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14:00 《财富管理》 

  文/黄锦成 区玉辉

  企业传承想要有“优秀”的接班人,就要提供空间,使青年人愿意继承及创业,传承好家训。日本企业从小就严格培训接班人,华人后代也应好好运用财富,以个人创新及公司保存为荣。

  维护家业永存的信念,家族方能历百年而不衰。人才辈出才能富过三代。财富是由优秀能干的人才创造,也只有精干的后代才能更好地继承、保住和增值财富。

  而何谓“优秀”? 成长过程中有家庭严谨的裁培,家中有家教,以儒家为本。

  中国文化核心以儒家为主,因此,笔者认为所谓“中国文化”,即以儒家为主流从而决定的一个文化方向、文化形态。如今谈到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这里的“中国文化”并非指以往随各时代所表现出的文化现象。

  同样受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国和日本在继承制度上,为何会出现差异?这要追溯到两个社会对“家”的不同概念理解上。

  中日企业“家”看法不同

  中国社会,基本上属于“士农工商”并列的形态,“职业殊途,伦理本位”。“士农工商”本是职业的不同,并不可将其视为阶级。

  在中国,“家”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传宗接代”、“延续血缘”。因此中国人所谓的“家族”,是指一群具有父子“轴”血缘的亲属成员。

  而对日本来说,“家”是一个共同的经济体,不但有家产和家屋,而且有家名和固定的家业(职业)。日本人所称的“家族”,是指住在同一个“家”的成员,而这些成员不必要有血缘关系。

  在日本人的心中,“家”(家业)永续无涯,个人的生命有限,因此“家业”的存续要优于个人或家人的存续。但对中国人而言,“家业”不过是维持血缘延续的工具。

  所以在碰到企业危机时,日本企业主会因无法维持家业的永存而以死谢罪。中国的企业主为了维护自己及家人的利益,放弃企业的存续和善后。

  日本家族企业在客观上有养子“选贤与能”的继承制度,在主观上又有维护家业永存的信念,因此能历百年而不衰。

  对华人家族企业的创办人来说,几经辛苦,奠下基业,成为行业翘楚,得来不易。创办人建立事业王国后,最关心的是企业能够传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以“家族”为核心,并无谈及企业。“家族”放在第一,“家”思想主导华人家族企业“传承”观念。

  中国重视如何好好运用“财富”,孩子成长只知不要“败家”,但不知如何使企业做到由好到超卓,就不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九龙表行传承之道

  九龙表行的创办人黄贺雄先生,对“优秀”的理解是“刚、毅、木、讷”,他培养大儿子的“优秀”是从基本功开始。“刚”就是不怕困难,面对困难不要退缩;“毅’就是不要放弃,不到黄河心不息;“木”就是谦虚,不耻下问;“讷”就是行正路。他的接班人铭记于心,成为家中的《训示》。

  在企业管理上,创业一代多是“左手不信右手”,对下一代承接企业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同时要求极高,希望家族的名声和价值能够流芳百世,名扬青史,因此,与接班人沟通很容易出现困难。

  同时,创业者深知财富得来不易,因而希望财富得以保存,代代相传,代代积累,不希望后代挥霍,因而往往令后代望梅止渴,使富二代觉得自己得不到应有的权利与才能的施展。

  家族中对孩子不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往往偏爱听话的孩子,后代不能和睦亲爱,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猜忌,对家族不信任,也会出现争夺家产的情况。

  笔者作为九龙表行的第二代,深受父亲“刚、毅、木、讷”理念的影响。而在退休前研究日本家族企业“优秀”承传的秘方,探寻其内强而有力的企训。

  日本“精工表”的百年传承,也离不开创办人Kintaro Hattori 的“优秀”企训,即家族成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面对,出品“优秀”的产品,使企业超卓发展;企业的目标是继续创新,令企业世代持续前进,但发展过程要脚踏实地按步就班,力求超越其它对手。在此精神的激励下,日本“精工表”在面对1923年关东大地震,仍不惧困难重建挂钟和碗表生产,家族企业要一步一步成长。

  九龙表行也在80年代重整公司,使零售服务计算机化。毕竟零售在香港的发展空间有限,所以随着1992年中国开放,九龙表行在中国各县发展品牌,给了笔者妹妹一个机会参与公司业务。

  在外国接受教育的子女,信奉自由、民主、人权,对于中国企业的传承条件不感兴趣。目标接班人并不愿意继承家业,其他家族成员也只能背负着“不能有失”的使命,勉强把企业守下来。

  有财富的父母不想子女辛苦,只想给他们最好的享受,子女不知奋斗,家训反而变成他们的压迫,不懂用心,不思进取,安于逸乐,所以华人家族企业很多都逃不出“富不过三代”的命运。

  九龙表行的第三代,不单单继承九龙表行零售业务,第二代开始由妹妹发展中国业务;品牌发展在供应链上游有着很大的发展机会,企业同时邀请第三代开发品牌分销业务,为企业发展品牌国际业务。

  自我发展是青年人的梦想

  华人家族财富的积累,往往建基于家族生意的成功之上,甚至不少家族财富过于依赖家族生意的成败。生意成功,一帆风顺,家族的财富与积累滚滚而来;一旦出现逆境,生意日走下坡,财富的积累便日益落败无以为继。

  华人企业有很多创业者白手兴家,经第二代守业者稳定企业,建立财富基础,享受成果。但第三代则往往不知珍惜,耗光财富。

  青年人不想加入家族企业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梦想不单止步于此。

  因为华人企业的家庭观念非常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往往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缺乏长期发展的战略思维,研发投入(R&D)缺失,缺乏品牌概念。享誉国际的华人品牌,委实凤毛麟角。

  华人家族企业无法如日本或西方家族企业般延续数百年,屹立不倒,也可以从地域政治发展稳定性角度加以观察。近一百年来,无论中国内地还是台湾和香港等华人家族企业主要根据地,政治状态都不太稳定,故始终无法摆脱短线经营的“心魔”,尤其处理固定资产的投资发展策略,往往无法从长期角度考虑,成为华人家族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老一辈的华人家族企业经营者有一些共同特征,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人际网络、交往和处事上,对前辈恭顺服从,以长辈决定为先,甚至不敢有违。在企业内部,主事人或管理人根据“长幼”,而非以“能力”来作商业决定,显然不能确保政策的有效性,甚至往往“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接班人提出意见,时有冒险成份,或因前景不明朗,未经尝试就被否决,令年青人失望,打消其公司建设的积极性。

  加上前辈多是当权者,“山头主义”盛行,关联束缚令华人家族企业管理层用人唯亲,只能在小范围内吸纳员工,无法有效地吸收外部源源不绝的优秀人才;同时在企业内,职权分工和责任归属也无法明确。这样一来,企业的发展难以持续,裹足不前,行事保守,最终也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命运。

  九龙表行的第三代是踏实的创新者,在打破传承“魔咒”之路上,创新出有市场的新产品,这一方面离不开新人的创业,另一面也需打开品牌的创新意念。

  企业传承想要有“优秀”的接班人,就要提供空间,使青年人愿意承接及创业,传承好家训。日本企业从小就严格培训接班人,华人后代也应好好运用财富,以个人创新及公司保存为荣。

  黄锦成系香港中文大学[微博]家族企业研究中心驻校家族企业家;区玉辉系香港中文大学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发表在《财富管理》杂志2015年10月刊上,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