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价值凸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09:05 中国经济时报
2008展望·财经开局之关键词 张炜 许多机构预计,2008年股市震荡可能加剧,很难再创指数近似翻倍的财富效应。对投资者来说,指数涨幅萎缩后的投资将显著增加,相对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可多加关注。 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历史,短于国内股市投资,现有销售规模也不及股市投资,但近年逐渐成为热点。2007年前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增长较猛。9月末,上海31家中外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余额为507.44亿元,比年初增长88.01%,同比增长156.26%。银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中、外资商业银行共销售1643只、2836款个人理财产品,销售总量近6000亿元人民币,2007年全年销售总量有望达到1万亿元。 银行理财产品的5万元起售的门槛,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并不难以跨越。在股市大涨的时候,银行理财产品不具有收益优势。传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只是较储蓄定存收益高出1至2个百分点左右。虽然近年来浮动收益类产品渐成主角,但银行产品在设计上相对求稳。例如,同样是投资境外股市的QDII产品,银行系QDII的股票投资比例低,讲究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然而,正是银行理财产品求稳的产品特性,使其更加适合于稳健型投资者。在股指一年上涨近乎翻倍的时候,可以瞧不起银行理财产品;但面对股市震荡加剧,就不能低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价值。 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高信用等级人民币债券,包括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其他债券等,实际属于银行批发金融市场产品的零售化。但此类产品的所谓高收益,也难以跑赢高位CPI,在股市火爆时难免“失宠”。不保本的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由此“异军突起”,各银行频繁推出挂钩股票、股票指数、海外基金、债券和商品指数的理财产品,一些以投资艺术品、黄金、奥运题材为多元化挂钩标的的理财产品也开始出现。2007年上半年,沪上银行共发售非保本理财产品137.45亿元,已大大超过2006年全年67.17亿元的水平。 去年,最热门的银行理财产品就数“打新股”。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2007年1至10月,共有19家商业银行发行了72款新股申购类产品,全部为浮动收益产品。该研究报告称,“只要资金运用分配合理,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在管理期内参与一半以上的新股申购是可以做到的,而其累计收益率也可以达到25%的水平。”业内人士称,大部分“打新股”理财产品宣传的预期收益率为8%至15%,在新股发行热闹的市场中,这一收益率应该有望实现。而且,银行在产品设计上注重资金运作多元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例如,在新股申购的间隙投资一些债券、票据、货币市场基金等,或是将资金一部分用于新股申购,而另一部分则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投资。 除“打新股”外,银行理财产品中还有不少挂钩股市的产品。在设计上,银行理财产品可以采取结构化设计,即设定若干观察日及挂钩指标,实现则获取预先设定的收益;否则,也可以满足保本条件。此类结构化理财产品未必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但其风险性较小,又能分享一定的挂钩指标走牛的收益,比较符合稳健型投资者的需求。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又“有钱无闲”的投资者来说,可通过FOF、QDII等产品参与境内外股市。去年6月底提前终止的国内首只银行系FOF——中信银行理财之“基金计划”,运作仅五个月绝对收益就超过26%,年化收益高达57%。在目前基金品种越来越多的情况下,FOF产品的优势在于通过对各种基金进行筛选,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组合,更好地控制投资风险,有效提高产品收益。 不少投资者都知道,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对于理财资产的安排,不仅是个股的选择、仓位的安排,更要注意投资渠道和方式多元化。稳健型投资者可以考虑银行理财产品,以跑赢CPI为目标,注意控制投资风险,避免在股市震荡后资产严重“缩水” 当然,银行理财产品不是没有风险,客户同样要承担“买者自负”的风险。银监会最新发布的五点风险提示,就告诫投资者要克服“暴富”心理,不要盲从。购买理财产品还要避免被销售人员的口头宣传误导,并看清投资风险,尤其不能把预期收益理解为实际收益,要知道最高预期收益是理想状态下的结果。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