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收益银行理财产品频现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05:28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日,零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将理财市场闹得满城风雨。目前,已有深发展、民生、浦发等银行的理财产品因出现零收益而遭受投资者的质疑。部分银行还专门就此发布公告澄清。 目前看来,零收益产品集中在结构性产品方面,其中尤以挂钩股票价格表现的产品为重灾区。专家指出,投资理财从来就不是稳赚不赔,结构性理财产品在设计上就注定了存在零收益的可能。 零收益多挂钩金融股 近日多位投资者向本报反映,其在深发展银行、浦发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为零。“存银行活期还有利息,没想到购买理财产品反倒一点收益没有。”这些投资者表示难以理解。 记者调查发现,从已到期确认零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来看,其收益多与在香港上市金融股的股价表现挂钩。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成了这些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的导火索。 理财产品缘何出现零收益?深发展相关负责人就此问题告诉记者,1月底建行和中行的港股表现一好一坏,导致与此相挂钩的一款股票篮子挂钩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但这完全符合合约约定。”该人士强调。 该产品已于2月1日到期,其收益水平与三只香港上市的银行股股价表现挂钩。在产品到期前三个交易日,如果建行、工行和中行三只港股中,最好股票表现和最逊色股票表现之差小于15%,则投资者将获得的具体收益为:15%-(最好股票表现-最逊色股票表现),否则收益为零。 不幸的是,在该产品到期前三个交易日,表现最好的建行股价较期初价平均涨幅达到19.22%,表现最逊色的中行则仅为-17.09%,两者之差远高于15%。 同样于2008年2月1日到期的浦发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与8只在港上市的银行保险股股价表现挂钩,其也出现了零收益的情况。 该行人士表示,在该产品的观察日1月29日,其中表现最佳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报为71.48%,表现最差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报为2.30%,两者相差69.18%。而该产品合约约定的收益条件为两者之差低于18%。这样,该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为0,但由于利息税调整发生了有利于客户的变化,其最终收益率为税后0.0498%。 正收益产品是多数 事实上,也有部分结构性理财取得了正向收益,只是其挂钩的并非金融股股价表现。 如农业银行的境外宝I汇率挂钩型两款产品,就因为与之挂钩的汇率波动符合约定的条件,投资者实现了最高预期收益。这两款产品均与美元对日元即期汇率相挂钩,如果在观察期内,美元对日元即期汇率触及预先设置的“触发点”——117.51,即可为投资者锁定7%的最高预期美元年收益。据深圳农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产品运期间达到“触发点”,使得两款产品的原币年收益率分别达到了6.8047%和3.8946%。 民生银行的一款与黄金期货价格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则得益于黄金价格的上涨,获得了较高的预期收益。该产品挂钩标的为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价格。自该产品2007年11月13日成立以来,黄金价格一路上涨,从当日的799美元/盎司,至2008年1月28日,已经涨到927.1美元/盎司,比期初上涨了16.03%,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收益实现标准,投资者将获得5%的到期收益。 投资前看清挂钩对象 目前,市场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五花八门,挂钩标的越来越丰富。如招商银行的焦点联动系列理财产品,其结合基础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为投资者设计出了一系列以股票、基金、汇率、金属等为挂钩标的的理财产品。 理财专家提醒,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首要的是看清其挂钩对象,如果投资者对其挂钩对象的市场情况不甚了解,还是不碰为妙。虽然此类产品大多有保本条款,但在CPI持续高位的情况下,零收益就意味着亏损。 结构性理财的操作模式一般为,银行将投资者的资金集合起来,购买一些固定收益产品,例如债券等。就可以获得固定的收益,例如3%。然后,银行方面将这3%的收益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用于不同的目的。其中1%返还给客户,这样就实现了投资者的保本收益和最低收益水平,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情况,到期投资者都可以在保本的基础上,至少获得1%的回报;另外1%则作为银行的手续费用,进入银行的收益账户;剩下的1%,就是决定投资者的最终收益能否达到预期水平的部分,银行将这1%在国际市场上购买一份期权。 银行方面只是帮助投资者向国际投资机构购买了一个期权,至于该期权产品具体是如何操作的,投资者则根本无需了解,其只是一个国际投资机构一系列对冲操作中的一个产品,只要行权条件出现,投资者只管坐收其利即可。 但是,投资者必须要做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该产品所挂钩的对象符合约定条件的几率有多大。以上文提到的民生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如果投资者认为未来黄金价格会持续上涨,则可以购买该产品,但如果认为未来黄金价格不升反跌,就应该回避这个产品。如果投资者缺乏这方面的基本判断,而去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则无异于一场赌博。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条款大多颇为复杂,投资者未必可以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作为发行人,银行有义务尽职履行告知义务。但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不少银行为了多发行产品份额,可能会对某些条款进行刻意隐瞒。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则应该多留一个心眼,搞清楚了再出手。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