的。

  客户版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和成长。站在新年的门口,我们一起审视熟悉的货币。钱本身不记名,谁拥有它谁就获得了对它的支配权。100元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只要不被偷走,它永远是你的100元。如果你存入银行,就会给你带来利息。如果你借给别人,可以得到你要的契约回报。随着信用社会的发展,100元可能还会获得更大的信用资金等等。这一货币现象告诉我们,货币经过流通给持有人带来两个结果———收益或损失。

  谁都不想让钱缩水,如何在风险防范中保证资金安全?又如何甄别市场各类信息?2006年10月11日客户版(2013)期,刊登了关于“封闭式基金是开放式基金的前辈”,从发现市场的眼光,解读了封闭式基金的投资价值。假如你在读后选择了“基金科瑞”,那么2006年底,你获得的收益是74.04%。这就是我们要告诉读者的,追逐市场不如用知识去发现市场。

  坚持客观、专业是我们的态度,风险告诫是我们的原则,深入浅出解读新闻是我们追求的风格。

  2007年,我们仍会致力于产品、流程、技巧、服务的介绍,增加市场周评栏目,使专业人士和客户的声音更响。挖掘和发现能够突显建设银行企业文化的人物,为读者提供更为客观、及时的分析和建议,架起一座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理财金桥。

  2006年活跃的资本市场,让人们对2007年的资本市场充满期待,激起人们对投资理财知识的渴求,这既是我们的期盼,也是对我们的挑战。

  

  生活需要多尝试

  ■刘 静

  我是一个不善理财的人,常常大半年下来,工资要么被花掉,要么躺在卡里睡大觉。明知道钱存在银行就等于贬值,但还是被懒惰拴住了脚。《建设银行报》计划自2006年1月起每周三增加一期报纸名曰“客户版”,我有幸成为筹办该报的一位编辑,自己的生活也因此在尝试中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和收获。

  2005年国庆节后,我们几位同事到建行省分行访谈理财中心的客户经理以获取客户信息。几个分行跑下来后,我发现:像我这样“懒惰”的客户还真不少,而且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年青的“月光族”,认为无财可理;二是普通“工薪族”,认为结余的钱不多,不值得理;三是富裕群体,认为不愁收入,没必要再理。听着客户经理们关于理财可以改变生活的论述,我仍是将信将疑。“客户版”正式出版后,“资本市场”的一个重点就是“基金”,为尽快熟悉业务,我开始多接触基金方面的知识,尽管有时自己依然感觉像在云里雾里。

  一次,我就国债问题采访一位支行客户经理,他工作中的一点感触刺激了我:当下,国债收益率已很低,但仍很受追捧;而一些投资品种在默默地赚钱,却遭遇冷落;“很多时候,人在受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左右”。审视一下自己,我不正按“习惯”做事吗?改变“习惯”试着买一只基金!真的要买,我才发现:去哪里买?如何买?什么流程?甚至咨询谁去?我在自嘲的同时意识到:一位刚接触投资的客户,不也会遇到这些疑问吗!经历了才可能更深刻地懂得。由于赶上2006年第一波上涨的行情,我买的基金两周就赚了10%以上。虽然我只投入了1万,虽然只赚了1000多元,虽然绝对有运气的成份,但看着交割单上那个4位数,我仍是感受了一回“钱生钱”的真实。

  有了第一次买基金的尝试,我开始关注自己闲置的钱,并充分发挥信用卡的透支功能。这样,每月工资基本上都能用来投资,还款时赎回部分基金就可以了。相比较而言,钱在发挥高效率,每月的开支也通过信用卡账单变得一目了然。就这样,在亲身体验中,一期期关于“基金”的选题就出来了,即使最基本的产品流程介绍,都能从体验中获得的切身感受成文,改变了枯燥的文件用语和宣传口号。

  欣喜于工作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工作给了我一个改变生活的机会,而生活的体验丰富了工作的素材。我的这一个小小的尝试,把生活与工作有机联系在了一起。我想:一份贴近客户的报纸,应是能让人靠在床上轻松阅读,而非必须在写字桌前辛苦琢磨的。

  在基金简单的买与卖之间,有独自的判断,客观的分析,决策并非准确但却符合内心的平衡,“贪婪”与“恐惧”时时作祟,不控制它就反受其害。这些理财经也正是客户版要告诉大家的,无论是投资技巧还是理财观念,都是想让客户能更好地驾驭钱财,在力所能及处创造更多的财富。

  一年多的工作多姿多彩,我个人的理财也变得多种多样,调整持有的基金类型与比例,尝试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服务,享受着信用卡积分的乐趣……有必要的、没必要的,只要是没用过的我都尽量去试一把,很多时候,是在使用过程中才发现了它的价值。

  生活真的是需要自己来改善的。现在,我由于本金不多,理财带给我的充其量是一份喜悦和“掉下来的零花钱”,但终有一天,家庭有了一定的积蓄,前期积累的投资经验就会派上用场。在实践中,我学会了挣钱,但更明白了如何花钱,理解了财富的意义。希望您也赶快行动。

