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7日11:33 中国金融杂志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MPA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访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

  本刊记者张晓哲

  在中央要求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的大背景下,面对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性”,并加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着力维护金融稳定。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对个别MPA考核不达标的中小银行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监管惩戒。本刊记者专访了华夏银行张健华行长,请其对MPA考核的作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银行的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记者:谢谢您接受《中国金融》专访。在当前环境下,MPA考核对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张健华: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已经从学习借鉴阶段进入到自主创新阶段,这是经济大国走向金融大国必经的起始时期,探索创新的动力和纠偏改错的机制缺一不可。近几年,我国金融业的利润率高于实体经济,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主体热衷于发展金融,风险意识淡薄,不规范经营和“羊群效应”导致金融风险积聚。如果不“踩踩点刹”,过度疯狂之后必然就是危机。我国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前夕,及时转向稳健中性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央行具有的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也要求强化宏观审慎评估(MPA),弥补金融分业监管的不足。货币政策、宏观审慎评估对金融市场主体的微观经营有着深刻影响,与微观审慎监管要联动、协调,又要把握好力度,防止监管叠加导致金融业震荡。

  MPA考核有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MPA考核统筹微观监管合成与市场调节失效。金融体系合成谬误是指从微观层面上看单个金融机构的行为是合理的,但假如所有金融机构都采取同样行动,则会带来宏观层面上的系统风险。微观审慎监管主要是合规监管,旨在限制单个机构的风险,但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齐步走”“一刀切”也有可能违背宏观稳定的目标,出现“共振”的系统性风险。在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分业监管的格局中,微观审慎监管既有出现空白点、盲点的情况,也有干预机构经营过多影响市场效率的情况,央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可以弥补分业监管的局限性,减少对金融市场主体具体经营行为的政策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是MPA考核与当前金融市场风险变化的逻辑一致。从发达国家金融业及其监管所走过的历程看,金融监管领域存在“放松监管—危机发生—加强监管”的螺旋式循环过程,单纯的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担当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大任。过去几年,我国金融业准入门槛放低,金融机构逐利和创新动力增强,有些金融创新偏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有些金融业务野蛮生长,金融乱象横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在这种环境下,针对系统性风险评估的MPA考核需要得到加强,这是我国金融体系制度安排下必须完善的监管机制。

  三是MPA考核调节金融市场联动导致的风险溢出。微观审慎监管对于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是可行的,但不能防范和阻止其他金融机构破产的溢出效应,更无法有效预防宏观经济恶化对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而MPA考核着眼的是宏观方面的风险,对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区域性系统重要机构和普通机构分类设定评估标准和激励约束机制,按季考核,按月监测和引导,通过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来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避免市场的经济损失。

  我国央行从2016年起实施宏观审慎评估,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信贷政策执行七个方面指标的MPA考核,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有效弥补了微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监管的不足。

  一是MPA考核注重评估商业银行常规经营风险。MPA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评估是多维度的,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评估限制了商业银行过快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强化了资本刚性约束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基本要求;流动性评估着力防控期限错配和流动性等风险;资产质量和跨境融资评估着力防控信用、汇率等风险;定价行为和信贷政策执行评估督促商业银行遵守市场纪律和政策规则,有利于疏通政策传导机制,防止恶性价格竞争。整体来看,如果商业银行MPA达标,那么基本上是一家审慎经营、稳健发展的健康的银行,不会对宏观金融风险带来冲击。

  二是MPA考核补充调节商业银行顺周期宏观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自然倾向于顺周期,微观审慎监管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盯市原则、贷款损失拨备等均具有顺周期性,在使用过程之中加剧了经济波动性。MPA考核对此起到了对冲作用,对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定价行为以及流动性等评估可防止在经济繁荣阶段商业银行过度扩张,在经济萧条时期商业银行过度紧缩,避免对宏观经济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MPA考核防控金融创新带来负面的系统性风险。随着金融市场间关联度的上升,金融创新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必须纳入宏观管控范围。在金融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创新有着不竭的动力,但过度创新或者某一类创新产品被滥用,也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近几年,金融机构间交易规模快速膨胀,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中理财和同业存款等资管类产品占比越来越高。例如,2016年底,银行理财规模达到30万亿元,并且理财产品大量嵌套,在金融系统内部运转,大量表外理财底层资产投向了类信贷类资产,社会资金快速扩张,这一块风险不容忽视。将银行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口径之内,反映了央行防范金融系统风险、避免社会融资增速过快带来潜在危机的意图,旨在引导商业银行控制理财等业务规模,与其资本能力相匹配,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针对金融市场的创新状况,MPA考核可以相应调整口径和标准等,及时将重要的金融创新业务风险纳入考核范围,有利于控制系统性风险积累。

  记者:MPA考核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有哪些影响?

