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第一届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年会实录(12日上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 15:04 新浪财经

  2006年8月12日上午,由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培养计划执行办公室携手第一财经日报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年会”在北京亚洲大酒店隆重举行,本次年会由新浪财经提供独家网络支持。以下为上午会议实录: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这次会议是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培养计划执行办公室从今年成立以来第二次和大家见面,第一次是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和大家见面的。

  我们在这次北京会议的议程主要是讨论银行业,以及站在银行业的角度所关注到的宏观层面的一些问题。今天上午主要是关于宏观经济、产业,以及金融开放一些比较宏观的、比较高度的问题。

  第一个演讲的是我们很受尊敬的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的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王一鸣教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究竟是热还是冷,以及经济发展保持什么样的水平,中央是希望保持健康、持续、稳定的一个调,但是7%、8%的这么一个定调水平好象我们GDP屡屡在突破,今年好象是达到10%。大家认为经济有时候过热、有时候过热,所以我们处在金融业里面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当行长的还是当职员的有时候感到迷茫。

  今天上午请到的就是发改委的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王一鸣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政策取向”。

  王一鸣 : 大家早上好!我不代表机构。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想主要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因为说到机构我实在承担不起。今天时间也很有限,我就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当前的基本指标我们先看一看。

  第二,所谓的判断,就是怎么看当前这些指标。刚才说的是热不热,就是你的依据是什么、标准是什么。

  第三,我们经济运行有很多矛盾,为什么有不同看法,存在这些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第四,我们要进行调控,我们在政策取向应该是什么样的取向。

  首先看一下当前的一些基本指标。国际上一般看宏观经济主要四大指标:

  第一,经济增长率。

  第二,通货膨胀率。

  第三,就业水平。

  第四,国际收支平衡。

  我们首先看国内生产总值这块的情况,我们今年应该说连续三年10%左右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的增长又达到了10.9,二季度是11.3,应该说这个数据出来以后大家可以说开始看法就有差异了。我们前三年的平均水平大概是10、10.1、9.9,就是03、04、05,今年基本上还在10左右的浮动范围内的数据。

  什么原因使得经济保持这么快的增速呢?我想几个方面因素都有。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升,是推动经济高位增长的主要原因。因为中国经济基本上还是一个投资拉动型的经济,是凡观察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也好,经济大幅度上升都是由投资为先导的,这是一个规律,我们一会儿看图就可以看得出来。

  今年我们原来判断,就是去年年底判断,今年的经济会缓慢回调,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一轮经济,就是04年以来支撑这轮经济增长的支撑型的,就是当前有色、建材、机械、房地产投资高峰已经基本结束。应该说过了高峰以后有一个缓慢的回调,为什么说高峰回调,总体的市场反映产能过剩啊。

  进入今年以来投资增幅没有下降,而且还出现了反弹,我们说上半年全社会投资是29.8,比去年还加快了4.4个百分点。所以我们说原来的判断有出入,这个原因有很多,还有国际市场变化的原因。我们说全球经济一季度的指标看,是明显的往上扬的,有全球的因素。

  这个就是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化曲线,这是建国以后的。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增长变化幅度是减小的,而且往最近几年走幅度越来越小,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实际上我们的波幅是很小的。从改革开放前还有所谓的负增长,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呈现了负增长。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波动基本上是现代型的,就是没有浮动的,而且越往后走波幅越小。

  这个就是投资与经济增长变化的关系,我们说是高度吻合的。红的线就是投资增长率,黑的线就是我们GDP的增长率。我们可以看到投资的波幅要比经济增长的实际波幅大很多,而且每一轮经济的高峰一般都是在投资的高峰为先导,而且以投资的高峰为表征的。

  最近几年我们的投资都是25%到30%在这个范围内波动,而经济增长是10左右,投资是我们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

  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就是出口。我们说外需的旺盛和出口的较快增长也是推动经济高位增长的重要因素。出口为什么会有比较快的增势呢?我们入世以后一直很高位,而且一直在很高位,我们原来说出口会回到20左右的水平,但是今年上半年还在25.2的水平。为什么出口会保持这么高位的增势?我们说虽然全球经济遇到了石油涨价,各国都在调整短期利率水平,比如美国调整很多次了,一直到5.25。日本也基本上结束0利率的时代,欧洲国家也调了一次,尽管非常谨慎。但是我们说总体全球的经济还是往上扬的,美国今年一季度是5.3的增长率,第二季度的指标下来了,所以美国最近这次利率美联储没有调。

  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周边和日本经济明显回升,欧元区经济也是有复苏的。我们说外需的拉动是我们出口保持高位增长的重要因素,由外需的拉动使得我们出口有足够的国际市场需求。出口的增长也是我们经济高位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我们说销售。销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上升,上半年全社会的零售增长了13.3,比去年同期还是有加快的,我们消费应该说是近几年的最高水平。

  所以我们说这三个因素都有,投资、出口、消费都有,但是最基本的因素还是投资的拉动。

  第二,看居民消费量的指数,所谓看通胀水平的指数。今年虽然经济增长的速度还是停留在高位,但是价格总水平是保持稳定的。我们说今年上半年CPI只有1.3的水平,相当吻合的水平,投资品要高一点。而且从月度缓比来看都是有上走的趋势。为什么价格保持比较吻合呢?我们说这几年经济的高位增长使生产能力在扩张,由于供给不断的增长,使得企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很难把上游价格的变化转移到最终产品。比如现在能源的价格是上调的,比如说煤炭、钢材价格我们说还是有上扬的,我们说很难转移到最终产品上,为什么呢?因为竞争很充分,新的生产能力还在不断的改进,如果转移多价格上就很可能被挤出去。

  我们可以找最便宜的东西,国内贵到国际上找,所以这种也是使得价格上扬的压力被内部消化了。这是CPI没有随着经济的大幅上升而上扬的重要因素。

  从全年的走势来看,尽管我们还面临油价、原料上升的压力,如果伊拉克、伊朗发生战争很可能油价还会上涨,国内的投行都对油价进行了分析。由于中东局势不稳定,原料价格还有上扬的压力。

  原料价格,最近我们铁矿石又涨了,我们总的有输入性的价格上升的压力,就是从外部输入的、国际上输入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也面临价格下降的因素,就是我们农业丰收以后农畜产品价格现在说要稳定住,也有下调的压力。我们说CPI指数里面有三分之一跟食品是关联的,所以既有上升的因素也有下降的因素。综合起来看全年的价格水平可以维持在2%。所以CPI这块今年还不会有大幅度的上扬。

  第三,就业的情况。今年的目标是城镇就业900万,登记失业率是4.6%,上半年是608万,全年目标完成67%,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之内。

  从这个就业情况来看总体上比前两年就业形势似乎有所缓和,就业形势改善的原因,一个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保证了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和就业有非常明显的关系,当然就业弹性在下降,关系还是密切的。第二,就业容量比较大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增量是比较快的,企业用工需求也是比较大的。第三个外贸,特别是加工贸易这块,保持比较快的增势,对就业也起到了拉动的作用,这个是就业保持比较好的局面的因素。

  第四,国际收支。我们看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国际收支情况都不是太平衡。首先从经常项目来看,进出口增幅的差率虽然是缩小的,出口的增长率和进口增长率的差率是缩小的,但是贸易顺差在继续扩大。上半年我们外贸出口是25.2,比进口的增速要高3.9个百分点,我们的差率同比是缩小的是14.5,但是顺差达到了614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54.9,特别是最近两个月,5月份顺差超过130亿美元,6月份145亿美元,7月份是个什么局面?也许会维持在这个水平。

  我们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去分析的话,前年的顺差应该说突破1千亿是比较保守的,但是现在估计不一样,有的说可以到1千2、1千3,这个顺差在持续的继续扩大。

  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同样多年来投资高增长造成了生产能力相对的过剩。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很难完全实现,必须找出路。释放出来以后国内市场消化不了,就必须到国际市场找出路,市场经济有一个回升就为出口创造空间了。特别是加工贸易这块,只要有外部需求,出口就会快速增长。另外,我们的出口退税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出口。

  顺差会带来很多问题,一个是摩擦的增加,现在我们说贸易摩擦越来越多,第二升值的压力,美国现在议员正在暑期休假,休假以后美国议员中期选举,可能又拿这个问题做文章。因为今年从美国的统计来看,美国贸易逆差增加了最近一个月大概600多亿,我们顺差是145亿,他指出了中美贸易,他对中国的逆差还在扩大,所以很难避免,因为他要拉选票很难避免美国又会拿这个做文章。

  当然我们说顺差发展的态势也反映出国内需求某种程度的不足,就是我们的内需不足。当然我们说这种贸易不平衡是全球化、国际分工大格局决定的,所以我们说短期内要矫正过来也是非常难的。

  这个是外贸的增长曲线,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明显变化。

  从资本项目下看,境外短期资金的流入也使国际收支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国际收支这块主要几个项目,一个是经济项目的贸易这块,第二个就是直接投资这块。我们的直接投资基本上现在是稳定的,非常稳定。资本项这块的盈余怎么来的就是短期投资,因为我们大概直接投资前年600亿的水平,今年和去年差不多是略微下降的,主要的变化就是短期资本的流入。短期资本流入大概今年上半年一个近似的计算接近300亿美元,这个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们上半年年初增加的外汇储备是1222亿,扣除外贸顺差的614亿,还有外商直接投资286亿,可以近似的视为。当然还有其他的,这个只能是一个近似数值,还有其他的,包括居民的这块。这样月均就有50亿左右,所以短期资金流入主要包括房地产、包括投资基金、包括企业并购,通过各种方式进来,然后结算成人民币,这样我们说使得外汇储备不平衡,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

  第二个,对上半年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怎么判断?热不热的标准是什么?确实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共同的参照系。我也跟一些人讨论过,确实视角不太一样,我们说判断热不热从宏观上看一个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关系,第二个要看经济运行的约束条件。我们说现在没有通胀是不是就不热呢?要看经济约束条件,就是我们所谓的能源的供给约束的条件,这个约束是不是很紧,这也是我们判断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不能说我们现在通胀很低,就怎么样,要看约束条件是不是吃紧。第三,看生产经营情况。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几次宏观调控,经济过热都是以投资高速增长为先导的,但是表现的特征也不完全一样。首先看92年那次表现的特征就是明显的通胀,这是非常典型的。92年首先是投资的回升,92年投资增长了44.4,现在是29.8,到93年是61.8,这就出现了明显的通胀。通胀水平93年是14.7,94年是24.1。现在回顾以前可能都忘了,那时候通胀水平很高的。这轮经济过热首要的就是通胀,当时叫三轮两热引发的通胀,后来宏观调控主要以整顿金融秩序为指导,当时出台了17条,基本稳定住了。

