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 14:51 《金融博览财富》 

  2007年前后,艺术品金融就在中国打响了第一枪。

  首个尝试的案例是中国民生银行于2007 年6 月18 日推出的非凡理财系列,其中,被高调宣传的“艺术品投资计划”1 号可谓是最早的艺术品基金项目。这款打着“投资起点50 万元,投资期限2 年,预期年收益率最高达到18%”大旗的基金产品所引发的社会效应相当巨大。

  毕竟,作为国内第一只银行系艺术品基金,18%的收益率已经远超当时的投资热门项目——股票、房地产的市场收益。

  但是,好景不长,由金融机构发起和操盘的大量艺术品基金因未取得预期收益而草草收场。另一种艺术品金融形式的全新探索——文交所,也因为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控和管理机制而中途作废。艺术品金融遭遇“滑铁卢”。

  曾经的“新星”变“流星”

  在2009 年以前,艺术品金融以银行及私募基金为主,2011 年政府严控房地产贷款额度时,艺术品信托基金开始盛行。而这一年涌现的艺术品基金,大部分都是以信托方式进入市场的。从艺术品基金开始兴起的2007 年到2011 年的鼎盛期,全国发行了至少50 只艺术品基金,规模激增至约50 亿元。艺术品基金的部分产品曾允诺10% 至12% 的收益率,远高于当时行业平均水平,一度令投资者趋之若鹜。

  艺术品基金和信托正大行其道时,文交所也不甘落后。

  2011 年1 月26 日,天津文交所将天津山水画家白庚延的两幅作品《黄河咆哮》和《燕塞秋》分别拆分为600 万份和500 万份,以每份1 元的价格挂牌交易,由此拉开了艺术品份额交易的序幕。两幅作品1 月26日开盘当天便涨至2.16 元/ 份,截至2 月18 日《黄河咆啸》市值已达到3900 万元,《燕塞秋》市值也达到2990 万元,远远超出交易所专家委员会给出的市场估价。至3 月下旬,《黄河咆哮》最高被爆炒到18.70元/ 份,《燕塞秋》则被炒到17.07 元/ 份。据2011年全国文交所资讯网站提供的数据,当时国内共有60家文化艺术品类交易所,市场总计发行17.8145 亿元金额的产品。

  乱花渐欲迷人眼。艺术品市场成为比炒股更疯狂的资本游戏,规范势在必行。

  国务院11 月正式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38 号文) 明确,除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或国务院批准的从事金融产品交易的交易场所外,任何交易场所均不得将任何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不得采取集中竞价、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这一规定,甚至被业内认为,是专门针对文交所的“野蛮生长”提出的。市场迅速膨胀的后果,就是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特别是在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尚不规范的情况下,各类问题接踵而至,最终造成了曾经繁荣一时的艺术品金融在高调亮相之后,从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迅速滑落,成为一颗“流星”。

  再加上2012 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不乐观,艺术品市场开始全面回调。2013 年,作为市场风向标的拍卖市场下滑走势明显,整个市场非常低迷。

  猛烈爆发而后又急速收缩的艺术品金融之所以迅速从“新星”变成“流星”,主要归结为,重投资轻鉴赏的文化之殇,江湖之远的自律不足,庙堂之高的监管缺位,最终的苦果只能是艺术品整个行业自己吞下。

  缕缕春风渐吹来

  2014 年以来,艺术品金融,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变化,开始悄然出现了新的生机。

  文化产业新政密集出台,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支持文化产业与金融等领域全面融合发展。

  2014 年3 月,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微博]、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创新文化金融体制机制;二是创新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2014 年年底,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5 年度“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准备工作的通知》,期望撬动文化信贷融资,通过金融活水助推文化产业。

  2015 年,文化产业更是被国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刚刚过去的10 月,公开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随后,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为“文艺繁荣发展大计”垒基砌阶、立柱支梁。

  实际上,不仅是在国家战略上,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文化产业也确确实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际文化市场的经验,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时,居民消费主要以物质消费为主;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的时期,艺术品市场会进入快速发展期;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会转向文化消费为主。国家统计局2014 年公布的中国人均GDP为7485美元,早已超过5000美元的文化消费线。另据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刚刚发布的《中国文化金融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4)》,从中国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金融业态分析,我国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规模已经突破1万亿元,接近11000亿元的规模水平。2015年,文化金融产业发展更为迅猛,预计相应的发展规模会达到13000亿-14000亿元。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柳暗花明又一村

  尽管艺术品金融市场存在诸多亟待跨越的“坎”,但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监管制度的完善,艺术品市场的魅力等因素,艺术品金融终究将散发出其特有的魅力。

  毕竟,艺术品的专有属性让金融市场不但难以割舍,还将大有可为。专家预估,中国艺术品市场有效的潜在需求大约为2 万亿元,而目前仅释放出4000 多亿元。

  但艺术品市场的谜境,又让金融市场谨慎异常。经历了上一次艺术品金融发展的冲动和潮起潮落,过山车般的行情让市场参与者更加小心翼翼。

  面对风雨,市场没有停止脚步。抽象的艺术品与理性的金融一直在尝试、在博弈,这是两者天然属性的试探与相融。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艺术品与金融再次“联姻”,引发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收藏热潮。

  艺术需要沉淀,艺术品市场需要转型。这一转型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品质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和艺术品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型交易模式,一个促进艺术品流通的交易平台。

  金融对艺术品市场的支持最终需要回到市场的基本面,需要切合艺术品市场的一般市场特征及其特殊属性。

  期待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在经历风雨后,能够见到彩虹,呈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 ■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