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 15:23 《金融博览财富》 

  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增长明显。经济强刺激计划加速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高歌猛进,并涌现出大量艺术品金融品。

  在艺术品金融化井喷的背景下,艺术品正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被转化成利益,艺术品原有的欣赏价值也逐渐被利益价值所取代,暴露出诸多问题。确实,国内艺术品金融一直在探索,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只有正视并解决,才能避免昙花一现的繁荣伤害到整个艺术品市场。

  “野蛮”生长的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是艺术品与金融对接的基础。但一直以来,中国艺术品金融产品基础不牢,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导致中国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在混乱中野蛮生长。

  ● 缺乏具有公信力的艺术品鉴定和估值机构

  艺术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个性差异很大,其鉴定和估值很难标准化。目前的书画鉴定主要依靠眼力和经验进行比较而得出结论,鉴定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性,而难以保证有客观、量化的标准。判定艺术品的真伪,很难保证100% 的准确,尤其是年份久远、已经去世的古代或近现代创作家的作品。艺术品鉴定的特殊性给了一些艺术品不良的鉴定者以可乘之机。

  艺术品市场诚信严重缺失,有些鉴定机构或艺术家的鉴定均缺乏足够的公信力。给钱就给证书的专家生意兴隆。有些人通过支付高额的鉴定费将赝品鉴定为真货,目的是借鉴定专家的名头把赝品传递到下一棒。有些艺术家出于个人情面或者利益,将仿冒自己的作品鉴定为真迹。有些企业拿着艺术品估值鉴定到银行抵押,骗取高额的贷款。

  ● 艺术品行业从生产到流通造假普遍

  由于高端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价格较高,再加上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力,在巨大利润的驱使下,造假和仿冒(尤其是名家和高端文物艺术品的造假)早已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艺术品造假的成本很低而收益丰厚,导致赝品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大行其道。中国拍卖市场的“假拍”并不少见。一些很不知名的艺术家作品能蹊跷地拍出高价。画家、交易商和拍卖行三方事先约定成交价和佣金,在拍卖市场上,拍卖师让“托儿”轮番举牌,最终让标的以创纪录的价格“成交”,以形成画家的市场价格纪录。这个价格只是给外界看的,买卖双方并不会按这个价位结算。画廊坐庄、自买自卖,哄抬价格,演戏骗人。在浮躁的市场环境和高额的收益诱惑下,相当数量的画家不在艺术本身价值和自身水平提高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通过商业包装和事件炒作来推广自己。

  国内外拍卖行大都奉行一条惯例,即拍卖行对艺术品、古董不保证其品质,即不担保瑕疵,而以买家的眼光为准,即买家自负,也被俗称为“艺术品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售后的商品”。一般而言,拍卖行不是拍卖品的所有者,只是一个销售平台,而艺术品的品质千差万别,拍卖行无法完全和真正了解它们的内在质量和传承流传状况。艺术品的特性使拍卖行对艺术品真伪鉴定存在很大难度。

  ● 拍卖付款率偏低

  在艺术品拍卖行业,拍卖付款率偏低的情况已经见多不怪,持续多年:名义指标、拍卖成交额和实际指标、结算率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中低端拍品付款情况尚可,高价拍品拖延付款或者不付款的情况较为严重。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披露的文物艺术品拍卖结算率显示,2011-2014 年连续四年结算付款率均在50% -60% 之间。如此低的结算率,不仅让不少对艺术品感兴趣、正准备入场的人士唏嘘不已,也让国外同行大跌眼镜。

  艺术品拍卖成交但不付款的原因很多。比如,在拍卖中,有些买家为了面子,在竞价的气氛和志在必得的情绪下,频频举牌,价格远远超出原来的预算,买家回去后感到后悔而决定不付款。再如,有的买家在拍下一件艺术品后,突然听说作品有真伪之争,便选择不付款。还有,为了宣传和炒作艺术家,艺术家、艺术机构与拍卖公司串通假拍,为了吸引媒体和藏家的眼球,在拍卖时请一些“托儿”竞相举牌,借此抬高并形成艺术家的市场成交价,最后根本就不可能按照落槌价付款。

  概括来说,缺乏有公信力的艺术品鉴定与估值机构、赝品横行、拍假与假拍、不讲信用、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是导致艺术品拍卖成交但不付款的主要原因,几乎涵盖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要问题。

  艺术品金融产品:爱你并不容易

  艺术品非标准化、鉴定、流动性问题,是艺术品与金融结合的关键要害。艺术品市场的旺盛与金融监管的全面放松管制相遇,出现艺术品质押贷款、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资产组合、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艺术品指数和艺术品回购等艺术金融衍生品。

  虽然中国的艺术品金融市场活跃,但是能够持续跑赢和战胜艺术品市场平均收益的艺术品金融产品并不多见,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没有被大家公认、成熟的艺术品金融产品的成功商业模式。