  再看最近一次,就是02年下半年以来,我们经济又进入上升期了,同样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02年是16.9,的那时候固定资产很低,到03年27.7,04年、05年基本在25以上。这一轮过热并没有出现通胀,说明什么呢?经济运行内在的机制发生了变化,就是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了,而且生产能力还在不断扩张,我们还老是担忧会不会通缩。这一轮经济过热基本特征是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就是约束条件明显的强化了。所以经济运行的瓶颈因素加剧,能源资源消耗超常规增长,环境污染明显的加大。

  现在怎么判断,经济总体还是偏热的,有的人说还偏冷,这完全是悖离现实情况,但是还没有达到过热的程度,总的局面还是可控的。主要理由:

  第一,经济增长虽处在高位,但还没有偏离近三年的总体水平。近三年,10、10.1、9.9,基本上没有偏离近三年总体水平,只要我们下半年适度采取一些紧缩的措施,全面的经济增长可以维持在近三年的平均水平左右,就是10左右,应该是可以做到,也是可控的。

  第二,通胀水平还是比较温和的,全年的物价走势在可控范围之内。但是我已经说了可能会在2%左右,有上升的压力,也有下降的压力。

  第三,煤电油运的瓶颈约束在缓解,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无论是原煤、发电量、货运量同比增幅都还是比较大的,原煤是12.8,发电12,货运量8.5,而且拉闸限电的地区越来越少,铁路和港口运输紧张的局面还在明显改善,发电厂的储煤也在增长,总的外部环境是趋于改善的。

  这与这几年大规模的电力投资,煤炭的投资是有关联的,就是我们的供给能力提高了,就使得我们外部环境改善。

  第四,企业的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企业的利润还在增长。如果说局面很不好,就是说企业利润水平不会有明显改善,上半年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8,比去年同期上升了8.9个百分点,而且从增长层面来看财政收入也是增长的,增长22,增收了3614。但是居民收入,企业、政府、个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的现金收入都在10%以上,收入情况都是在改善的。

  现在总体保持良好态势,实际上跟中央的一系列调控政策是分不开的,实际上说什么叫宏观调控,实际上上半年已经陆陆续续在做。也跟04年以来中央采取的各项调控措施相互作用是有关系的。今年4月28央行上调了基本利率0.27个百分点,5月18、6月13、7月13,又三期发行定项票据2500亿,又要平以房价,7月5日又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8月15日又要再次上调。

  所以这些措施是起作用的,从这两个月的数据来看,M2、M1都是回调的,银行的新增贷款也是少增的,M1是18.4,比5月份有下降,5月是19.1。M2是18.4,5月份是19.1,M1也是有下降的,新增贷款同比是少增了1027亿。

  第二,现在尽管总体上偏热,但是没有过热。我们说还要回过头来看经济正处在潜在合理增长区间的上限,就是经济处于紧运行的状态。经济高位增长的约束条件在增多,潜在风险在加大。

  你说总体没有过热就可以放松?不能,我们说现在很紧。

  所谓约束,一个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在加剧。我们能源的消费总量增长的势头依然比较强劲,现在媒体也都报道,预计上半年能源弹性系数还会大于1,我们说能耗降低的难度就很大了。

  第二,新建项目很多。通过各种变通的方式纷纷上马,所以污染物的排放、环境的指标也是我们担忧的。

  第三,招商引资中的竞相压低土地价格,违规用地的现象还是在增加。所谓的越权批地,以租代征,变相的方式。这种很容易突破我们的耕地控制目标,所以这些都是我们的约束能力。

  第二个,潜在风险也在加大。我们说最大的风险一个就是通胀的风险,最近大家都说高增长低通胀,但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的高增长,货币和贷款投放持续的增加,最终总是要表现为通胀,这是经济的基本规律吗。从价格走势来看,上行的压力大于下行的压力,开始我分析了有上行的因素,也有下行的因素,但是总体来看我们上行的压力要大,PPI还在上涨,所以我们说价格上行的压力还会加大。最近西方国家都有比较明显的通胀,我们的局面不一样。

  第二,金融风险的加大。随着不断的新项目,银行的风险也在加大。银行风险来自什么地方呢?比如现在很多项目是用土地来做抵押的,随着土地市场的经济准备和土地政策的调整,一些土地储备贷款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还有过剩行业的放贷风险,都会慢慢暴露出来。

  第三,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风险在加大。现在尽管有些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很明显,但是新的投资者还在不断的进入。比如铜、煤炭、纺织、汽车从1到5月份的数据来看投资增幅还是很大的,一旦市场变化以后它们又会面临新的过剩。

  中央提出又快又好,我们说快的方面应该说比较好的实现了这种快的目标,但是离好的目标还有一段的距离。中国的体制快很容易做到,从上半年的统计指标来看,都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快很容易,做到好很难。最近很多城市有很多变化,比如深圳最近就出台了效益指标,他就着眼于经济增长方式了,真正的投资增长水平只有平均水平的一半,所以深圳也在讨论对不对,相当多的人认为深圳是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所以不但是追求增长速度也在追求效益,但是现在相当多的地方还在追求速度,所以要改变。

  第三,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我们说其他问题,包括一些外部新问题还很多,比如环境的破坏,能源供给的紧张,这些外部性问题还有。

  但是从运行的类别来看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这些矛盾也有客观的因素在起作用,也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首先我们说投资增长是偏快的,但是还是在04年以来的平均增幅范围之内,04年平均增幅就是25到30,我们现在已经接近上限了29.8,为什么说绷的很紧呢?接近这个上限,但是还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可以说是偏快的。

  从城镇投资来看,上半年是31.1,应该说是在这个边界之外的。另外,投资结构总体上看还是可以的,特别是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投资增速是超过平均增速的,铁路投资增速最高,电力增速是下降的,房地产投资增幅不高,当然这跟房地产调控有关系。总的来说投资结构是增长的。

  第二,信贷增长也在偏快,主要源于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压力有关系。特别是国有银行上市以后,融资来的资金怎么办呢?这个东西是有成本的,是要有效益回报的,所以我们说银行的房贷压力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存贷差已经突破10万亿了,除了扣除存款的准备金、国债的债款,剩余资金总是要找出路的,现在利率水平又低,贷款需求又比较强劲,所以我们说房贷压力比较大,企业又有需求。但是我们又要看到,现在企业投资这块,银行资金来源这块,银行资金是下降的,自有资金比例是提高的。

  外贸顺差扩大也有内在的因素。我们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一定时期内是相对贬值,因为美元汇率是下降的,所以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也有相对贬值的关系,所以使得一般贸易增速在扩大。也有出口基数大于进口基数的惯性。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这些现象来找到问题的症结,这些矛盾是有内在关联性的,而且要把这些矛盾放在经济运行的内在关系中去分析,特别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说还要放到全球的格局中去分析。

  投资增长过快跟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是有关联的,流动性过剩又跟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增加有关系的,这样流动性必然增加。现在对冲可以,但是不断增长不断增长,对冲相对的变化作用都在减弱。而外贸顺差、外汇储备增加又跟我们内外需的比例失调有关系,又和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又有关系。美国的所谓双赤字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平衡的,我们说这种全球经济的失衡、全球流动性过剩又在向我们转移、又在向我们传达,所以我们说这些矛盾关系一环一环都是有关联性的。所以我们说判断这些问题必须找出问题的症结。

  流动性过剩怎么形成的?对经济有什么影响?我们说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加上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结合起来。人民币升值预期从去年7月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后一度曾经缓和过。随着今年以来中美贸易顺差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这种升值预期似乎又在上调,所以我们说境外资金涌入所谓的热钱又重新形成,从股市、房地产市场进入,通过结汇就把外部的流动性过剩转移进来,本来我们的资金就过剩,这种短期资金又把这个带进来了。我们本来十分突出的,所以这个对我们是有直接影响的。

  从内部因素来看,就是外汇占款的增加也成为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因素。我们外汇占款是不断增加的,去年外汇储备新增了2089亿,今年上半年新增1222亿美元,相应增加展宽0.98万亿。现在可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收一些流动性,可以进行对冲,但是由于这种持续的增加这种政策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影响。

  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影响:

  第一,加大了银行的房贷压力。我们说回缩流动性,银行要控制信贷,窗口指导,央行不断发出紧缩性信号,但是银行又是上市的,有业绩考核的压力,信贷投放压力会进一步加大。我们上半年新增贷款已经是2.18万亿了,增加还是很快的,那么下半年能不能控制住,这是一个直接的压力。

  第二,流动性过剩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弹。银行的房贷与地方政府推动投资的力量相互结合,流动性过剩银行有放贷压力,加上我们企业有信贷的需求、地方推动投资力量相互结合起来,使得投资明显的反弹。

  流动性过剩还会使房地产、黄金这些资产价格区域上升。因为资金要找出路,总要表现出来,也会增加资产泡沫化潜在的风险。

  第三,流动性增加投资了,投资和产能的扩大又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加快外汇储备增长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这样形成一种循环了,银行流动性增加要贷款,贷款投资增加了,增加了要出口,出口存太多了流动性就更打了,形成一种循环关系了,所以这个我们面临的挑战。我们说投资产能过剩以后又进一步增大出口的压力,出口以后顺差又扩大,我们对冲手段的空间就进一步缩小,还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这些都是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问题。流动性过剩有多种因素决定的,所以我们要采取一些综合的手段,利率及存款准备金方面的政策变动有利于降低流动性,但是汇率水平对流动性水平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说宏观调控必须释放流动性,在利率、汇率、通胀之间进行协调。

  最后一部分,郑则取向上。

  第一,坚持双稳健。同时增强灵活性、针对性。注重点调节、预调控,实现稳节奏、见实效的目的。要调控信贷和信贷的过素增速,使经济适度回落,经济适度收敛。一下也收不住,逐渐的收敛,使信贷和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能够逐步的回落。

