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炒银达人四条真经 实物白银值得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1日 18:01  《理财周刊》

   孙维嘉:炒银达人

  文 本刊记者/邢 力

  提要:虽然白银投资属于新生事物,但在过去一年中,孙伟嘉却依靠自己的努力、聪慧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敢于止损的勇气,迅速成长为了一名炒银达人。

  1月的上海寒风凛冽,刚刚下过一场大雪,窗外已是一片银装素裹的白色海洋,看着这片纯净的白色,孙伟嘉想到自己过去一年里征战白银市场的起起伏伏,不禁感慨万千。我们的采访就这样开始了。

  孙伟嘉今年31岁,由于长期从事财务工作,孙伟嘉对投资也非常感兴趣,已经是一名有8年股龄的老股民了。而从去年年初开始,孙伟嘉进入了白银投资领域,成了一名在内地少见的“银民”。

  价格低估显机会

  “现在内地炒白银的人还不多,大部分人对贵金属投资感兴趣的人还是主要在关注黄金,做黄金T+D或者纸黄金,我也是这样的。”孙伟嘉说。

  据介绍,早在2007年,孙伟嘉就开设了纸黄金账户,后来又尝试做了一段时间黄金T+D业务。当时黄金正处于一波大牛市中,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从600美元/盎司涨到了1000美元/盎司,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黄金再次发力,迭创新高。在这波大行情中,孙伟嘉赚了不少钱。

  在投资黄金的同时,孙伟嘉也一直在关注与黄金走势息息相关的白银走势,只是当时内地并没有太好的白银投资渠道。2009年,国际金价冲上了1200美元的高位,可白银的涨幅却远远落后于黄金。孙伟嘉表示:“从历史上看,金银价格比是有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比例的,但当时这个比例达到了1:60,尤其是在2009年底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从希腊开始蔓延开来后,白银的反应明显比较慢,依然只有3~4元(人民币/克)左右,我就觉得白银价值明显被低估了,而且欧债危机没那么容易搞定,显然白银还会有一波补涨行情。”

  在孙伟嘉看来,虽然白银价格的长期走势趋势和黄金趋同,但全球商品市场中白银属于交易量大,非常活跃的品种,其价格的波动幅度比黄金大得多。近两年来,黄金的年波幅约20%,白银高达40%以上,日波幅黄金最多两个点,白银则可达到4%~5%。“所以说黄金适合投资,白银适合投机,在白银价值低估的大环境下,显然投资白银的收益相对空间会更大。”正好此时,白银T+D刚刚出来不久,孙伟嘉便尝试着操作了起来。

  上半年小试牛刀

  2010年1月中旬,孙伟嘉首次在3100元(人民币/公斤)下了多单,谁知在春节前后白银价格却不涨反跌,孙伟嘉判断失误,便果断在5天后止损出局。由于之前有过黄金T+D的投资经历,孙伟嘉知道保证金交易最忌讳的就是知错不改,坚持固有思维。

  “对内地投资者来说,白银投资是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成功案例,我自己也只是用业余时间多看看新闻多看书学习充电。一开始也是赚了亏,亏了赚。如果做对了不一定代表你的思路是对的,做错了也不代表你的思路一定不对,也许只是时机还没到。香港地区有个股神曹仁超说一个专家可能10次里面7次错,但能够在最后3次里全部赚回来。而前面7次只是在试探自己的思路对不对,这些都是在测试,等你测对的时候,最后3次就可以大手笔进去了。”

  对孙伟嘉来说,一开始的小试牛刀只是操练自己的手感和思路,他只用了10%的资金量进行尝试,因此就算判断失误也舍得马上止损。“其实递延交易本质上和期货是一样的,最忌讳就是用做股票的思路去做,套牢了就捂着最危险!因为这是每日清算的,一两天不看可能就爆仓了,一旦发现自己的思路不对,必须马上壮士断腕。反正多空都能做,看到银价要跌马上反向做空一样可以盈利,没必要死守着一个方向一条胡同走到底。而且仓位一定要控制好,比如我的资金能够做10手,我最多就做5手,任何时间都不能跨过这条红线,递延交易最忌讳满仓操作了。”

  下半年大赚一笔

  孙伟嘉认为,黄金的是全球各央行的信用基石,金融属性特别强,远远强过其工业属性,相对而言,白银的工业属性就比较强,毕竟全球一半以上的白银都是用于工业用途的,所以

  2010年1~2月间银价的下跌正是由于欧债危机爆发使得市场担心欧洲市场对白银需求将会减少所致。

  虽然白银的商品和工业属性非常强,但如今白银的工业和金融属性的转换非常快,尤其是在各国都拼命开动印钞机导致全球通胀加剧的大环境下,白银的金融属性正越来越向黄金靠拢。“所以我当时坚信市场会很快发现白银的金融属性,白银金融属性的回归将引发白银的补涨行情!”孙伟嘉坚定地说道。

