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14:01 《财富管理》 

  文/陈芳

  在资产配置上,银行始终需要坚持平衡策略,攻防适宜,不断提升与经济周期相匹配的资产配置与风控能力,丰富资产类别和多元投资策略,为客户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有效平衡。

  对于银行资产管理来说,不论是融资类还是投资类资产,不论是固定收益类还是权益类资产,乃至于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下跌后,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对避险资产的配置需求增加, 这些资产类别,都要对应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平衡配置、动态调整,才能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实现资产管理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个平衡,包括以下几方面:

  与宏观政策相匹配的平衡

  回顾近年来银行资管的快速发展,资产配置与国家财政、货币政策息息相关。2012~2013年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基建、非标增速很快,银行资管以非标为主的融资类资产大幅提升;2014年,国家出台“43号文”,债务紧缩去产能供给端收缩,财政没钱了,货币政策开始发力,降准降息、不断推出各类定向宽松工具,股市债市迎来了双牛。因此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银行资管在债券及权益类等投资类资产配置方面,又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

  再看一下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基本面,下行压力依旧,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足、旧动力减弱,这种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L”型经济走势下,所有好的方面已体现在资本市场,信用利差已降到历史最低点。从2015年二季度开始,稳增长的提法明显上升,逾3万亿地方政府债置换,国开行、农发行专项建设金融债,传达的信息都是财政开始加码,经济推动从供给收缩转向需求扩张。

  而货币政策方面,面临美国加息预期、外汇占款下降、通胀反弹,降息的空间受到制约, 更多需要通过定向宽松工具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可以说,整体宏观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具备稳定收益、风险可控的优质资产越来越稀缺。因此,就国内资产配置而言,仍然要顺应经济走势和宏观政策,着眼于配置弱周期、政策支持的医疗、文化教育、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通、城市管廊等民生、基建项目,规避周期性产能过剩行业,这从已公布中报的上市公司盈利指标也能得到验证,盈利表现最差的仍集中在如钢铁、挖掘、建筑、机械等行业。

  因此要顺势而为,最近在微信里有一句话, 大体是这样讲:“当财政政策发力时,我们在资本市场就要休息,不要恋战;当货币政策发力时, 我们在资本市场就要开始耕耘。”说的很简单但很实用,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平衡,一种基于经济基本面的资产平衡配置。

  与行业、产业趋势相顺应的平衡

  财政部9月8日发布财政支持稳增长的五大举措,包括统筹资金推动重大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建立盘活存量资金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发挥好各类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实际是配套财政支持,鼓励社会及金融资本以产业基金方式形成产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

  对于银行资管来说,做产业基金的前提, 要对所进入的行业、产业有全方位的了解,既有历史和现在,更讲未来。要基于对行业、产业趋势的把握,以产品解决方案的形式实行多资产的配置管理。

  具体参与方式方面,通过对母基金实际运作主体的选择(包括以双GP模式),介入国家重点扶持、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产品形态方面,以结构化融资方式与对相关产业具有主导权的龙头企业合作,而不是与投机性资本合作,由该龙头企业市场化地运作细分市场子基金,确保基金运作符合产业发展战略。而银行资管的资产配置同样也是基于产业战略进行中长期布局,而非短期阶段性参与。

  产品设计方面,通过对产业生命周期和基础资产的把握,以多种金融业态运作多资产配置,比如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将资产配置在PE 股权、权益投资、项目债权融资、公司及高端个人专户财富管理等方面,并可通过关联产业的渗透,如文化产业与养老产业的对接,整合平台和资源,形成上述有关联性、延续性、再循环性资产的完整闭环及运作。

  管理机制方面,基于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要求,建立本金收益退出机制和增值资金股权退出机制,并通过项目的滚动投入、退出以及期限结构设计,提供整个生命周期的流动性及控制合理杠杆。因此,银行资管参与产业基金,关键在于基金模式的构架应以形成完整的投资生态圈作为核心,也是产品及资产配置的生态化。