  第一,要稳健。从上半年来看财政上似乎稳健的还不够,地方财政,包括各种预算类资金,增加的项目建设投资还在增长。而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支出相对还不足。上半年从数据看,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预算类的资金同一是增长的,主要是地方预算类资金。另外,金融政策上我们也出了很多措施,但是银行由于有房贷压力,信贷增长也是很快的。

  我们说关键要稳健,现在似乎财政和金融偏积极了,关键怎么做到稳健,所以这个是我们特别强调的。

  第二,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要积极调整投资结构。由于投资体制的改革现在所有的项目不是都搞审批制的,有的是备案制的,怎么管理呢?新建项目要有准入管理,主要是环保的标准、安全的标准、能耗的标准、水耗的标准、质量的标准,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投资者才能进来。另外,要调整投资结构,对过剩行业必新增项目必须淘汰落后产业。现在还有新的项目在进,要跟淘汰落后产业联合起来,因为总的能力是大的。还有一个是土地闸门。要制定一些用地定额标准。第二,要规定工业用地的基准价格,不能过低,这样就限制高耗能的工业项目。第三,提高征地补偿项目。要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第四,出让总价收入要纳入地方预算。

  第三,促进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培养内需市场。首先我们要解决收入问题,收入要解决初次分配问题,因为现在初次分配距离就很大,有的行业是另外一个行业的很多倍,你第二次调节就很难了,所以初次分配进一步理顺。现在要增加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就是农民。提高农民收入主要要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比如降低农民的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间接提高农民的收入,因为通过涨粮价增加农民收入已经很难了,因为我们跟国际市场是接着的,涨的更高了很容易就进口,所以粮价上再增收相对很难。公共服务这块要降低农民的成本,总理也说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部实现,降低农民的支出。另外,城镇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还有,就是低保的标准。还有,适度提高计划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这些都是需要的。

  另外,适度加大政府的消费。通过财政支出和政府采购的形式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比如义务教育、培训这块,比如我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无偿的提供给农民工。

  另外,培育消费经济增长点。

  第四,积极有效地稳定住房价格,改善住房供给结构。现在采取比较多的就是税收的调整,通过税收的调整来抑制住房价格的过渡上涨,另外要改善住房的供给结构,所谓提高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宅的供给。还有廉租房,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买房的嘛,我们租房的比例是很高的。还有,对海外游资投资房地产市场要进行限制。

  第五,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适当的调整产业集中度,高能耗行业要以节能降耗为目标进行基础改造,降低这些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

  还有,企业创新能力限制,国家出台了60条政策,我们要进一步细化,加快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的流动。

  另外,对外资恶意并购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要有所限。最近变化还是挺快的,有的外资并购进入装备制造业了,我们要引起重视。

  第三个,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

  第四个,适度控制加工贸易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调整升级。

  第五个,加强对出口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的检查。

  第七,加强国际收支管理,进一步推行汇率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第一个,需要放宽对外投资的限制,储备增加以后适当的拓宽资本留出的渠道,这个是可以做的。

  第二个,进一步推进汇率机制的改革。会机制改革已经一周年了,我们要防治投机,可以讨论适当的放宽一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这样对抑制投机有好处。因为只要放宽一点起伏就会增加,相对来说投机成本就会提高一点。

  第三个,外汇储备结构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

  第八,改进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就是把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去。另外,财税体制的改革也可以进行考虑,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很害怕,下面很多记者,如果我说了下面报道了就害怕了,我也不敢多说,谢谢大家!

  主持人 : 王院长的演讲是非常的系统,观点也非常清晰,只是时间原因没有展开讲。讲之前王院长就说了记者多不多?我说不多,记者都是朋友,朋友就不会出卖朋友。大家报道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尊重我们请到的专家,不要使他们为难,否则他们就不敢再讲了,大家也听不到了。如果大家报道觉得有一些观点激进,最近能够跟王院长有一些交流、沟通。

  大家有没有关于业内、金融业宏观调控的问题,可以来提问。

  记者:咱们资金流动性过剩你讲的主要原因就是外汇储备增加比较大,但是现在咱们官方谈关于人民币升值这块还是比较小幅的,矛盾解决不了,应该怎么办?

  王一鸣 : 纯属个人看法。我们说流动性过剩总要找到一定的形式,要么价格上,要么就是汇率,反正要找到一个释放的渠道,总是要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说需要综合的来考虑,当然我们说汇率是个重要的因素,我们要有一个慢慢的爬行过程,使得投机的成本增加。我很慢,幅度小,投机成本就很大。如果说汇率完全一下子解决,风险很大。再具体也不好讲,就是个人看法。

  记者:因为近期两期的货币政策执行报道当中,央行一直对通胀的问题表现了高度的关注,且不说7月的通胀有了小幅的回落,即便后期的通胀依然还会上升,但是现在各方都认为今年问题不会太大,在这样的一个水平下应该说还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随着国内通胀的上升中美通胀率的差异,有利于减轻人民币的压力,为什么从央行的政策或者言论来看对通胀这么关注,我觉得是不是没有必要?因为既然现在自己和各方的博弈,不愿意在短期内有较大的升值动作,又把这个可能缓解升值压力增加,怎么评论?

  王一鸣 : 我不敢评论,央行是进行政策研究的,我不敢评论。但是我刚开始说流动性问题总要找到释放的渠道,因为通胀和汇率是有相互的消长关系,只能这么说,我不敢去评价央行。从全球的主要经济体来看,也是一个通胀的趋势,有的甚至还在担忧,包括国际上也在担忧中国下面会不会通胀,都在考虑,我觉得引起重视是必要的。我觉得现在各方面的因素都在互相制约,

  主持人 : 这位先生你的问题我做一个补充。我想可能中国的经济不但是汇率的问题,不但是中国和美国博弈的问题,里面很重要的还是过热的问题,整体的经济判断是不是有过热苗头的问题,所以是关注CPI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单单说稍微上升一点美国给我们的压力低了,可能考虑的是单一过热,因为现在基本上在上限。

  记者:刚才王院长讲到从6月份的数字来看,像货币和信贷都有一定的趋势,从刚刚公布的7月份的数据,我想问在M2还保持在18.4的高速上,M1又加速上升了,从信贷这块去年7月份是负增长,但是今年是正增长1千多亿,同比增加2千多亿,从最新的数据来看您有什么样的判断?另外讲到通胀的问题讲到通胀实质的作用,为什么这个实质一直没有到来呢?通胀的上行风险为什么我们看到反而掉头向下呢?

  王一鸣 : 我上次说5月份下调是指同比,实际上从还比来看6月份的信贷,因为每个月的数据还是有相当的差异性的,我是从积极的对话方面去看的。

  至于说到7月份继续比6月份又上调了,我想你这个可能也是同比关系,可能同比关系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更重要的是还比关系。

  记者:7月份因为传统来说是淡季。

  王一鸣 : 是,所以我想应该说政策出台肯定是有作用的,如果没有这个政策肯定变化会更大,肯定有作用。如果7月份数据进一步往上走的话,我觉得还会再继续考虑,我想央行也会考虑该怎么办。

  至于说到通胀什么时候释放,现在这个问题讨论的也很多,因为现在我们产能不断的扩张,实际上把通胀的可能性慢慢在内部消化掉了,但是我们说这个临界点在什么地方现在真不好说,我们说成本在上升,现在通过自己消化成本,因为产品不敢涨价嘛,转换在什么地方不好说。我们说总归要发生变化,所以要引起重视,这种成本的积累总归要转换出来的。

  记者:这次宏观调控房地产这个行业吃药是最多的,因为一系列的调控都是围绕着地产行业进行的,这是一个推断,我想问这些药吃下去以后地产行业随后会怎么样?什么样的一些企业有可能生存下来,而什么样的一些企业会被淘汰掉?

  另外,这次的宏观调控对地产业的调控反过来对银行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有那么多的资金在投资房地产,现在显然继续在地产行业里面收入不太多,他们可能会转战到什么地方?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王一鸣 : 房地产我不敢说吃药最多,另外有病才吃药。因为房地产是跟老百姓直接关联的,这些年房价的大幅度上升老百姓是非常敏感的,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呼声,所以政府也有调控房地产价格的压力,为什么连续的采取一些措施,因为政府一维护公众利益,所以不得不为之,而且是应该做。

  你说下一步哪些企业会生存下去?我觉得由于这种约束边界,因为约束条件多了,边界收紧了,相对来说有规模的企业、有势力的企业生存的空间会大一些。所以我们说地产业之间内部会不会有结构性的调整,这个有待去观察。

  我觉得跟银行业有关联,因为我们说房地产是这几年银行信贷的,包括房地产商的贷款,包括买房按揭贷款,这可能是银行的资金一大块,我不敢说排在第几,我没有做过具体的统计。随着房地产市场相应的整顿,可能有些风险会出来,总的来说政府实际上是增加中低价位的房屋,因为市场上本讲是希望大户型的、高价位的,政府是做了一些调整。实际上房价最最敏感的还是大城市,许多小城市有些房价没有变动,有些小城市当然是比较少的,房价是往下走的。所以资金主要也是在大中城市。

  原来地产的资金会转到哪里去?这种转移会不会大规模的进行我不敢说,因为房地产业在中国还是有前景的,因为总需求在那儿,城市居民改善居住需求,还有收入的总人口,我觉得总需求还是持乐观的态度,我觉得房地产的需求上升太快,所以引起老百姓利益上的关注。但是总体来说需求的空间还在,不能判断说房地产区间会抽走到其他地方去,还不好说这个,就看房地产行业怎么适应这个发展环境。

  主持人 : 由于时间的原因就不再给大家提问的机会了,最后请大家把掌声送给我们尊敬的王院长。

  刚才王院长讲的非常好、非常系统,给我们展示的非常全面,是我们在其他的场合不容易听到的这么好的宏观经济报告的一次机会。

  做完宏观的篇章下面就进入产业方面的,刚才谈到关于房地产钱往哪流、关于哪些产业今后风险比较大等等。关于中国的产业发展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也开始了一轮争论,实际上引起这些争论的最初的一个观点是中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将会走向以工业化道路为标志的或者为代表的这么一个方向,这个观点比较代表性的人物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刘世锦,另外还有一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院李佐军博士。

  李博士是师从我们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在此之前是张继刚教授,都是我们著名的经济学家,关于产业方面李博士的观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下面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博士演讲。

  李佐军 : 各位企业家、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就产业问题跟大家交流。

  在讲前我讲三点说明:

