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理财产品设计存缺陷 渐成银行牟利新工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02:2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姜淑霞

  2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挂钩瑞银结构性票据、于2007年9月间在全国发售的东亚银行境外代客理财产品利财通1期,至2008年2月14日已浮亏63.18%。这只是冰山一角。其他众多QDII也在风高浪急的海外市场遭遇全军覆没式的重创。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2月14日,有4只基金QDII净值分别浮亏23.6%、21.9%、18.4%、16.8%。

  理财产品遭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我国理财产品在诞生时赶上了一个绝佳的时期。从2005年开始,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波大牛市,也成就了理财产品的辉煌。2007年各大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都剧增。工商银行2006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为1000多亿元,而2007年这个数字是2500亿元,增加约150%。招商银行在2006年发行理财产品规模只有300多亿元,2007年即将突破1000亿元,增长达230%。

  牛市为中国理财产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也掩盖了相关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财产品的设计缺陷,正是在这种设计缺陷下,银行成了包赚不赔的受益者。有业内人士揭秘,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银行一家来操作,它的背后是一些投资信托公司或者是基金公司等理财团队。通过银行这一平台,资本方获得了巨额资金进行资本运作。根据双方的约定,银行只要完成了理财产品销售就可得到不菲的管理费。而根据客户和银行的协议,如果最终收益在基准收益内,银行仅收取固定管理费;如果收益率超过基准,银行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浮动管理费。收益率越高,提成比例越高,有的银行提成比例高达40%。倘若理财亏损,根据理财产品中的“免责条款”,银行则平安无事,而由客户自认倒霉。

  另外,我国银行长期依赖存贷利息差生存和发展,理财产品相对是新生事物,有关部门对它的监管及制度本身等存在着一定漏洞,这为银行利用自己在产品设计方面的权力牟利,提供了方便。

  由此,许多理财产品的市场表现最终取决于这个产品的设计结构和风险收益的平衡取舍,并非完全取决于市场波动。比如,某挂钩港股的理财产品,在挂钩的4只股票中3只上涨幅度达到30%-100%的情况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为零。原因在于,该理财产品在设计时就已经严重向银行倾斜:只有这4只挂钩股票同时上涨,并且涨幅一样时,投资者才能获得最大收益!投资者如果事先知道真相,他们还会购买这些理财产品吗?并且,如果投资者提前退出,还将缴纳3%的手续费。这等于变相蚕食投资者的利益。在信息不透明的理财产品营销中,一些投资者在某种程度上被“忽悠”了。

  从去年10月份开始,股市进入了调整期,一些理财产品出现亏损,而正是亏损将过去被掩盖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此前,一些银行为了推销理财产品,刻意强调收益率而忽略风险提示,许多理财产品依托的是银行信用,在给投资者造成损失之后,银行的信用也难免会受到损害。随着维权意识的提高,相关投资者的积极维权为促进与理财产品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一个契机。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理财产品相关制度的完善,加强对相关理财产品的监督,防止银行及相关强势机构利用理财产品的设计玄机损害普通投资者利益,促进理财产品的健康发展。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