  与实质风险管理相契合的平衡

  资产配置要顺应经济周期,要符合行业、产业发展趋势,而在风险管理上某种程度则要实行逆周期管理。以资本市场为例,市场点位逐渐升高的过程,就是资产管理应该逐步降杠杆的过程,待杠杆去完之后,相关的市场才会再次开始复苏。2013年下半年债市去杠杆, 2015年6月以来股市去杠杆,都是这种情况,趋势一旦形成,仓位要严格控制,并逐步加大具备量化对冲策略的投资以熨平波动,否则只会加大损失。

  经济下行时,大类资产配置要尽可能规避信用风险,对高息资产要谨慎,尽管银行理财负债端比较刚性,客户收益率下降慢,但资产配置仍应将风险管理作为核心,将过去配置未到期的高息资产与目前的低息资产做合理组合去覆盖高息负债,而不会一味寻找高息资产, 否则承担过高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溢价很可能覆盖不了损失。

  市场风险方面,无论是单边上涨、暴跌还是进入震荡期,首先需要控制权益类资产总体比重,其次要尽可能不赌方向,审慎加杠杆,舍弃流动性风险,着眼于中期配置,同时寻找不占用头寸、少占用头寸、阶段性占用头寸等套利机会,追求绝对收益,如一二级市场套利、跨品种套利、分级基金套利等。

  长期趋势下,人口红利时代已结束,中国实际已进入老龄化时代。工业化向服务化转型是不可逆的,未来货币宽松仍是主旋律,所以从大类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平衡来讲,股市在估值渐趋合理后仍存在结构性的配置机会,债市在震荡期也会提供合适的买点,但同时应密切关注国内资本市场与汇率潜在波动的关系; 从中期来看,市场趋势终将向经济基本面回归,这一点时间会证明。

  因此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要更重视资产的安全性,应以“现金+ 固收类理财产品+ 低仓位低估值股票”配置为主,在市场底逐步夯实后,再适度加大权益资产的配置。大家都知道, 投资在任何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确保本金的安全,作为专业管理人,要始终做好面对黑天鹅事件的准备,以及有效应对及对冲策略安排。

  平和境内外配置需求

  基于国内货币政策在未来仍将保持整体宽松状态,优质资产越来越难寻找,人民币贬值预期又进一步催化了海外资产的投资热潮,因此,境内外资产均衡配置时代已经开启。

  在全球资本市场方面,美国经济在坚决地去杠杆和调结构后经济效率提升、复苏超预期、强美元已经没有悬念,欧元区启动大规模QE,未来在艰难整合后欧元有望走出底部,日元在大幅贬值后制造成本降低、经济开始复苏。而在大宗商品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尚未有明显起色,整体表现低迷,反弹也多是昙花一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海外资产配置的总体思路如下:

  首先,研究上提前布局、积累数据,包括美股、港股、标普指数、恒生国企指数等,以美元债券等固定收益类投资为切入点加大外币资产配置,比如目前国内主体海外发行的美元计价类债券收益率已高于境内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收益率,3个月美元LIBOR价也仅在0.3%左右,加杠杆成本低廉,在配置境外货币类、固收类资产的基础上,也需逐步构建绝对收益类、权益类、另类等多资产类别。

  其次,在国内资本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持续增加的大背景下,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与自下而上选择优秀管理人,发挥专业管理人多策略(ALPHA策略、事件驱动策略、CTA策略)选择的优势,积极把握不同市场环境下不同投资策略的投资机会,并通过结构化设计、择时对冲等工具和机制,降低组合波动率,有效提高风险调整后的收益。

  最后,依托专业团队对境外市场的专业研究,加大挂钩境外标的的结构性产品发行力度, 如挂钩欧元对美元单向不触碰产品、恒生国企指数CALL SPREAD产品、双向鲨鱼鳍黄金产品等,灵活运用资本杠杆,将固定收益资产与金融衍生品组合在一起,通过挂钩标的、收益结构和进入时点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保障本金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杠杆参与境外资本市场。

  在资产配置上,银行需要始终坚持平衡策略,攻防适宜,通过对市场核心变量的前瞻、预判,不断提升与经济周期相匹配的资产配置与风控能力,并不断丰富资产类别和多元投资策略,为客户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有效平衡。

  作者系广发银行[微博]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本文发表在《财富管理》杂志2015年10月刊上,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