  第一,我今天的观点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朋友要报道必须经过我们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审批之后。

  第二,我不用PPT,请大家原谅,原因是我希望大家盯着我看。

  第三,今天我讲的产业发展的走势也好或者其他方面的内容也好我想尽可能的不站在国家的观点来讲,因为我知道大家喜欢上来样的角度,所以我主要从投资、发财这种角度来讲。

  我今天讲四个模块:

  第一,重化工业。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几次大的投资机会。

  第三,未来十大投资机会。

  第四,未来值得选择的十大产业。

  首先讲第一个模块,关于重化工业。就这个问题我前几年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我的观点是中国进入了重化工业阶段。我的博士导师吴敬琏教授跟我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但是我不是有意的跟吴老师作对,他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师,是我提出这个观点在前,他提出反对意见。

  到目前为止吴老师就这个问题做了很多系统的论述,但是没有说服我。这里简单的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一些观点。

  关于重化工业我首先要告诉各位的,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

  第一方面,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或者地区在跟我们国家工业化水平相当的阶段,我做了研究,包括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典型国家和地区,根据我的研究,这些国家在跟我们国家相当的阶段都经历了重化工业大发展的阶段。

  第二方面,我对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对工业化有研究的理论我做了比较系统的树立,包括前大凛也好、霍夫曼也好等等,以前叫重化工业,我刚开始研究叫重工业化,后来我的直接领导人就提出了重化工业的概念,后来大家就结束了那个概念。这些经济学家都有系统的研究。

  第三方面,我们国家2000年以来或者更长一点时间,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工业内部的结构的演变我们做了一个分析,发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上升,重化工业的增长速度在加快。

  背后的原因又有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当时我们国家的消费结构生在升级,先来越来越多的人在购买住房、汽车等等这些重化工业生产的产品。

  第二方面,现在我们国家正在迈进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第三方面,我们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

  第四方面,我们基础设施的建设。

  等等几个方面都在支撑重化工业发展的判断,所以我比较坚信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到的重化工业的阶段,做了这几个方面的研究。

  另外一方面问题,跟我们当前一系列宏观经济的现象,跟重化工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关系。

  第一方面,为什么最近几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是因为我们进入了重化工业时期,因为重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

  第二方面,为什么我们的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不同,也与重化工业有关。因为重化工业大多数都是投资规模大、周期比较长,而很多都不是最终消费品。

  第三方面,为什么我们现在GDP的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也是因为重化工业。因为重化工业有很多并不是劳动密集型的,而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所以支撑了GDP的增长,但是不一定同时支撑就业的增长。

  第四方面,为什么我们现在出现的煤电油运的紧张局面,也是因为进入了重化工业阶段。因为重化工业阶段大规模都需要煤电油运。

  这是我们当前一系列的宏观经济现象都跟重化工业阶段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个方面的观点,大家可能关心的是我们目前重化工业的发展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重化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制度环境不一样。那时候是计划经济,靠计划强烈推动的,现在是市场经济,有它内在的规律性。

  第二,开放环境不一样。那时候我们是封闭自我循环的,现在是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

  第三,技术环境不一样。我们现在进入信息化时代,那时候还没有。

  第四,进入消费基础时代。那时候比较穷,那时候是靠工业内带自我循环的,不是靠消费结构支撑的,目前我们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升级了消费品直接需要大规模的重化工业的产品了。

  正因为有这么几个不一样我们就可以看出目前这一轮重化工业的发展是有它内在的必然性的。

  第四个方面关于重化工业要说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当然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会,但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挑战。我说中国进入重化工业的阶段是做了一个实证的判断,是是什么的判断,不是说我倡导发展重化工业,这是两回事。

  重化工业我们要客观认识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认识它的挑战,而它的挑战还很多。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带来的资源和能源的紧张。重化工业需要大规模的消耗资源和能源。

  第二,带来运输的紧张。

  第三,带来环境的破坏。有很多重化工业是有一定污染的。

  第四,带来就业的压力。

  第五,带来三农问题。我们很多的农民直接进入重化工业行业,但是技能还不够。

  第五,给我们宏观调控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所以带来了很多挑战,我们要重视它,不能因为重化工业有这么多问题就忽视它的存在,我们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我们也希望跨过去,但是作为我们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跨过去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要重视它。

  第二个模块。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六次投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的六次投资机会我给大家简单的回顾一下,看你们抓住哪次了,或者像我一样一次也没机会。过去大致有这么六次?

  第一,80年代初期的万元户、个体户。万元户是现在的贫困户,当时是我们国家最富的,背景是80年代周期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启动了。原来的计划经济打破了,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商机,有一部分人开始做小买卖,开一些小商店,一不小心成为万元户了。被哪些人抓住了呢?按照学术语言说体制外部的人、体制边缘人,按照平常话说,是社会闲散人员。

  第二,1985年前后一部分的农民企业家、乡镇企业家发财了。这次背景是在80年代初主要进行了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比较成功,农民收入增加了,不能仅仅满足于原来生存的需要了,产生了很多新的需求,当时我们的生产供应系统主要在城市,有需求产生了供应不上,我们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民抓住这个机会办乡镇企业,发财了。80年代中后期我们的乡镇企业占很大比重。

  同时乡镇起来发展期待面临两个大的条件,一个条件,当时外部竞争环境不激烈,外资刚刚进来,城市经济体系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第二个原因,乡镇企业起来的时候几个要素都比较低,劳动力成本、要素成本都比较低,劳动力成本你给他三餐饭一点工资就满足了,相识我们国家的农村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土地成本也比较低,我们的乡镇企业只要给乡长、村长两条烟一瓶酒一大片土地没有问题。

  第三,1988年前后,内贸、外贸、官倒、私倒。这时候两种体制并存,出现了两种价格,计划内的价格和计划外的价格,计划内的价格比较低,计划外的价格比较低,这样一倒就发财了。

  88年的时候我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毕业的时候我们同学们最想去的单位是哪里呢?要去企业的话就去进出口公司、贸易公司,要去政府的话去物资部下面的物资局,因为当时我们主要的生产要素都掌握在物资部门的手里面,当时搞贸易比较好。同时做贸易还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当时没有互联网呢,第一,差价很大,还有一些紧缺物资,所以搞长途贩运、异地买卖发大财。所以那次我们很多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是第三次。

  第四次,93年、94年前后生产要素的发育。到92年的时候小平南巡了,说中国人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变易词变成褒义词了。我们的股票、期货、基金等等都是92年前后起来的,因为思想的大突破,我们抓住这次机会就发财了。大家想想当时的炒股票是发财了,还有当时的房地产,当时我很多同学就纷纷跑到海南、广州、深圳、北海这些地方,都是房地产的热点地区,去发大财。当时房地产是搞击鼓传花的游戏,当时房地产搞土地批文、指标一倒一卖,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房地产资本积累,但是如果你是最后一个接棒的就等着跳楼吧。确实有我的研究生同学现在还是不知道在哪里,有一个同学在海南销售现在都不知道在哪里,也是炒房地产的。但是也有炒房地产发的,都成了假洋鬼子了,回来北京、上海搞房地产开发。

  在这次发财过程当中我们的知识分子、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也经不了这个诱惑下海了,所以从这次开始我们整个商界的知识素养在提高,因为这些人下海了,包括本人在内。93年下半年,在当时房地产大潮的诱惑之下,我经不住这个诱惑,本来在社会科学院做研究要去英国做访问学者,后来看房地产这么火热出国也懒得去了,经济研究也发现李嘉诚、李兆基等等都是搞房地产的,所以就下海了。但是下海没两个月93年宏观调控,当时也是我们中央领导采纳了吴教授的意见搞宏观调控,宏观调控首当其冲房地产,下海一下碰到这个了,从此在企业浪迹多年。

  第五次,1998年前后资本运营。这次的背景是到96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经济中发现了一个大事,国有经济出现了全系统的亏损,在这之前我们国有企业改革想了各种办法,责任制、股份制等等该想的都想了,反而出现了问题,这时候我们的学者反思为什么,后来反思发现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要对整个国有经济进行战略的改组,必须依托国际市场。有人说吴教授不喜欢资本市场,他不是不喜欢资本市场,他知道资本市场是整个经济的核心,在这么一个大的理论政策背景下,大家知道十五大我们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国有经济的展现改组。所以有了这样一个思想,所以上市、重组、并购都出来了,各位很多人目前就是干这个的嘛,确实培养了一批富人。

  第六次,1999年以来的新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被我们一些海外留学分子抓住机会,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亿万富翁,利用了风险投资等等这些手段,到了2000年的时候这个行业出现了一个低谷,网络出现了泡沫,但是随后又起来了。

  这个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六次大的发财致富的机会,当然还有的是贯穿始终的,比如走私,沿海的地方利用改革开放的这种环境大规模搞走私,98年之后我们才加大了打击力度。这么六次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都经历过的。

  第三个模块,今后十大投资机会。这个就涉及到产业分析了,这里我不给大家讲那么多曲线和数据,我讲结论。

  今后十大投资机会:

  第一,国际产业向中国专业,给很多企业带来了机会。国际产业转移大家都很熟悉,怎么会带来机会呢?从历史上来看,每一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都会出现一个经济的高增长、出新一个投资的机会。我们中国成为这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我们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门做了这么一个课题,我们也考察了很多地方,我们国家看最发达的地方都在进行国际产业转移。最典型的顺德、江苏的昆山他们都是发达的地方,他们实际上是国际IT产业集中的地方。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能够参与国际产业运行就能发财。所以国际产业转移怎么来参与这样一个产业分工就能发财,道理十分简单,加入全球产业分工,就意味着发财。

  第二,金融市场化。我们过去20多年来金融改革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总的来说我们金融改革是严重滞后的,我也是在建行、信托投资公司工作过的,我都知道。现在我们加入WTO过渡时期结束,金融也要跟国际接轨啊,金融市场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品种。比如我们会出现的二板市场、私募基金、开放式基金,还有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现在还没有完全放开,既然外国的民营银行都进来了,国内的民营银行肯定是会发展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的金融品种,包括金融衍生工具,将在进一步改革的推动过程中出现大幅度的发展机会,这就是商机。你要提前进入,别拖在后面。

