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周期金价将如何演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4日 10:02  新浪财经

  金耘投资   南飞燕

  上周现货在10周均线1214之上延续上攻,最高至1237.37美元/盎司,之后小幅回落,报收于1227.85美元/盎司。上涨13.18美元或1.09%。

  截至7月底1157以来,金价几乎连续上攻,亦达80美元,涨幅超过7%.1265-1157的回撤幅度被吃掉了2/3以上,大有直线冲击,再创新高之欲望。

  不过,纵观2010年之走势,很显然,金价摆脱了占实物金主要部分的珠宝需求淡旺季节,依然在2009年12月历史珠宝需求走强的季节回落,而在2季度珠宝需求的淡季却连续3个月走强并创出新高,之后,3季度,一反常态,来一个180度的大逆转,飞流直下,正当人们在讨论是反转还是反弹的犹豫不决的当口,金价突破1200之后小幅回测,然后继续扬尘而去,收盘又一次站稳09年12月的高点1226.5之上。造成一种直奔1300之上去的架势来。

  既然摆脱了珠宝需求对金价影响的因素,那一定有一条影响金价价格变化的主导因素在起着作用,至于主力只是个托辞罢了,资金流向也绝对是主力机构通过对影响价格变化的整体因素的把握而得出结论所采取的行动而已。

  回顾2008年以来,一场二战以来的最大危机,导致了全球央行肆无忌惮的印钞,单单从这个方面来讲,钞票的泛滥不足为奇,因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纸币就失去了任何监督,只印不回收已成为常态。几轮下来,官方统计的GDP不断上升,而通胀却一直在控制的范围之内(超出范围的比如美国的房地产自然会自行破灭,而发动泡沫的银行们的债务被纳税人偿还了,原油大跌70%,而主力更是吃了涨势回头吃跌势,损失的是谁?)

  但其实,原油价格从不足8美元一桶到现在的80美元一桶,实质性上涨达到了10倍之多。而美国的GDP自1971年的1万亿左右,上升到现在的14.5万亿左右,增长15倍,美国的债务却从9万亿攀升至接近60万亿了. 增长接近7倍了。整个这期间,金价自35美元攀升到1200上方,增长达到了30多倍。表面上看, 金价涨幅巨大,但是,如果扣除美元肆意印刷造成的真实贬值空间计算,恐怕金价还低于当时的实质价值!很多经济学家经过测算,很清楚的宣布:黄金不能保值,而且是投资中效率最低的品种。以这个逻辑来看,金价涨幅显然不够,假如黄金是最后的泡沫的话,其投资的价值必然达到超越任何品种之后才能破裂,可见当前的金价距离这个目标还非常的遥远!因此,可以确切的说,长期来看,未来金价攀越1300、1500是非常轻松的,而3000、5000也算合理的价格区域!

  中期来看,金价上攻的步履艰难。我们通过对08年3月以来,欧元、美元(汇市),和黄金的走势对比发现,失去欧元上涨的支撑,或者说,失去美元持续贬值的支撑,金价难以单边走高。如下图:

图1
图1

  如图所示,2008年3月14-7月22日,美元在70附近筑底,而欧元在1.6上方筑顶。轰轰烈烈的金融危机开始。流动性的短缺造就了美元的回流,美元指数开始疯狂的上升。此期间,金价自08年3月17日的1032到7月份的988,亦同样完成了一个顶部形态。此后,随着美元的上涨、欧元的下跌,尽管中途反复几度强势拉升,但始终跌势无改。

  2008年10月24日至2008年12月5日,美元第一次筑顶,欧元筑底,金价止跌于681.6,开始上攻。至12月底达到850-900美元区间。而这个期间,美元再度新高后2次见顶,欧元亦2次探底,金价亦在1032的前高下方止步回撤,可见失去了欧元上涨或者说美元下跌的支撑,金价难以腾飞。直至2009年4月20日,美元形成了一个头肩顶形态,顶部构筑完成,欧元震荡回测确认支撑,至此,一轮美元下跌,欧元反弹开始。直至2009年的11月26日,迪拜的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终结了美元的下跌欧元的反弹。现货黄金在随后美元筑底欧元筑底的过程中,顺势拉高至1226,追随欧元一同回落。

  不过,2010 年2月份开始,美元上攻中途形成一个中继,欧元亦在下跌过程中,欧猪五国的借债谈判也是欧元形成一个下跌中继,纸币的无赖招数使人们对纸币的信任产生怀疑,将目光再次投向了黄金。这个过程直至6月7日美元欧元的大逆转。

  2月5日,金价触底1044(1032上方,印度买金的价格),开始了新一轮上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金价这一阶段的上涨,虽然没有欧元上涨的支撑,却得益于美股以及原油的双双上攻!2月初-5月初美股原油的一波强势拉升,无形中代替了欧元对金价的支撑,避险的作用加上美股原油上涨带来的通胀预期,使金价得以突破09年的高点达到了1250的新高。

