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实习记者蔡颖发自北京
去年年底,银监会两个规范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文件下发;今年年初,央行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进一步回收流动性,且央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也被证实。这一系列动作让市场普遍判断,信贷理财类产品已成为明日黄花。但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信贷类理财产品并未真正“退烧”,甚至在改头换面之后,还有“梅开二度”之势。
信贷理财产品改头换面?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产品中心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量持续走低。但与此同时,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正在逐渐走红。
记者了解到,自信贷资产转让的新规出台后,今年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却意外火了起来。南京一家商业银行1月至今已经连续卖出五六款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在福州一度销声匿迹的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也变身为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重现江湖。
上周,建设银行发行多款“利得盈”信托贷款型理财产品。购买这类产品的理财客户,需按其认购金额占该理财产品项下所有认购资金的比例,承担相应比例的收益和风险。此类产品的认购起点为5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在3%左右。同时,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也陆续发行了类似的产品。
根据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有分析认为,这表明这类存量贷款的理财产品被叫停了,但是新增贷款的理财产品没有叫停。“信托贷款,就是银行通过信托的方式给企业融资,这类贷款属于新增贷款。”建设银行某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这几年,银行通过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积累了很大的客户群,因此银行不愿意放弃这类客户。有专家认为,目前不能说银行不能再进行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开发,但由于关系到和其他银行的信贷资产转让问题,如果再发行此类产品,或许会让银行的操作成本增加,所以银行会换一种方式整合理财产品资源。
据了解,信托类理财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程度并不亚于以往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以浦发银行最近即将推出的一款信托产品为例,该产品投资起点为5万元,预期收益率为4.1%。不管是期限还是收益率,都跟2009年底发行的信贷类理财产品类似。
此外,去年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在风险度评级上均为中等风险,即不对客户提供本金保护,但本金亏损的概率较低,适合稳健型投资者。相比之下,信托贷款型产品不投资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而是将钱募集来交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自己运营项目,银行只是代为发售。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方式“说到底还是信贷理财,但相比而言,信托贷款风险较高,因此收益可能也相对更高。”
随“息”而动能否成真
近期,禁贷传言、加息传言愈演愈烈,为了规避加息所带来的理财风险,记者发现除中长期银行产品外,多家银行在销售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时,也在其中加入了新的概念,比如“预期收益率将随着央行利率调整而调整”的条款。这意味着,一旦央行加息,产品预期收益也会随之提高,这无疑增强了产品的吸引力。民生、中信、华夏等银行目前均有此类理财产品销售。
业内预计,随着1月中旬央行超出市场预期提前上调准备金率,进一步的加息措施或将很快来临,首次加息时点可能提至二季度。在较为明确的加息预期下,信贷类理财产品尽管收益率不是最高,但其风险较低,收益在所有理财产品中占据中上等,因此会受到不少投资者的欢迎。
目前随“息”而动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两类:一是存贷款利率上调后,理财产品收益跟着上调,产品最终收益以上调后的收益为准;二是产品设定多个观察日,产品最终收益为各个观察日收益的平均值。而这样的产品投资期多在一年以上,年收益率在4.5%至5%之间。
随“息”而动的概念使新型信贷类理财产品备受青睐,销售状况乐观,但一旦加息,银行是否真的能兑现收益随“息”上涨呢?
去年,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更多只是提示利率风险,即告知投资者“产品或因利率调整而无法达到预期收益”。民生银行市场营销财富管理部某分析员表示,就目前来看,央行短期内加息的概率较小,对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影响不大。因此,三个月以内产品一般不会承诺收益随“息”而动。此外,并非所有的信贷理财产品收益率都会承诺随“息”而动,这与产品所挂钩的信贷资产贷款利率是否浮动直接相关。
据记者了解,不同理财产品收益率调整会挂钩不同期限的贷款利率,有的挂钩6个月至1年(含1年)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有的则挂钩1~3年(含3年)贷款利率。这与理财产品所投向的信贷资产借款期限相关,挂钩对象的借款期限不同,收益率调整的幅度可能也会不同。因此,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需要了解这些规则。
有专家分析认为,在信贷全面收紧的背景下,信托类理财产品将逐渐取代单纯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如果国内正处于加息通道中,那么这种随“息”而动的操作模式将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