  第三,土地的市场化。目前在我们国家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土地这个市场要素改革是最滞后的,我们其他的很多要素慢慢都市场化,因为土地是受到严重的约束和制约的。但是知道我们是要搞市场经济,既然要搞市场经济所有的要素都要市场化,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上我们现在有些地方,中国土地的信托、土地的租赁等等通过各种渠道都在开展。

  我们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之一,在土地的进一步商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有巨大的商机,为什么房地产发财呢?就是利用了土地。怎么利用了土地啊?我们农村土地两种所有制,集中所有制是假的,一旦做非农用途就不是集体所有了,一变性以后产生了大量的增值空间,这个增值空间就是我们开发商发财的机会。开发商发谁的财呢?按照宪法规定是发了农民的财,获得了农民所有的土地权益,包括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也是这么来的。土地大家想想有多少商机。

  第四,国有资产的进一步民营化。我们还有几万亿的国有资产,只要是我们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在公平竞争的市场上,比不过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国有企业几种情况下可以搞好:

  第一,国有企业有垄断性的。

  第二,有一个国有企业有长期控制权的优秀企业家。

  在这两种情况下国有企业搞好是不正常的,搞不好是正常的。所以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民营化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大家有很多争论,但是争论是争论、事实是事实、规定是规定。

  这几年通过资本市场、通过其他的手段,大规模的兼并国有企业,低成本扩张,而且我们这里还有一些优惠政策。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把国有资产评估价评的很低,即使采取公平的交易,因为你把国有企业很有肉的东西拿过来直接为你所用,改造,机制灵活化,也是大大的节省时间成本。如果批地、建厂房、买设备要多少时间,所以这也是商机啊。

  第五,重化工业阶段带来的商机。工业化进入这么一个新的阶段,这些重化工业行业就带来了商机了。

  既然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这个阶段就不是一个短周期的现象了,不是说长一两年就下去了,重化工业时期从国际经验来看,长的上百年、短的三五十年,也就是说目前重化工业行业的发展,包括重化工业行业的配套行业煤电油运的发展不是短期的,不信大家走着瞧。既然不是短期的,当然不排除短期有波动,包括汽车行业在内,但是短期波动是往上波的。你涉足重化工业这个行业就发财。

  第五,加速城市化。中国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阶段,根据国际经验30%到70%之间是城市化加速阶段,我们国家目前45%左右,正好是处于城市化加速的前期阶段。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我们一二十年时间我们的城市化还要大规模的推进,还有两三亿的人口及城,一些目前不起眼的小城镇以后会演化为现代化的中小城市或者新城区。如果我们推想一下80年代你提前进入珠三角、长三角,以很低的成本控制了这里的资产,你看看那里的土地资产上涨了多少倍。既然中国还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还在进行之中,还有很多目前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渔村、小集镇,以后演化为新兴的城市,现在一样可以提前进入。

  而且我们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企业就可以直接参与整个新的城区,乃至整个城镇的发生,比如温州新城的开发,很多开发区的开发,都是企业化更多的,所以有的人就招商引资进来,就发大财。这里面的技巧很多,不适合给大家透露太多。

  第七,汽车普及化。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汽车达到20%以上的居民购买的话就进入汽车社会,根据这个标准,目前北京、广州、东莞、深圳进入汽车社会,既然中国进入汽车社会意味着汽车行业和其他的相关行业进入大发展的阶段,进入这个就发财了。

  第八,住房的进一步商品化。2000年前后我们的住房体制进行了大的改革,推动了我们国家房地产业的发展,我们私人开始大规模购房了,但是实际上我们的住房体制还没有改革完,还有很多要改的,我们正在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将进一步释放人民的购买力。住房所相关的房地产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还将会大发展,尤其是我们现在还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尤其我们现在消费结构在升级。我们很多人要改善住房条件,我们很多人赚很多钱为了两条,买房子、供孩子上学。首先还是买房子,你想想一百万、两百万挣多少年,其他买多少东西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所以这个产业的空间大家是可想而知的。

  为什么若干年我们房地产业出现了大发展,有些地方有泡沫存在,但是更多的是发展的内在趋势。

  第九,我们的科教文卫事业单位部分的产业化带来巨大的商机。现在一说医疗的产业化、教育的产业化大家都在猛批,老百姓很不满意,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分析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科教文卫这些产业有公共品部分也有私人品部分,具有外部的公共品部分是政府的职责,是不能产业化的。但是这些产业里面也有一部分是做私人品,就必须要市场化的,不管我们的教育也好,我们的医疗也好。一个方面,我们政府的职责没有到位,另一个方面,市场化也源源不够。看到北京看病那么难,真正以后有私人的医院、私人的诊所很发达了,不会那么难的。我们现在很多人看问题总是反对市场化、反对产业化,都不对,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学经济学的这个应该搞清楚,包括我们媒体在内,不能一窝蜂的去起这个哄,经常是误导很多事情。

  既然我们科教文卫这些事业还要一部分产业化,这里面就有巨大的商机,因为这些行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垄断。如说教育,民办教育发展还不够,每年政府都制定很多产业规划,没几个发展起来的。医疗私人的诊所和药店,就这些行业还有大发展的空间。

  第十,生活服务化里面具有巨大的商机。什么叫生活服务化?就是随着我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原来的很多东西都是靠自己来看的,现在交给市场,包括现在快递公司都有了,买的机票、打个电话,生孩子找月嫂,私人医生、私人律师、私人保卫等等,这都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之后这些行业出现的巨大发展空间,这些都是发财的机会,投资的领域。

  第四个模块,未来值得投资的十个行业。实际上我说趋势化的时候已经说到了几各行业,这里再具体说一下,这都是很大的行业。

  第一,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大家知道银行、

证券、保险、基金、担保、典当等等,这个行业在整个国际经验来看国民比重是上升的、地位是上升的。看我的同学就知道,原先纷纷在机关,隔几年大家碰头不是在银行就是在证券,不是证券就是保险,不是基金就是信托,基本都在金融行业,转来转去转到金融行业,我恰恰是反的,从金融行业转出来了。

  对于金融行业是大发展的,原因就不再分析了,大家比我还熟悉,包括我的师弟巴曙松他是专门讲这个的。

  第二,高科技行业。高科技行业是一个大行业,包括我们的软件集成电路,包括纳米空间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等等,这是一个大家族,都进入了高科技时代,高科技改变了我们生活品质等等各个方面。这个行业只要抢得一个制高点,所以高科技行业发展空间很大,关键是找到产业化的突破口。

  第三,房地产和环保绿化行业。房地产就不多说了,环保绿化跟房地产是紧密相关的,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清洁的空气也是人们最需要的一个产品,他愿意花钱购买,比如我们有些地方搞房地产的,我也是搞过房地产的,增加5%的投资把这个房子打包成环保绿化的概念,结果把它定价增加20%,人们抢着要,可见人们对环保绿化的需求,可见这个行业巨大的潜力。我们现在很多的产品也打着绿化产品、环保产品,包括我们的装饰、建材,如果不环保、不绿化人们不愿意购买了,所以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第四,交通。包括铁路、公路、港口、民航,还有交通工具汽车等等,这是个大家族。大家研究历史就知道了,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入我们目前这个阶段的时候交通必然是大发展的时期,包括美国大规模修铁路等等,这是发展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所以这个行业的大发展也是可以期待的。

  第五,能源行业。煤、电、油,我只给大家说一点,我们中国13亿人口,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加起来的人口也就是50亿,那些英美法工业化进入我们这个阶段的时候才几百万人口、一千多万人口,当时他们搞

世界大战,全球殖民者都资源扩张,掠夺这些能源原材料,我们13亿人口需要消耗多少能源原材料,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有多大,需求有多大,今后面临的紧张局面将是怎样的障碍,大家可想而知。

  第六,钢铁等重要原材料行业。这个最近大家听的也比较多了,这是一个基础性行业。

  第七,现代物流业和连锁商业。我前几年专门研究

邮政体制改革,研究物流,邮政体制改革的方案也参与设计。我只给大家举个例子,国际上有四大快递公司,都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像美国联邦快递,一家快递公司有700多架飞机,这跟我们中国整个民航的飞机差不多,目前我们国内的同城快递在大幅度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发展还没有到位,但是发展是到位的。连锁企业世界上最大的是沃尔玛,所以空间也是巨大的。

  第八,文化、教育、医疗行业。这个行业有一部分是要商业化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要什么?要文化,要提高素质,要健康,要休闲,要长寿,满足了衣食住行这些需求嘛,要靠这些满足的。判断哪个行业发展不发展,看周边的需求就能判断出来了,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第九,知识性中介服务业。包括会计师、律师、资产评估师等等,这都是知识性中介服务业,这些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在我们企业需要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

  第十,特色农业。在我们的统计数据里往往以前人们对这个行业还比较忽视,农业是传统产业,发不了财,实际上在我们的发展里面,休闲农业、旅游农闲、奢侈农业等等这些收益比较高,能发财。

  谢谢各位!

  主持人 : 给大家向我们李博士提问的机会。

  记者:您对中国的网络产业,我指的是中国门户网站的产业,今后的发展怎么看?

  李佐军 : 这个产业我没有做深入的研究,但是还有所了解。我觉得这个产业未来一段时间要有大的发展比较难,因为现在进入的已经非常多了。但是这个产业未来的技术可能还有大的突破,尤其是跟相关产业的融合,带动这一块非常巨大。如果就门户网站本身要做现在已经那么多了,也就那么回事了,现在是红海,关键是在红海的旁边怎么开一个南海,要看怎么延伸产业链,看怎么延伸了,这个空间很大很大,无限大。

  记者:今天李博士讲了很多都是重化工业,这个您是非常有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在重化工业这个大的行业里面,以中国目前的特定的时期细分下去里面哪个是最有潜力的?另外一个问题,在去年财经年会上面我听过吴敬琏教授的一个主题发言,讲到反对重化工业,您刚刚谈到跟老师的观点不一样,您在前他在后面,你自己的这部分我听讲的很精彩,但是我想听一下您自己跟吴教授观点的对比,你觉得最反对的,或者他的观点你最不认可的是什么地方?