  写完这篇小文,查了我的基金账户,有两只基金已经比我买时涨了20%,超过了我15%的收益目标,我想等到明天就把它们抛掉,用赚得的钱为即将过生日的老公选一件礼物,并告诉他,生活也可以这样打理。

  工作元年

  ■江 浩

  公元2006年2月5日,大年初八,我正式来编辑部报到,开始了“朝九晚五”的生活。

  这个日子往前推8天,我刚刚参加完在英国的毕业典礼。大年初一,在偌大的波音747机舱里,我和一起回国的朋友们庆祝着新年的到来。在三万米的高空中,窗外一片耀眼的白色,无边无际。我对崭新的2006年满怀着向往,更对自己年前求职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充满了期待。我不知道前方将会怎样,但却在高空中兴奋地等待着不可预知的未来。

  记得有人问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听起来似乎专业并不对口的单位。在他们脑海里,一个学了5年新闻的硕士留学生,理应去那些国内主流媒体,而不是一家企业报,但在我心中,5年的学习生活,国内和国外对于新闻不同的理解,使我对这一学科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地方让我近距离去感受新闻、实践新闻,而这里,是最早给我offer的单位。

  在这个团队里,我是年龄最小的一个。整个团队和谐而开放的风格,让我很快便融入其中。编辑部采用采编合一的工作机制,从例会时的报送选题,到联系采访,再到撰写稿件,编排版面,几乎都是一人独立完成。虽然在这当中,也曾为联系采访对象而苦恼,因文章内容取舍而遗憾,为多次版面改革而彷徨,但慢慢地,我开始喜欢上了这种“新闻”运作模式。

  闲暇时,喜欢翻一翻曾经写过的文章、编过的版面,感觉就像是品味自己调制的一杯咖啡,有苦有甜、苦中有乐。每个版面,我都力求将最精彩的内容献给读者,也为自己7天的努力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份报纸把我对金融的兴趣和新闻的追求结合在一起,让我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一年来,不管是股市还是汇市、保险抑或基金,我都有所涉足。既扩充了知识面,也给自己带来一笔不小的收益。

  不知不觉中,我和这份报纸已经一起走过了2006。回首工作元年,有成功、有喜悦,也有沮丧、有遗憾。喜悦,会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而遗憾,则能为我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展望2007,心里憧憬的是更好的前景,同时,也伴随着更大的压力……

  从零起步

  ■张 霞

  说句实话,我只能算是客户版的半个编外人员:做报纸不是我的专职,也非专业。但我喜欢,所以决定从零学起——一年前,我成了客户版的校对。

  其实,校对是报纸生产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一般来说,校对都是由有编辑经验的人来担任的。就校对的工作性质而言,是报纸出版的最后一个环节。责任之重大,使我深感肩上的分量。一开始,我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很多弯路,出过很多错误。通过向老编辑们取经、学习,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结合自身的特点我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校对经验。我的校对工作分三步,第一步先作为一名读者通读小样,抓住文章的重点,对文章中没看明白的地方及时和编辑沟通。编辑改完的第二遍样稿就需要我认真、仔细地找错误了,看看还有没有错字、倒字及缺字,多余或遗漏字句行段等错误。第三步就是拿着小样对大样:检查大样与小样的文字是否一致,文章的标题、表题、图题有无偏斜,字体、字号是否统一,以及接排、另行、字体、字号、标点符号等是否有差错,检查行距是否匀称,字距是否合乎规定;统一各级标题等。当然,最后的点校也是必须的。

  在实践过程中,我结合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逐渐对编辑的思路有了新的感悟,也在每周的编前会中学到不少新闻、采访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校对虽是版面的最后一道工序,但对于我而言,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只要不放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也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客户版的编内人员。

  

  有一种美好叫“重生”

  ■刘 蕊

  2006年1月4日,还能听见新年的钟声,客户版诞生了。而我看到了它刚诞生的那一刻,给我们带来的是如同婴儿坠地般的喜悦。

  可以说我伴随着它的成长而成长。作为美术编辑,从版面的把握到栏目标识的设计,从图片的组合到插图制作,每一次遇到的困惑和完成后的喜悦,在今天仍旧历历在目。

  在摸爬滚打中我发现,前进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们在以前的工作经历中积累的东西是有益的,但也会被一定的模式所束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以前我经常画娱乐类杂志漫画。记得有一期文章中要配漫画,我用起了惯用的手法。领导自然觉得不满意,可当时的我坚持这是一种风格并陶醉其中。之后,我一闲下来就去翻阅其他同类报纸,甚至把好的漫画剪下来保存。我意识到以前的漫画风格不符合这张报纸的风格。可要想改变,就要彻底抛弃以前的偏好,把脑海里固有的思想“格式化”,让漫画反映文章主题,体现这张报纸的风格。必要的摒弃,却是未有的改变。这改变不等于丢失以前的东西,反而会丰富你的“储物箱”。我想,人是在不断地提出质疑,否定自己中进步的。这是一种重生。就像客户版开篇语写道的:当一切都可以拥有从头开始的机会时,心情变得那么轻松,生活显得那么美好。