  前几年,许多地方的文交所推出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被政府叫停并进行清理。在艺术品质押或按揭贷款的银行类产品中,银行贷款额度不仅大幅低于艺术品的拍卖或评估价格,而且银行还要求拍卖公司或艺术品顾问类公司提供担保,这说明目前艺术品本身并不满足作为银行抵押品的要求。虽然有些银行根据所在地的特点尝试艺术品质押或按揭融资,但是目前还只是个案,不具备全国范围的推广价值。国内艺术品基金以信托和有限合伙的私募基金为主。艺术品基金虽然在设计上会加大“跟投”、“回购”、“优先”和“劣后”( 次级) 分层结构设计等条款来控制风险以增加投资人的信心,但是这类产品由于大多为2-3 年,时间较短,其收益大多靠天吃饭。也就是说在艺术品市场大势好的时候,可以坐顺风车得到超额收益,而在大势走下坡路时,艺术品基金或信托公司往往一片沉默,无声无息。不少基金采取延期、自咽苦果或以作品换本金等方式进行了结。

  艺术品金融产品的成功运作需要良好的艺术品专业水准、市场和商业眼光。在管理方的道德风险无法有效控制和防范的情况下,艺术品金融的收益很大程度上靠运气。

  艺术品是一种蕴含着艺术家智慧和思想,具有独特创造性的商品,艺术品的持有者或者消费者本身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品位以及对创造性的感受和领悟能力。

  中国艺术品金融的设计大多没有突出艺术品的文化精神特质,将艺术品视为和股票、债券一样的标的物和工具,较少考虑艺术品文化属性和精神回报。如果简单地将艺术品作为没有精神价值的投资工具,那么艺术品的专业门槛和流动性显然存在较大问题。艺术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精神消费和回报。而目前艺术品金融产品最大问题是主要以投资的财务回报为目标,投机性强,忽略了其文化精神特质。

  让艺术与金融有效“联姻”

  金融介入艺术品市场,可以带来现代的理念和运作方式,推动艺术品产业升级换代。举例来说,可以通过私募或者众筹等形式,将人们的闲置资金转化到艺术品的生产环节,推动艺术品产业的发展,通过金融工具化解和转移风险。

  金融服务文化艺术品产业,需要金融机构研究和了解这个行业的规律和特性,熟悉艺术品产业的变化。在金融进入艺术品市场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不能过度金融化。与产业契合的金融运作可以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但是过度的高杠杆做庄、炒作和包装的金融运作将会使艺术品市场大起大落,严重影响金融的声誉,也会伤害艺术品市场的未来。今天的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不缺金融创新和工具,缺乏的是长远的艺术视野和艺术情怀。

  相较而言,艺术品市场的热情远远高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对艺术品市场更多的是观望和谨慎。如果鉴定、估值和流动性等关键问题没有进展,艺术品与金融的结合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因此,必须夯实中国艺术品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建设。

  第一,把金融工具重点运用到培育艺术品产业链的形成上。

  金融服务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推动器和加速器。金融与艺术品市场结合应着眼于夯实基础,培育和支持机构的艺术品生产、评估、抵押、流通、保管、保险、物流、消费等方面规范的产业链形成,为链条上规范的机构提供上下游的金融服务,鼓励建立有公信力的评估机构,促进流程有序制度的建立。金融服务应该选择眼光长远、踏实理性的艺术机构。

  任何市场的良性循环一定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如果金融工具进入艺术品市场只将追求赚快钱的短线操作作为唯一目标,就会成为泡沫和过度投机的放大器,这不仅会对艺术品艺术价值造成直接的损害,还会对整个艺术市场的生态和长远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在目前艺术品市场很不成熟的阶段,不应鼓励创新投机性高杠杆的金融工具。

  第二,加强艺术品市场的法制建设和市场监管。

  不断净化和优化艺术品市场的环境,培养信誉和信用,形成规范和标准。培育科学与健康向上的收藏与投资文化,利用文化的传播与价值作用的力量,普及健康的收藏理念与理性的收藏投资行为,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科学、规范与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构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法制体系,加强对艺术品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现象。

  完善中国艺术品市场体系基础要素的建设,实现基本面支撑的艺术品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政府政策的导向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方面,加快推进艺术品市场法制建设,解决我国艺术品市场存在的市场乱象和监管缺失问题。促进第三方鉴定机构的发展,逐步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市场评估和鉴定机构,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另一方面,将富人资金的过剩流动性转化为艺术品的购买力,需要研究政策的促推机制。推动以收藏为目的的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循环。建立合理的艺术品交易、进出口和财富管理等各环节的税制。

  第三,金融机构需要关注财富管理,吸引更多的高净值人群。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收入增加,人们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与日俱增,财富管理将是未来中国的一片巨大的蓝海和必争之地,充满着巨大的商机。金融机构除了考虑一般资产增值需求,同时还会涵盖离岸资产、税务规划、子女交易规划、养老规划、遗产规划服务等,牵涉更广泛的资产管理课题。金融机构需要提前布局,设计满足市场需要的各种产品。艺术品资产与高净值人群门当户对。金融机构需要根据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点,提前布局,设计满足市场需要的与艺术品相关的专属化、定制化产品,吸引更多的高净值人群将财富交给专业的金融机构管理。作为高端客户最为信赖和离客户距离最近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艺术品资产的相关服务将成为未来必然涉足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