  李佐军 :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重化工业细分应该是钢铁、汽车,这两个是比较基础性的,带动性非常大的。然后几个重化工业的支撑性行业,煤炭、石油、石化、运输,当然有的不是重化工业本身,但是是支撑性。其他的还有一些关联性的产业。答题主要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

  第二个问题,我跟吴教授的争论应该有几年时间了,最早的时候我在他家里我们每年到元宵节都到他的家里聚会,每年是惯例,讲讲自己研究什么了,04年的时候我讲到这个,吴老师觉得很有意思,其他的人都是投资、出口、三架马车等等谈来谈去的,觉得我这个角度还挺新的,所以他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关注之后就开始发表他的观点。

  吴老师有一直跟他说明的是,我说我并不是倡导发展重化工业,他有时候潜意识的假设我们这批人倡导发展重化工业,我说的是研究这种现象。我也非常同意他关于重化工业我们带来的挑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些我们是一致的,这是研究视角上。当然还有一方面,因为吴老师特别强调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跟他在讨论的就是,这些行业是要发展,实际上我们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各种产业在全国各地都在发展,重化工业在某些地方也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也在发展,这个都可以并行不悖的。

  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建立在这些重化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为现在服务业的主体是生产服务业,要有对象的,要有工业发展基础的。前几年深圳也一直在强调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海、深圳这种特大城市都在讲,何况中小城市。

  记者:请问李教授,根据中国现在的发展现状,您所说的重化工业阶段会持续多少年呢?第二问题,在重化工业阶段你觉得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如何?

  李佐军 : 重化工业持续多长时间,从我们的研究来看,重化工业真正开始大规模启动2000年,这个持续了几年。根据我对历史上其他国家的研究,我认为我们国家会持续20年左右,就是从2000年到2020年前后这段时间。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我们中国的重化工业并不是说在2000年以前没有发展,事实上我们在建国初期之后就实现了有限发展阶段,在80年代后期有一段时间我们重化工业积累了相当一段时间,包括军事国航,所以为什么这个时间可以比其他国家缩短,是因为我们历史上在计划经济的强烈推动下,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就是超前的重化工业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比其他国家缩短,但是再缩短也不可能缩短5年、10年这样一个重化工业阶段。

  装备制造业是整个重化工业的基础性行业,它的大发展是必然的。

  记者:钢铁是重化工业的基础,但是现在我们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消耗差不多了,我有一个矛盾,今年年初的时候电解铝当初产能过剩非常严重,但是一旦比较起来后来人家就改口了说消化完了,钢铁现在又是在十字路口,从你的角度看钢铁的产能过剩究竟是怎么样的状况?

  李佐军 : 我一直对产能过剩这个提法和这个词都是不太认可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是由市场去探讨的。当然我们中国有些特殊性,就是我们有些行业是有垄断的,政府控制的,这里面有可能出现非市场的过剩,这个解铃还要系铃人。但是如果是市场化的行业,这种产能过剩,这种适当的重复,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这恰恰是提升我们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契机,如果我们要强行把这种过剩砍下去了,我们产业结构升级反而丧失了良好的机会。当然产能过剩中肯定有一些市场竞争力差的企业消亡,消亡是有好处的,凭什么让你生存呢?你不能生产社会需求品质的产品。这个发改委是特别喜欢的,因为有这个宏观就有依据了,宏观有依据了就有好处了。

  事实上反复实践证明,我们宏观调控产能过剩最后的负作用大于正面作用,最近这两年诺贝尔经济学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记者:两个问题,一个是,刚刚讲了很多我们飞速发展的行业,现在有一个矛盾大家都能看得到,我们很多的企业行业发展的非常迅速,但是同时带来了一些能源过渡的消耗,以及环保大家都非常敏感的话题,我们怎么去权衡经济的发展以及缓解矛盾,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因为我们是俱乐部行业,怎么看待运动休闲产业在重要的发展?有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常迅速,但是有些地区相对来讲就比较滞后,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佐军 : 第一个问题,关于产业发展跟资源环境的矛盾,一这是我们当前中国经济到目前的阶段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难题和一个挑战,我们要发展工业化必定要消耗资源,必定要损害环境,不损害环境搞工业化是做不到的,人类只要生产就会对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现在的问题我们怎么办?环境也好、资源也好,实际上主要是通过标准、法规提高人们进入的门槛,要进入这个行业行必须满足什么样的资源环境标准,提高你的成本,就使得某些企业进不来啊,有些企业就淘汰了,要通过这么一种办法来缓解工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这是必然的,我们必须要面临它,要做的很多,首要的就是标准法。

  第二个问题,刚刚说的休闲这个,我想这个产业发展的前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就需要这个了。当然从区域分布来说,在农村里面农村也休闲,但是毕竟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那个阶段,中小城市也开始逐步进入,最主要的是我们这些大中城市,这些城市的人只要周末有时间就去休闲了。你看今天,本来我要到密云休闲的,可是我没有时间,我的老婆、孩子过去了。下午我要开另外一个会,本来我也要去休闲的,所以像这个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主持人 : 李博士讲的非常精彩,他核心的思想是重化工业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认知的基础上对未来的这些投资机会做了一个前瞻性。不知道有的代表是有意的挑战一下他和吴老师观点的差异,实际上大家注意一下李佐军博士对未来投资产业方面也包括了吴教授谈的高科技啊、服务业等等等。下面让我们再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李佐军博士。

  听了宏观了、听了产业的,在座的主要是金融的,在金融研金融,我想除了宏观方面的,除了宏观的调控,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走势之外,还有一个,当前悬在我们面前的有一个疑问,就是门要打开了,因为要开放,我们在这个栅栏里面生活了那么几十年的产业、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怎么面对。最初的有一些主流的观点,包括媒体的和业界的,基本上是一种狼来了的这么心态,害怕啊,把自己扮演成小绵羊。最近尤其是随着保险业的率先开放,包括国外金融业对中国金融业战略性的进入,又出现了一派新的观点,包括最近在杭州和浙江研究局的局长和人民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几个部门的人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比较乐观的苗头,就觉得无非如此,保险业进来这么几年了也没把我们怎么着,究竟金融开放之后对中国的金融业、对中国的银行业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今天上午我们荣幸的请到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建平老师,大家掌声欢迎。

  史建平 : 非常感谢主办者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关于金融开放以后银行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我知道在座的各位主要都是来自于银行业的,你们都是专家、行家,我只是一个旁观着,虽然多说也参与一些,但是你们比我更熟悉,不妨听一听旁观者怎么看这个问题。

  应该说关于加入WTO以后中国银行业会面对什么样的挑战,讨论比较多的是在入世前后,那个时候国内大量的报告会、研讨会,各种讨论非常多,但这两年逐渐消停了。主要是争论太多了也没有什么意思,就干呗,所以五年过渡期当中大家都在默默的干,最引人注目的是国有企业银行的股改和引资,还有上市。

  正如刚才主持人所讲的头几年大家都说狼来了,但是这几年看外资银行不过如此而已,觉得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现在我发现有一些盲目乐观。到底怎么看这个问题?现在过渡期即将结束,几个月时间,我觉得我们现在真正应该好好的分析一下形式,该做好一些准备了。我要说的大概三个问题:

  第一,对WTO过渡期这五年简要的回顾。

  第二,过渡期结束以后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第三,从我们开放现行的一些政策方面我想需要大家思考几个问题,提出来大家可以讨论。

  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讲的很细,所以我把我的一些主要观点谈一下。

  我跟刚才前面两位的地位不一样,人家都是政府的研究机构,所以他们说话比较保守,同时他们说话有分量,直接影响决策,我们顶多是民间研究者,可能乱喊,喊完以后不一定管用,但是偶尔也可能会管点儿用。

  我可以乱喊,但是媒体不要乱说,我以前吃过几次媒体的亏,说的挺好,采访,完了以后给你只言片语的掐出来了,放到一个不太合适的地方,搞的政府监管当局很不高兴,害人的事尽量少做。

  首先,我简单说一下WTO过渡期的基本情况。从中国签订了加入WTO的协议以后我们作出了五年过渡期的结束,到06年底过渡期结束。在这五年过程当中,我们的金融改革、银行业的开放是在不断的加紧进行当中,应该说是紧锣密鼓。如果说01年以前我们国家当然也在开放、也在改革,那个时期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主要的表现就是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一些代表处和分行,而且地域上面严格限制,主要是在深圳和上海。

  01年以后,外资机构金融的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外资机构参股中国的中资银行和外资直接设立分行这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我刚刚说了我们几大国有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我没有最新的数字,到05年10月末的时候,已经有19家境外的机构投资者入驻了国内16家中资银行,投资额超过了165亿美元,占国内银行的资本额的15%,现在已经有20多个国家70家银行的238个营业性机构在华营业了。

  这个时期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也发生了变化,应该说这五年我们国内银行发展的变化也是比较大的,最主要的是国有银行的改革,从注资到股改、引资,最后上市,一系列的改革,这是从体制上面的改革。

  另外一方面,银行内部的管理在加紧的改善。大家可以看到,前些年我们银行里面总讲存款第一,追求规模,这些年已经逐渐转变过来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就开始控制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内部管理。同时重视创新,这两年银行业推出的金融新产品明显增加,我们老百姓感受到的金融方面的便利性大大提高,这个确实大家能看得到。

  还有一个,不良资产大幅下降。最新的统计,今年1月底的时候中国国内所有银行不良资产率好象是8%点多,这里边比较高的还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也是降到一位数了,是9点多,在华的外资银行最低,0.95%。

  这些年应该说加入WTO以后这五年过渡期当中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成绩是非常令人瞩目的。

  第二个问题,谈一下过渡期结束以后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我们以前一直说狼来了,其实好象进来的不是狼,还不错,挺和善的,跟羊差不多。我个人认为这个可能是一种表现现象,应该说真正的中外银行竞争的时代还没有开始,即将要开始。

  原来不管怎么说,虽然外资银行进来了,但是我们这个闸门还是关着的,我想让他进多少、怎么进来,我们还是有主导权的。中国的金融当局还是有主导权的,他要设分行,银监会给他压着,不批他,也不说不行,我放你一年两年他也没办法。但是如果以后要真正开放了,按照国际规则来办事就不行了。

  严格来讲,说你这个银行法上面规定了,比方说递交申请有什么条件,多长时间你必须要作出答复,如果银监会不答复,够条件不让他设,他可以告你的,所以到时候门打开以后就关不住了。现在不一样,所以这段时间外资银行进入的数量有限,所以多方面考虑,从保护国内的银行的考虑更多一些,主动权在我们手里。但是一旦过渡期结束,实际上我们的主动权就交出去了,交给市场了,所以真正的竞争时代即将到来。门打开了,打开以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我经常拿一个比喻,入世了,也就是中国的银行业要跟国际银行业在同一个舞台上面用同一种规则来进行竞争,但是中国的银行业还是非常弱小的,别看个儿大,前一百家银行里面前面有好几家,但是从总体实力来讲还是一个弱小的银行体系。