  今天,这份报纸似乎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回家的路上,在朋友闲聊时它都会冒出来。当新年的钟声再次敲响,我和报纸都长大了一岁。在我耳畔这钟声就像生日歌,带着祝福也带着希望。

  成人世界没易事

  ■易 芳

  一直很喜欢尼古拉斯·凯奇,最近看了一部难得他演小人物的电影《天气预报员》。主人公的生活一塌糊涂,他跟父亲不停地抱怨,他的父亲这样对他说:“儿子,你要明白,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易事,对的事情往往是困难的。”

  当我的生命已经走过四分之一个世纪,身边熟悉我的人都说我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的确,面对突如其来令人措手不及的成长,我总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更对成年人的世界一直存着一分陌生和恐惧,有时横冲直撞,有时心灰意冷,有时非常倦怠。

  人们说25岁之后的女性开始一年一个变化,每一年都逐渐变得更加犀利、冷静、优雅。巧合的是,在我踏入人生的25岁这一年,建设银行报客户版出生,并且开始了蹒跚学步。一个新生命如何孕育和诞生,怎样慢慢地成长和改变,整个过程我参与其中,亲眼见证。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伙伴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取得了很多的收获。而我自己更是在这个过程中磕磕绊绊,不断地发现自己工作的瓶颈。在跌了许多跤之后,回头看看我自己走过的路,忽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学生时代的固执和认真都在不知不觉间丢到哪儿去了?

  也许至今为止的路程都走得很顺利,往往是困难刚到眼前,就已经跨了过去。对于长大成人之后接踵而至的压力,我显得笨拙而消极。于是不觉间,那个充满骄傲意气风发的身影竟逐渐模糊远去了。

  在25岁开始时,我跟自己说,要变得冷静从容、宠辱不惊,成为我自己一直向往的那种人。伴随着这个愿望,伴随着工作,一年转瞬即逝。我仍然没有能成为自己向往的人,生活也仍带来各种各样的烦恼。但在客户版这一年的成长过程中,我开始体会到,人生没有捷径,困难的事情也是绕不过去的。如果不跨越阻碍和困难,将永远不能到达人生的下一站。

  我是个怕黑的人,但我又偏爱万籁俱寂时的孤独感;我不喜欢吃苦瓜,但是它会带出浓浓的回甘;我们觉得很难很复杂的事情,其实也可能只是差自己迈出的那一步而已。

  明年客户版即将长大,迈开脚步前行,这个过程陪伴着我,也陪伴着所有的读者。我仍然对自己说:努力成为自己向往的人。所有不想长大的、抱怨生活的、迷惘不前的人,在新一年的起点,也都跟自己说一句: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易事。

  还有一个通往心灵的方向

  ■薛 洁

  今天是2006年的最后一天,窗外正飞舞着雪花,整个北京都被阴霾笼罩。记得一年前,也是飘雪的季节,客户版还像一块平整的草地,干净而空旷,我们则在不断的争论和调研中憧憬着它的未来。

  今天,我们所有的心血和努力都变成了铅字,好与不好都已定格。回想走过的路,是那样平常自然又充满探寻和追问:“客户需要什么?我们能为客户做什么?”我们似乎永无休止地在这些技术问题上打转转……

  记得从去年10月起,我就开始与一位作者谈有关诗歌的选题。这个想法基于:上世纪80年代,许多青年人曾疯狂地迷恋过朦胧诗,所以,诗歌,总能让他们回想起年青时代对理想的痴迷和冲动。客户版4版是体现建行人精神家园的版面,而诗歌就是人的精神世界,无论盛衰,都曾温暖过我们的精神和心灵。今年我们在云南采访,在一次关于诗歌的闲谈中,云南行的一位作者告诉我建行有很多诗人,有的在这个领域成绩斐然(我后来约稿的这位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于是,在策划十二月选题时自然想到了他。

  他答应得挺爽快,稿子很快写好了。但是很遗憾,不是我想要的。很快,听到了他的回复:“我不愿意谈这些。”说实在的,我很理解他。正如他后来所写的:“当下谈诗,似乎不合时宜。假如有人说某某是写诗的,是个诗人,那等于说某某是个傻瓜蛋……”是的,在一个赤裸裸的商业社会,文学与诗歌算什么?!特别是在企业,你说自己喜欢写诗,是诗人,别人会怎么看你!

  但是,我们要的不是这些。我们想要心灵共通的东西,诗歌只不过是个“药引子”。

  很快,这位作者的“诗歌与温暖”摆在我面前:“冬天来了,我走进诗歌,那灵魂的暖屋……”我被这句话击中。

  我们的心灵总需要润泽。就像千万条江河,总能找到通向大海的方向。

  “这个冬天不算冷,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是温暖的。”

  一年后,客户版那片干净而空旷的草地已经长出绿绿的青草,并散发出芬芳。就在我们继续不断地讨论那些技术问题时,我豁然,在那片干净而空旷的草地上,还有一个通往心灵的方向。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