  随着希腊债务到期日,希腊的神话故事演绎的结果是,希腊顺利的借到钱,希腊没有倒闭。美元的多头欧元的空头开始做最后的逃跑打算。震荡之后,美元假惺惺的出个新高,多头顺利出逃,欧元气势汹汹的在机构们喊着要1:1的疯狂看跌下筑底,扭头上攻。

  最有先见之明的市场当属股市及大宗商品市场。道指、原油 5月初筑顶,5月中旬引导市场下跌。既然通胀预期被压下来了,那么美元就无须升息,且因为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救助美国经济仍属美联储的重点任务。美国的国债顺利发行了,钱既然很好借到,美元就没有必要继续走高,可以继续印钱继续举债了。随着美联储再度购买国债的决议,美元开始回落。

  就在金价借助欧元、美股、原油等的上攻走势开始一轮拉升的时候,美股、原油的率先回落,以及2月份以来由于美元和黄金的正相关关系导致美元率先回落之后,黄金亦开始见顶回落。因此,5月14日之后,尽管金价回测后强于其他市场,但其实质仅仅稍微跨越了1250的高点15美元,此后就软绵绵的回落到1200下方了。

  6月7日开始,美元回落,欧元上攻。但美元的顶部和欧元的底部是一个没有得到验证的形态,欧元能否持续上攻,美元能否持续走低,需要一个验证过程。经过统计,在整体2月份以来,美元和黄金的正相关关系的阶段中,其中,3月8日-4月9日,6月10 日–6月29 日,都曾经发生了相关关系的逆转,而 7月28日—现在,美元和黄金再度恢复为负相关关系。因此7月底之后金价1157以来的上攻能否得到延续,同样需要一个回测验证的过程!金价是否能够再现和美元的正相关关系,取决于未来风险事件的程度。尽管全球几乎统一的财政赤字高企,但是距离主权危机大爆发还应该有段距离。似乎还有继续印钞继续举债的空间。何况,这其中包括美国本身。而综观金价上扬的另一支柱,美股、原油、却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头肩顶(如下图)。加上欧元也需要底部验证,因此,1157以来金价能否单边上攻,有着很大的疑惑。鉴于此,笔者判断,对于中期来说的金价走势,维持大区间震荡的格局,属于蓄势整理的过程。一旦平台夯实,则是金价继续腾飞之日!

图2
图2

  技术上,按照南氏波动交替的三大原则,既大波动与小波动交替、复杂波动与简单波动交替、向上波动与向下波动交替。1032之后(542-1032上涨490,大波动),出现一个300以上的中级波动。接下来是681-1227的大级别波动。依据交替原则,1226-1044的回测是一个简单的三波回测,和1032-681对应,是一个小级别的波动。此后当出现一个中级级别以上的上升行情。而1044-1265仅仅221美元,显然不符合中级级别300左右的幅度。因此,1350一线当属于未来一段时间上攻的目标。但是,短期来讲,金价上扬221之后至1265,回撤了108美元至1157止跌,原则上讲,回测了1/2之后开始上攻可谓正常,但同样缺乏回测验证!因此,当金价反弹超越了1265-1157的2/3之后,不得不注意回撤检验支撑有效性的过程。

  以波浪来看,如果主管的认为1044的一波主升5浪没有结束,那么1265之后当是4浪回测的过程,4浪多三角。因此后市短线仍然有震荡回测的空间。

  依据南氏均线法则看,1085之后,10日均线与30日均线完成盘两盘过程后,开始单边上扬的湾两弯,7月1日的下跌使金价有效下破30日均线,此后10日下穿30日,开始又一轮的盘两盘。所谓的盘两盘,是指10日均线两次死叉30日均线,完成整体均线收敛的一个过程。目前来讲,10日均线上穿30日均线后,并未及时下叉,因此,意味着金价后市的走势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最保守的预计,如果金价提前进入单边上扬,则回测不当下破30日均线,但回测30日均线是一个必须的过程。目前30日均线位于1200附近。如果有效下破了30日均线,那么10日均线死叉30日均线的时刻,才是多头入场的最后时机!

  综上所述 ,长期来讲,笔者坚信黄金牛市远未结束,未来数月金价将冲击1350的目标。依据波浪理论推算,其自252以来的3浪的目标是1569。至于更远期的目标3500-5000,时间较长,暂不考虑。  

  中期来讲,金价将陷入前期头肩底径线(1150)的上方及1265区间内,形成大区间盘整的过程中。如图所示:

黄金日线图
黄金日线图

  短期来讲,金价经过80美元的涨幅,有所超买,有内在的回调整理需求。

  无论从美元、欧元以及美股、原油大宗商品等的相关走势上看,还是金价自身的走势上看,目前,支撑金价单边上扬的条件不够充分。长期看多是必须的,但是,追多似乎没有必要,仍然不排除近期出现更为理想的入场价格!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责任自负)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