  举个例子比喻一下,像拳击,拿到拳击台上面,国际市场,用拳击国际公认的规则去竞争,但是这两个拳击手实力相差太悬殊,人家是重量级的拳击王,我们顶多是65的公斤级,这两个要同样竞争、打的话肯定要输了。原来说我们也没有怎么输,原来是关着门,我偷偷的出去打一拳,而且我们有自己的规则,就像我们把武术的规则用进去了,这个打不过去人家来个别的,但是以后也有规则,不能用南拳北腿了,这个挑战、压力是很大的。

  具体来讲这个压力会在哪些方面体现出来?WTO过渡期结束以后到底会在哪些方面有影响?实际上在国内研究已经很充分了,已经谈了很多了。我大概的说一下:

  第一,客户的流失。这个恐怕是非常突出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现在银行业市场上大面都遵循二八规则,20%的高端客户能够给银行提供80%的收入来源。现在外资银行进入的策略就是中高端,我们可以从保险业的开放看到一些端倪。现在外资保险机构,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获得的中国的这些客户信息,几乎中国的高端客户都被外资保险机构扫进去了,当然不一定全拉过去,反正他们都在攻中国的高端客户。

  我在有一次会议上和一帮企业家,都属于高端客户,这些高端客户无一例外的全部都成了外资保险机构的客户了。所以外资银行进来以后首先就是攻高端客户,如果我们20%的高端客户被外资机构给拿走了或者拿走了大部分,中国银行业我们的民族银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可想而知。

  第二,一种价值链的分割。银行的产品也是有高端、低端的,外资机构进来以后主攻的是那些投入少、附加值比较高的服务。比方说我们的国际集团业务,现在广东、上海我们的国际集团业务外资已经占了相当大的份额了。再比如说理财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现在我们国内的银行也是在紧紧的抓这块,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竞争力远不如银行,其实我们现在国内银行可以说理财的概念还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如果外资机构把高端的业务都拿走了,我们中资机构只能像我们现在的加工业一样做一些低端的加工业务。

  第三,我们的产品创新可能被边缘化了。本来我的产品创新能力不强,国内银行的产品创新绝大部分是模仿,如果外资机构进来以后,他们再研究研究中国的市场特点进行一些创新,我们就更没有什么余地了,我们只能跟着人家的后边走。

  第四,人才流失。这个问题这些年一直比较突出,如果外资机构大规模涌入中国以后,我们的人才流失将更加严重,可能我们大批的中资银行会流入外资银行,因为他来了以后员工肯定要本土化。

  第五,中资银行会面临着丧失赖以生存的天然屏障。其实我们的中国银行为什么在高的不良资产的情况下能够活的挺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的高储蓄,有的现在十多万亿的储蓄非常稳定的可以支撑的,所以他照样活的很好。外资机构进入以后势必将一部分储蓄分流,我们内资银行、中资银行赖以生存的天然屏障可能就会消失。

  第六,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这两年都在谈风险管理,不良资产率要下降,我担心这可能是暂时现象,为什么?刚刚说高端客户流失,高端价值客户的流失,人才的流失,又没有创新能力等等等等,这样一来以后我们的中资银行就沦为给人家做一些低端业务、低端客户的银行,这样我们的不良资产可能会反弹。完全有这种可能,要扩张还得拉客户啊,没有好客户,一般的、不行的也只能拉进来。

  第七,机构与品牌可能被边缘化。这个我主要指的是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现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我曾经接触过一些被外资入股的中小商业银行,我也跟他们外资机构的一些代表深谈过,他们的战略目标就是为了让我们的中国银行给他卖产品。也就是说使得我们的银行成为他在中国的一个他的产品的分销商,而把你的银行的特色抹杀掉,甚至把你这个品牌的特色抹杀掉。

  第八,现在我们国有银行引资,包括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纷纷引资,引资的效果会怎么样现在还没有显现出来,可能在未来几年这种效益会逐渐的体现出来了。这种效益怎么样,现在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前关于国有银行引资的问题有过一些争论,但是现在从官方的口径来讲一边倒了,媒体有不同意见也不让说了,确实这里面有很多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些问题,我后面会谈到。

  据我所了解的一些情况,可能国有银行高层那儿动的很厉害了,但是到了基层我们在座的可能很多都是来自于国有银行的基层分支行的,我发现很多依然如故,照样在生产着大量不良资产,所以这种不确定性也是一种风险。

  最后,外资大规模进入以后肯定要增加我们国家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比如外资入股,再加上到国外去上市、到境外去上市,都交给了市场,一方面以后的国际金融风险就会直接的传递给我们,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产生金融危机了立马会传递到我们这儿,不像以前那样了,当时亚洲金融危机那么厉害,我们国内还是保持了比较稳定的状态,以后就不一样了,大门打开了。

  还有一个风险,我们的银行是外资入股再加上在国外上市、在境外上市,我们银行被恶意申购、恶意并购的危险也大大增加了。

  我简要的把可能产生的影响简单说一下,当然也有积极的影响,增加了竞争,促进大家改善管理。

  我重点想谈几个观点,和大家一块讨论。

  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我一直在想我们的金融开放是不是需要一点儿大国意识。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反正美国承认,美国认为你中国是一个大国,他始终不承认中国是他的战略合作伙伴,这个词绕来绕去,实际上他骨子里面把中国作为对手,为什么?一山容不得二虎,他要称霸就不让中国发展,千方百计遏制中国。中国现在要强大起来、要发展,必须要跟世界打交道,要走向世界,这也没错,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一个矛盾,中国应该怎么对待。我不能像那些小国家那样用小国家的心态或者一种视野来进行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为什么?人家把你当对手,韩国开放美国不会把韩国当做对手,所以小国家的对外开放可以依附在某个大国身上活的很好,但中国不行。

  所以我就觉得我们在金融改革当中,很多事情上面,在一些政策的制定上面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作为一个大国怎么样推进我的金融改革、我的开放,包括国有银行的问题,包括汇率的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前不久我曾经跟美国的高官做过一些交流,由美国的商务部的副部长、美国贸易副代表、美国国务院的两个经济官员,他就谈中国汇率问题的态度,他了解中国的学者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态度。我给他们讲了一个道理,我说中国是一个大国,现在无论政治上、经济上都是大国,人口上不用说了。作为一个大国首先要对世界负责任,美国一直强调中国要对世界负责,我说对,中国要对世界负责,但是中国对世界负责之前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如果中国不对自己负责,中国自己先把自己搞乱了怎么对自己负责,对世界负责的前提是中国稳定、发展、富强。美国政府老是逼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一直逼着中国,我说你就对世界不负责任了,你对中国不负责任所以对世界不负责任。我跟他开玩笑,我说你非得让中国的人民币升20%,美国人说40,我说我升20,满足你美国人的需要,中国一大批企业就倒闭了,我说几千万的工人就要实业了,这些工人实业了干吗去啊,没饭吃了,一部分人偷渡到美国去,偷渡一千万,然后再有几千万到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到处流浪,那着刀子见着美国人就抢,中国乱了你还敢来吗。现在全球都把中国作为一块分肉,大家都想分享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是因为中国稳定,咱们中央讲稳定压倒一切,一直保持稳定让大家都有饭吃,虽然吃的不太好但是都能吃饱。我说美国老拿这个政策压中国合适吗?

  还有说到国有银行的问题,因为我以前也曾经发表过一些言论,咱们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没有必要。当时我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也谈过这个观点,当然内部的会议上我说的比较偏激一点,在这儿就不敢说了。美国人也问我为什么不同意把股权出让呢?我说很简单,因为国有银行是中国重要的合资资源,我说美国有战略的意识,我们去收购你一个小小的石油公司,这个石油公司对美国也没有太大的影响,主要业务在亚洲,你动用政治力量、国会力量否决这个收购案,我中国那么重要的国有银行为什么就要卖给你呢?而且我的国有银行里面有很多的国家机密,我们安全部的资金走向、我们的军费走向不都在国有银行嘛,你参合进来。现在都有一种说法,说这个不可能,人家不参合你的业务都能想办法弄你的情报,作为银行的董事、高管人员怎么了解不到这种信息呢。我们总是想政治跟经济分开,但是美国人就没分开,凭什么我们把人家想的那么好呢。

  当然关于定价问题,很多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我就说一个国家、一个大国,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应该有点儿大国意识,大国意识一个是对世界负责任,我怎么样才能对世界负责任?我首先要对本国国家负责任、对老百姓负责任,然后才能谈得上对世界负责任。再一个,我这个大国不能听人摆布,在国际市场上要讲中国化,就是我应该参与国际事务,要有发言权。我们现在特别是在金融行业在国际事务中根本没有任何发言权,咱们改一改把武术结合起来,把中国的东西融合进去,还有希望打胜,但是如果非要用人家的规则的话我们必输无疑。

  所以我觉得在全球化过程当中、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肯定有好东西啊,我自己应该保留,而且要介绍给世界,要对世界有所贡献,这才是中国应该有的特点。现在我感觉已经把民族的东西、传统的东西丢光了,现在有一个可能几代人以后会产生非常可怕的后果,就是全民学外语,都在那儿学外语,现在有的小孩子中文没学好,外语学的挺溜的。有一句话,在中国的大学讲台上有中国的老师对中国的学生用英语讲中国的事情,滑稽、可笑。几代人下去以后,我们现在写字也不怎么写了,不用说小孩,现在连我有时候要用写几个中文字我都想不起来,怎么写,忘了。文字要没了中国的文化就没了,这是非常可怕的后果。确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长久不衰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况且五千年的文明,这种文化肯定是有独特的东西,有非常优秀的东西,我们没有研究它,现在一味的接受国外,这是非常可怕的。很多场合我建议以后所有的大学以后全部取消外语课,外语的专门大学专门培养外语人才,政府应该下一道禁令,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面所有的像研讨会、谈判全部用中文,外国人不会可以不来啊,来了不会请中国人翻译啊,我们外语行的学生有的是,再不行到新东方去,他培训嘛,一这个产业就出来了。这个开玩笑。我就是说开放过程当中要有大国意识,以我为中心,这个非常重要。