  张健华:宏观审慎评估在国际上尚处于理念和理论探讨的阶段,而我国央行在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种创新的执行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制度设计的逻辑、方法等还需要根据经济周期变化不断完善。总体上看,商业银行对MPA考核的适应机制尚在形成过程之中,宏观审慎评估在目前阶段还需要具有调整的灵活性。

  MPA考核是要引导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在指标评估上应给予商业银行较大的自由空间。从MPA考核体系的设计看,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引导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配置模式需要调整。在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的资本是相对稳定的,由于资本充足率是MPA考核的最重要指标,该指标中的分子为短期难以调整的“机构持有资本”,分母为短期可以调整的风险加权资产,所以商业银行会通过对其自身资产的重新分配,达到MPA考核达标水平的风险加权资产总额。从满足指标要求来看,低风险资产将更加受到银行的关注,比如评级较高的债券与银行承兑汇票等低风险资产,但商业银行也要追求盈利性,要根据风险和收益的平衡进行风险资产的配置。

  二是高息揽储与信贷腾挪等经营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到今天,贷款以及一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已经可以由银行自主定价。MPA考核为了防止恶性竞争,对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行为给予了十分重要的评价指标分量,商业银行高息揽储的行为被视为不合格的重要依据,不计成本和收益的激进经营是不可取的。同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腾挪,即将表内资产转换为表外资产的模式也受到限制,特别是MPA考核中将合意信贷管理升级为广义信贷管理,其考核口径扩大之后,过去大行其道的规模腾挪失去价值,银行会更注重资产本身的风险和收益,而不是用通道进行监管套利。

  三是银行同业业务扩张的难度增加。MPA考核对于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依靠同业业务高速扩张的机会越来越小。中小银行由于网点少,该模式在过去几年被竞相使用,但在MPA考核指标将广义信贷规模增长率及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进行严格限制后,将较难出现依靠同业业务带动资产高速扩张的模式。广义信贷规模的同比增速以及同业负债比例的评估标准对于中小银行的发展来说偏紧,但对大中型商业银行来说属于宽松,并且其基数较大,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四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经受考验。受到流动性指标等的限制,银行靠短期负债和长期资产进行错配的业务受到制约。过去几年,由于资产收益率快速下降,而银行的负债成本下降较慢,用短期负债和长期资产进行错配的期限套利在银行业盛行,金融市场多次流动性紧张均是由此造成的。在资产负债情况和流动性评估的指引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将更加注重流动性风险的防控,根据利率变动趋势,调整期限错配规模比例,建立更安全的资产结构和盈利模式。

  五是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结构和速度受到制约。这几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比较快,收入占比和利润贡献逐步提高,是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重要方向之一。并且,理财等新兴业务在中间业务中的分量越来越大。由于中间业务大部分还是与资金来源和运用有关,所以实质承担信用风险的类信贷等项目纳入了MPA广义信贷范围,有利于避免新兴融资方式过度膨胀,防止实质杠杆率过高。今年金融业的一个主题是去杠杆,新型中间业务中的高杠杆将受到控制,防止资金在金融系统之内“空转”,引导金融资金“脱虚向实”。目前,靠创新业务带动中间业务发展的环境正在改变,商业银行要在传统中间业务上深入挖潜,下更多的功夫,同时,新型中间业务的发展要更加规范,注重风险管控,注重业务规模与风险能力的匹配。

  记者:在MPA考核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应采取哪些经营策略?

  张健华:MPA考核是商业银行应遵循的经营大框架,商业银行应以MPA考核的精髓为指针,坚持规范经营、稳健发展,行稳而致远。

  一要提高流动性管理能力。商业银行要优化客户结构、业务结构、资产负债结构,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流程效率、创新金融产品、完善结算网络、变革经营模式,通过打造差异化经营特色来提升核心负债占比,避免过于依赖不稳定、高成本的资金来源。要前瞻、精准地做好宏观层面、行业层面和本行层面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预判并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各项流动性指标合规。要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关系,处理好表外资产与表内资产的关系,不能为了追逐利润而不断增加杠杆,不能使期限错配、风险错配等问题酿成流动性风险问题。

  二要推动理财业务降杠杆。商业银行委外业务高速增长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短期内理财规模的萎缩;在利率方面,商业银行要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和风控水平,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避免恶性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是中小银行需要对现有理财业务策略作出相应调整,降低规模增速,通过提高自身投资管理水平提升理财业务收益,以及减少负债端的利差让渡水平。

  三要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只是管控理财业务的一个举措,银监会等部门也在加大对理财产品的监管。从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监管部门通过限制增速、约束投向、计提风险准备金等措施,有意引导理财业务回归资产管理本质。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要加强表内外统筹,根据市场状况和自身情况调整表内资产和表外资产的结构,对资产业务实行穿透式风险管理。应探索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实现代客理财资产和银行自营资产隔离,助力银行自营业务与理财业务的彻底分离,真正做到风险隔离,助推银行理财业务回归资产管理本质。■

责任编辑:蔡越坤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