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心理财产品推销潜规则 高收益成大忽悠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0日 22:42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王雪涛 北京报道

  看着宣传单上高达10%的预期收益率,白领杨静不禁心动在年初买了某银行的理财产品。然而,前两天那期理财产品到期时,杨静却发现它的收益水平远低于银行的宣传。

  近来,这样的投诉热线屡见不鲜。许多投资者反映,他们前往银行存款时,却稀里糊涂地被银行销售人员误导买了所谓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可是,到期后才发现收益根本达不到销售人员介绍的水平。

  “认清并根除金融消费‘潜规则’,已成公众的一项权利。”工行理财师陈艳认为,投资者在投资时,千万不能轻信销售人员天花乱坠的推广,而一定要认真理解产品的特性及产品说明中的条款,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财富和权益。

  高收益成“大忽悠”

  家住宣武区的张阿姨最近遇到了烦心事,去年她到一家银行存钱,银行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说是利息高、能分红,还能随时支取。前些日子家里急需用钱,取钱时她才发现,手里的存单竟是一份保险单。

  记者走访了多家商业银行,发现几乎各家银行都开设了理财专柜。在两家银行,记者都被热情的保险推销人员推销了一把。

  某银行一位理财师陈先生告诉记者,目前银行已成为保险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银行开展保险代理业务,业内称为银保业务。

  记者了解到,银保业务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不规范经营、销售误导行为的存在,对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有业内人士说,个别银行甚至给工作人员定下保险销售任务,致使一部分银行业务人员向客户介绍产品时,故意夸大收益、隐瞒风险,误导消费者。

  “一些代理保险产品的银行工作人员往往利用消费者信赖银行的心理,谎称某种保险是该银行的理财产品,误导消费者购买。对银行来说,如果没有如实告知,就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涉嫌欺诈。而作为消费者,在办理银行柜台业务时则一定要认真阅读有关条款,学会自我辨别,不可轻易签字。”

  一位保险业内人士透露,此类夸大收益、带有“骗保”性质的事件,近来并不鲜见,在老年人身上下套尤其多。

  风险提示不够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在一些银行网点摆放的彩色精美宣传资料,风险提示并不醒目,且不明确。尤其是一些银保产品,风险提示的字号远远小于宣传收益的字号,有的说法含糊,并未明确预期收益不能作为承诺。

  比如一位未购买过理财产品的客户,打开宣传页看到的都是可以放大字号的预期收益率有多高,一时糊涂就忽略了其存在的风险。只有当投资者要求看更详尽的资料时,客户经理才会另打一份内部共享的某款理财产品资料。华夏银行“增盈型”理财产品详细资料中,风险提示就有11条之多,宣传页上却仅仅有一句“理财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同时,客户是否有提前终止合同的权利在宣传页上只字未提。记者还注意到,在某一产品宣传页上明确表示,不收取认购费用、申购费用、赎回费用或手续费。某银行客服经理透露,“银行不是不收取手续费,只是给客户看的资料里,预期收益率是已经刨除手续费的收益,所以当客户提及时,自然会说不收取。”

  “不要轻易迷信银行高收益保本的理财产品,很多都不保本,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银率网理财产品分析师李斌认为,将预期收益率标得如此之高有明显误导投资者的嫌疑,银行的广告宣传不应只讲可能的收益,却避而不谈潜在的风险,在美国、欧洲等国家,银行推出的此类理财产品更注重向客户强调风险。

  “获得高额收益几乎不可能,零收益情况却很有可能发生,发行这样的理财产品颇有作秀的意味。”李斌表示,投资者如果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不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的收益计算细则,而仅仅为银行给出的高额收益所吸引,那么最终很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损失自己的时间和金钱。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