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9日07:15 综合

  新浪财经讯 7月29日消息,据彭博新闻社报道,有知情人士称,中国银监会正在考虑对高达近24万亿元人民币 (3.5万亿美元)的银行理财市场加强监管。最近几年,对于中国居民大量购买收益率远超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银行业分析师、评级机构与前证监会主席都提示过风险。这种被广泛视为拥有银行隐性担保的产品出现爆炸式增长,正是一些人将中国称作债务炸弹的原因之一。

  1. 最新情况怎样?

  关于银监会起草征求意见稿拟加强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的报道,使中国股市周三闻风大跌,部分原因正是一些理财产品投资了股市。因事涉未公开信息而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称,新规旨在保护广大散户投资者,限制小银行涉足股市的程度,并确保银行拨备了充足的准备金来应对损失风险。

  2. 理财产品为何如此火爆?

  发行理财产品成为银行吸引资金的关键手段。与1.5%的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相比,3%-5%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显然更吸引投资者。从债券到房地产, 这些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涉及方方面面,并可能涉足矿业之类处境艰难的行业。如果是非保本型的理财产品,银行可将其列为表外业务,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都不保本。

  3. 涉及多少资金?

  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数据,2015年末,理财产品余额从三年前的7.1万亿元人民币激增至23.5万亿元,相当于中国GDP的35%。美国银行称,增长主要来自开放型产品,因为此类产品可以随时赎回,对投资者别具吸引力。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中型银行的资金来源尤其依赖理财产品。

  4. 令人担心的地方在哪里?

  就如美国的房贷支持证券,理财产品搭建起了影子银行体系框架,这个体系大部分游离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之外。澳大利亚央行在报告中称,就中国案例而言,“救助的历史”让许多投资者坚信理财产品获得了发行银行或政府的隐性担保。金融体系存在多重风险。倘若投资者对这类产品(多数期限为六个月或六个月以下)的喜好降温,银行或面临严重的流动性紧缺。 银行利用理财产品进行一些变通性操作,以绕开监管部门对贷款的限制和资本金要求。理财产品互持的现象日益增多,一旦某一个产品变成坏账,可能波及其他产品。

  5. 中国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除了肖钢等人公开提醒投资者要小心理财产品风险外,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规范该产品的措施。肖钢发出警告的时候正担任中国银行董事长,之后出任了证监会主席。2013年,中国银监会限制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这种方式被银行用来规避贷款方面的限制规定。之后,官员们表示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理财产品不得投资股票或不良贷款。中国央行还要求银行业加强控制委托券商和其他金融机构管理的理财产品资金的规模。

  6. 专家与市场怎么说?

  美国银行的策略师2月份警告称,“未来一到两年,中国影子银行业的流动 性紧缺会成为一个真实存在的风险”。银行业分析师朱夏莲表示,理财产品正在逆势而行:“中资银行表外理财产品存量去年增长了73%。目前,中国经济没有哪个领域能支撑得起任何事物以73%的速度增长。” 不过,面对所有风险,至少目前投资者和管理理财产品的机构仍在赚钱。

责任编辑:邹枫 SF168

相关阅读

政治局会议如何抑制资产泡沫?

我们认为抑制资产泡沫可能重点指的是局部楼市价格的明显上涨,预计下半年不排除出台地方针对性的抑制局部泡沫的措施。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可能是针对劳动力成本上涨过快的现状,而降低宏观税负可能是要降低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重点可能是进一步降低社保等方面的负担...

下半年楼市调控政策会分化

预计下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会分化,对三四线继续去库存,对一二线房价大涨城市收紧房贷政策,比如深圳、上海、北京、合肥、厦门等,同时加强对国企拼地王现象的监管,土地市场有望降温。

A股玩儿啥都要有游戏规则

现在很多人想上市又不想排队,那就玩儿借壳游戏,想借壳又不想严审,投行诸葛亮们就想出各种花招搞重组,跟监管玩儿捉迷藏背后,都有一颗圈钱的野心。

换一个视角看民间投资下滑

原本高速增长的民间投资存在太多的泡沫。其泡沫的存在,不仅不限于以往对煤炭、钢铁及其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的追捧,也不限于对房地产的拥趸,还包括借实体平台投向股市、楼市及资本市场的“脱实向虚”行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