  2010年上半年,银价一直在16-20美元/盎司的区间内震荡,而在6月底黄金价格则突破了1250美元/盎司,金银价格比突破了1:70。耐心等候多时的孙伟嘉敏锐地察觉到白银的机会来了。于是在8月12日以50%的资金量在4175元(人民币/公斤)挂了多单,随后银价果然开始了大幅上涨,到9月28日4790元(人民币/公斤)平仓,在5倍杠杆的作用下,孙伟嘉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大赚了75%。

  观望了一段时间后,孙伟嘉发现银价涨势不减,到了10月11日,他再次在5160元(人民币/公斤)的价位挂了多单,并在12月初以6000~6400元(人民币/公斤)的区间内逐渐平仓。“去年下半年的这一波行情实在有些超乎我意料,我料到银价会大幅上涨,但没想到能涨这么多,到12月底最高涨到了6600多元。天呢!我觉得短期涨幅实在太高了,所以先平仓出来观望下。毕竟白银是投机者偏多的市场,很容易暴涨暴跌,尤其是眼下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形势到底如何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有杀跌性恐慌行情,回调风险非常大,而我去年赚的已经不少了,还是先出来观望一下比较好。”孙伟嘉这样分析自己的操作思路。

  总结四条真经

  在谈到自己是如何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成为“炒银达人”时,孙伟嘉总结了四点经验。

  第一是要多做功课,知道自己投资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特性,有什么风险。“去年的白银走势对许多像我们这样的新入行的投资者来说是很宝贵的学习教材,从上半年的低迷到下半年的暴涨可以看出市场什么时候忽略了白银,为什么会忽略白银,又是在什么时候重新重视了白银,在什么条件下重视白银的。”

  第二是要多关注外汇。“从我的投资经验来看,外汇板块的信息和金银板块有许多是重叠的,但同样的信息,外汇板块会比黄银板块更及时,比如像美国的非农就业数据这种对美元和贵金属价格走势都非常重要的数据最初都是在外汇市场出现的。还有就是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的走势也要重点关注,它们的走势都会对金银价格走势产生重大影响。”

  孙伟嘉还指出,内地上班族炒白银很有优势。因为白天亚洲市场开盘期间走势一般都很平淡,真正的大行情一般都出现在晚上美洲盘的开盘时间。因此上班族白天可以安心工作,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没人打扰,比较静心地查看新闻,整理思路。“记得美联储第二次公布‘量化宽松’政策的那天,我是凌晨爬起来看消息的,并在收盘前进行了操作。”

  第三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路,不能人云亦云。“不管是做股票还是做白银都是如此,不能别人说要涨你就买,说要跌你就卖,市场不是某一个分析师说了算的。总之做熟不做生,不能想当然,凭感觉,一定要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自己才去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切不能抱着死多头的心态参与白银投资。尽管从中长期来看,通胀是全球经济的主旋律,白银作为兼具商品和金融属性的投资品,长期看依然会继续上涨,但白银价格受到投机资金的影响非常大,不像黄金市场最大的庄家就是各大央行,而且国际经济形势也是瞬息万变的,白银短期走势很不稳定,所以其更适合通过快进快出赚差价,但当大行情真的来的时候,又要能把握住机会,及时跟进买多。

  实物白银值得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工行开放纸白银业务后,孙伟嘉也做过一段时间。“纸白银一手100克,600多元,白银T+D一手1000克,保证金也才900多元,对资金量的要求都不大,都很适合我们普通老百姓投资,但白银T+D的投资比例却放大了五、六倍多,对于我这种尝过T+D甜头的人来说,实盘操作的纸白银就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所以现在纸白银也不怎么做了。”孙伟嘉说到。

  纸白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外汇实时折算,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大背景下,投资纸白银就要承担极大的汇率风险。不过纸白银的优点也非常明显,一旦套牢了,可以长期捂着,等待银价的再度上涨,而没有爆仓的危险。但孙伟嘉也指出,虽然风险低了,但收益也低了,因为纸白银放在账户里不会生息,套牢后的机会成本比较高。“所以我建议看好白银长期走势,又没有时间或专业能力做递延交易的投资者,可以买些银条放在家里。毕竟要做差价的话,纸白银不如T+D,做长期投资的话,那买纸白银还不如买点银条,毕竟一个是实物,一个只是账面上的数字。”孙伟嘉说到。

  孙伟嘉回忆说,早在2007年,他就以190元/克的价格买过一根100克的投资金条。“现在回头看看,那时黄金正处于一波大行情的中期,但买的时候也没想太多,只是觉得通胀那么厉害,存点黄金总是没错的,现在这根金条可赚了快一万元了!”

  如今孙伟嘉考虑再买一些纪念银币和银条。我觉得黄金的金融和货币属性极强,所以买金条就买纯的,不要搞乱七八糟的艺术题材,但白银作为工艺品和收藏品的属性比较强,可以进行一些题材炒作,所以买实物黄金是越简单越好,实物白银则是越复杂好。买点纪念银币,放在箱底,忘记它,等到十年后,说不定会让你喜出望外的!”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