  第二,我也思考我们中国的银行体系症结到底在哪儿、根源在哪里。改革开放时间不算太长,有二三十年了,快三十年了,不断的改不断的改,而且国外有很多经验可以让你借鉴,为什么我们的根本问题还得不到解决。不是引一下资就能解决的,不是搞一下股改就能解决的,国有企业股改十多您有几家好的,不都失败了吗。现在证明中国的企业改革基本不成功,为什么咱们的股市这几年大熊市,今年好一点儿了,没好的企业吗?刚才李博士说了,好的几家都是国有垄断性行业,而且我们这些企业都拿到国外上市去了,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都让外国人享受了,不在国内上市,我也反对国有银行都到国外上市,真正有点儿好的股票都到国外去了,我们买不着。

  比如通讯行业,我们高额的电话费,双向收费赚的钱让国外收益了,如果我们买这个股票也能平衡一点儿。能说我们企业改革成功吗?不太好说。

  银行通过股改、通过上市真正能解决问题?我不敢这么说。其实大家都知道,关键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当然最关键的人是你的一把手、你的高管层这个群体。而我们这个群体是不是由市场产生的呢?不是由市场产生的。这个恐怕是一个根源,所以我们说有些国有企业搞的好坏主要看领导人怎么样,领导如果大公无私的又有思想这个企业就能搞好,但是如果他无能给他多少资源都浪费了。所以我们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说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理论,其实在中国这个特殊情况下面就是一个高层的人士的问题。

  第三,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问题。过渡期结束了外资可以大摇大摆进来了,但是我们内资民营银行呼唤了这么多年,一直不让出生,你说你早点儿产生民营银行业好,把市场先占一段,我们就不愣不让出生,到现在也没有松动的迹象。我们现有的金融机构改制必须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什么道里啊?为什么必须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啊?好象没有外国人就干不好了,其实中国银行业一个非常典型的、非常成功的案例就是招商银行,招商银行没有外资啊,但是招商银行咱们现在可以说中国最好的银行。所以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对内开放。

  第四,如何看待国有银行地位的问题。现在都说股份制改造推向市场了,政府不管了,但是在中国的国情下面国有银行承担的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的战略任务是不市就能够卸掉了,恐怕不现实,因为我们整个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完成,国有银行所承担的原来得那种任务是不会被轻而易举解除的。大家都知道国有银行这么多年为什么这么多不良资产,是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买单。有人说银行怎么怎么样,其实冤枉银行了,为中国的改革买单,为中国这么多年的稳定在买单。所以我跟老外讲,我说你们给中国的银行评估那么低,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价格定的那么多,我说你们根本没有看到中国的银行善良的那一面。说我们的不良资产高?我们的不良资产高不是减值的因素是增价的因素,如果没有背这些东西我们肯定干的更好,所以要另外一个角度解读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以后国有银行是不是完全走向市场呢,我觉得不太可能,现有的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管的太多,所以政府必须要有工具,工具说白了就是钱,银行40万亿资产政府不可能都用。

  最后,我们这个银行业还是一个弱小的行业,在开放的过程中是不政府考虑有一些保护措施,面对前面讲的各种挑战、各种影响,我们是不是影响有一些措施。

  主持人 : 史先生的演讲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关于政策的建议方面,其中有一个观点是张副所长的观点是一致的,对国有银行的保护可能也要加强,实际上美国包括花旗银行都感觉到推向市场,实际上美国政府背后的保护也是很多的。

  下面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跟史院长交流。

  记者:听了史院长的演讲我们还是挺有收获的,我想问一个问题,史院长认为我们的建行、中行等等外商的参股您认为贱买了吗?

  史建平 : 首先说明一下我现在还兼中国银行的研究中心主任,在学校管了四个学院。

  是不是贱买这个问题很敏感,社会上有人说贱买了,有人说没有贱买,有人说卖贵了,都有,另外我也没有具体算过这个帐,事实上我也没有办法从几家银行拿到这个数据去算,但是我可以这么说,可以做一些比较,我们跟国内同时也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几家中小银行去比较,上海银行大概引资的价格是200多,南京商业银行好象也是200多,济南商业银行是比较差一定的,是1.16元,杭州商业银行是1.6元。我想中行、建行也好,它那么高的品牌形象,那么多的网点、人才等等,它的加值不应该低于这几家银行,况且国有银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信用做保证。我跟老外说过,我认为国有银行一分钱资本没有照样活的很好,这就是中国,所以到底是不是贱买大家自有公论。

  我还想说一点,这么大的银行出售股权,像这种事情是不是应该有必要的程序,比如说是不是需要人大开会搞听证,多听听意见。还有,我们引资过程当中的谈判是不是应该更市场化一些、公开化一些。

  记者:从您刚才的整个演讲来看应该说对国有银行引进外资持一种怀疑态度,应该说跟我们正面的态度有点相反,但是我们国家银行业的问题也是积重难返的,您中国举出中间可能有人的问题在里面,这方面能不能谈的更深一点,如果不引进外资我们怎么样才能拿到风险管理的技术,对IT技术的改观、对人的管理、对产品的发展?

  史建平 : 首先我说明一下,我不是反对引资,当然我写过一篇文章“国有银行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应该慎重”。刚刚提到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深谈,深谈会犯错误的,虽然谁也管不了我,但是党还是管得了我。我不想多谈了,大家其实也都清楚。

  至于你说不通过引资能不能学来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这个太简单了,到全球招聘经理,你可以把花旗银行的行长招来,当然你得出得起那些钱,当然不招花旗银行的经理也可以招其他的人啊,为我受用,我当他的老板,这也是一个办法。

  主持人 : 我们把掌声送给史教授。

  关于史教授刚刚讲的我给大家做一个数据补充,一个是关于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比率,另外是关于外资现在在中国金融业,主要在银行业的比例。刚刚史院长说的一些数字基本上是对的,现在的中国银行业截止到第一季度整个行业的,包括在境内的外资银行,全行业平均的不良资产率达到8.03%,比去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怎么下降的呢大家知道,我这里就不说了,包括注资等等。

  我再给大家分门别类的说一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是9.78%,城市商业银行是7.5%,也就是低于平均水平的。

  大家知道城市商业银行大概有110多家,只占整个国有商业银行的5.94%,占的不到工商银行总资产的三分之一。

  这里给大家说几个数字,让大家有一个概念。

  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是6.96%,实际上农村商业银行基本上刚刚经过充足的银行,所以历史包袱小一点。

  还有一个最好的,当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我觉得我们现在在座的如果有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工作的应该是感觉到比较舒服的,不良资产率也达到3.92%,显然压力小一点。

  外资银行占多少大家知道吗?外资银行没有统计意义,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只有34亿的资产,是0.95%,我具有统计性的意义,这是一个参照,让大家知道排序的大概水平。

  还有一个跟大家分享的数据,外资金融机构外资在中国银行业里面的比重,截止到2005年的10月份,因为这个数字一直在变,实际上10月份的时候中国银行的外资已经进入了,我们这里已经进行计算了,只是说中国工商银行未必在计算,这是我自己的判断。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16家商业银行,从我这里接触的几个朋友,包括西北的都在接触。入股的金额一共是165亿美金,不包括境外上市在国际上的,大概165亿美金,占银行总资本的15%,这是解职到2005年的10月份。

  实际上也就是说在今年的11月份大限还没有到的时候,实际上国外的银行已经在中国到处存在了,大家知道就是这么一个概念。截止到2005年10月份的时候已经占到15%,我想随着工商银行的上市这个比例一下会有较大的提升。

  顺便再给大家补充一个数字,可能有的人会对这个感兴趣一点。

  现在进入中国的保险公司是40家,应该是截止到今天,截止到7月底,分支公司一共是99家,大家可以看到保险公司渗透的深度是比较高的。外资保费的收入大概占到中国整个保费,这个保费是按照2005年整年核算的,占到整个保费收入的6%。有另外一个说法,我看到一个数字是6.9%,实际上大家知道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实际上满打满算没有几年时间,实际上已经是很快了,而且他们很多的动作根本没有开始,因为受到保险监管区域限制等等,尤其是产品设计的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

  我再给大家提供一个数字,大家知道中国银行业一共向我们的客户提供多少种服务吗?不是我们的统计,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截止到去年北京市全部的,因为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北京市基本上全都有,是260个品种,也就是说不论是个人、是机构客户,从银行里面能够获得的客户是260个品种供你选择。大家知道外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多少个品种吗?2万多个品种。所以这简直是把我们的服务放到汪洋大海里边,怎么能够去想象你的客户不去选择那19800多个服务呢,他偏来选择你260多个呢,所以这个矛盾非常深入。

  尤其是外资证券业,大家知道证券业的放松,外商加入WTO的承诺实际上证券业的承诺程度是最深的,或者说承诺是最高的、承诺是最大的,我们银行大概限制了20%,因为广发行闹到国务院希望汇丰、花旗往上增持,不停的给国务院的领导写信,最后没有突破。

  外资在证券业里面的参股可以达到33%,所以说证券业的洗牌从去年或者前年洗牌已经非常严重了,但是这个洗牌还是国家在引导,包括像中央汇金、包括像中建投、包括像中信,一些国有资产在主导,为什么?已经感觉到危机感了。下一步再洗牌可能是外资主导,大家知道中国的保险业加起来资产是多少?可能不及整个的三分之一。闹的这么热闹,大家觉得非常伟大了。为什么在做金融分析的时候经常请摩根斯坦利、花旗、高盛呢,他们代表了大量的资本,在没有开放之前是政策说话、制度说话,但是金融开放之后就是资本在说话。所以6月份的时候我在香港参加一个两岸的金融研讨会,当时我们中国的一个金融分析师,他说我们经常感受到大家操作有一支股票能力上窜下跳,认为这是股票操纵非常不可接受,严重的在中国大家可以体验到能够操纵一个板块,比如房地产业、比如煤炭业,再一个感觉不可接受。但实际上在未来的金融开放中全球的金融市场是什么样呢?他说有一个事我想可能你们研究的时候也关注过,坦率说我们根本没有关注过,他说在全球的有资本市场的国家,有一个金融机构可以操纵着一个国家的全部的股票,你们都想象不到吧,就是金融开放之后资本的力量会变的非常大,所以对政策的监管和对政策的保护应该说具有挑战性的。

  最后给大家补充了这么多,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上午的演讲结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