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中国当前的股市危机,在历史上也上演过数次。中国所采用的救市方案也曾多次被世界各国所广泛使用。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但不会简单重复。”类似中国当前的股市危机,在历史上也上演过数次。中国所采用的救市方案也曾多次被世界各国所广泛使用。从这些事件中获取的视野对我们分析当前的救市策略可能产生的结果尤为重要。与历史比较,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救市策略极为复杂,它囊括了几乎所有被使用过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金融和政治方案。

  事实上,虽然大多举措都能起到一些成效,但是最为有效的方案还是通过通货再膨胀,增加货币供给及促进货币贬值。

  美国大萧条

  1929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市场就出现了抛售股票浪潮,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到10月24日,举国上下谣言四起造成金融不稳,被吓坏了的投资者命令经纪人抛售股票,导致美国股市崩溃。

  10月28日,史称“黑色星期一”。当天,道琼斯指数狂泻38.33点,日跌幅达13%。这一天,已经没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时,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刚一开市,猛烈的抛单就席卷而来,所有股票成了烫手山芋,只要抛掉就好。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股指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这是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以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为发端,美国乃至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11月,股市跌势不止,滑至198点,跌幅高达48%。翌年,股市凭借残存的一丝牛气,在1~3月大幅反弹,于4月重新登上297点。此后又急转直下,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连续出现6次暴跌,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

  以下为“美国大萧条”期间的救市措施:

  · 1929年10月,一个被称为“Bankers Pool”的由主要银行家组成的的团体在House of Morgan会面,并且决定购买1.25亿美金的股票来支援美国股市。

  · 1929年11月,洛克菲勒集团购买了5000万美金美国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的股票,一些其他商业巨头也纷纷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

  · 1930年10月,时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弗宣布FBI将介入调查做空商在股市里的参与,来打压做空交易。

  · 1931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所暂时禁止所有做空交易。

  · 1932年4月,美国证券交易所宣布做空商需提供客户的书面承诺才可从交易所借到股票。这也是一项限制做空的方案。

  · 1932年总统大选,富兰克林·罗斯福为领跑者和获胜者,在当选总统之后推动通货再膨胀的经济政策。

  · 1933年3月,银行节假日开始,股票交易所关闭,并且美元对黄金贬值。

  · 1933年7月,复兴银行公司开始购买银行股票。

  · 1934年7月,美联储开始有权对股市的保证金提出限制,并且设立了一个极为宽松的保证金要求,45% - 与纽交所近期所设立的比率几乎相等。

  · 1936年4月,美联储提高了保证金要求到55%,作为对美国股市回升的回应。

  · 1937年11月,美联储把保证金比率将下调到40%。

  · 1938年1月,“Untick Rule”被采用,禁止在价格低于最后卖出价时做空。

  日本股市危机:1989年至今

  · 1989年7月,东京证券交易所降低了初始购买股票的保证金限制,并且在1990年再次降低。

  · 1990年10月,为了拉动股市,日本财政部把养老投资基金(日本最大的股票投资者之一)可以投资税率偏低的Tokkin股票的账户的比例从5%提高到7%。

  · 1992年9月,财政部抛出“价格保护方案”来提高股票价格。此方案施压更广泛的非银行机构来购买股票,且限制其出售所持有的资产。

  · 1993年12月,日本宇田孜政府开始执政,并且继续执行“价格保护方案”。

  · 1997年12月,日本政府购买1.8万亿银行首选股和次级债。

  · 1999年3月,更多的银行进行资本结构重组以及购买更多股票。

  · 2000年10月,更多做空限制被推行,包括1938年美国采用的“Untick Rule”。

  · 2002年3月,日本政府进一步限制做空,日本银行开始新一轮购买银行股票资产,几年里累计额达2.1万亿日元。

  · 2002年11月,日本央行[微博]开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购买。

  · 2012年10月,日本央行公布了适量的量化宽松政策,包括ETF的进一步购买以及间于1.7-2.2万亿日元的J-REIT购买。

  · 2013年4月,日本政府开始实行量化宽松,并且把ETF和J-REIT的购买量扩大到3万亿日元。

  · 2013年11月,日本些许降低了对做空的限制,包括取消了“Uptick Rule”。

  · 2014年10月,扩大量化宽松,GPIF(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宣布增加资产购买,且其它方面投资者也紧随其后。

  香港: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

  受益于国内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香港在90年代转口贸易和金融业不断增强,成为逐渐崛起的金融中心。1994-1996年香港GDP年均增长率达到4.5%,同时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如上海石化、港股在投资组合中比例,香港恒生指数在1994年2月4日达到12157点,之后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下调,随着香港回归的临近,政治经济等不明确因素逐渐消除,市场再度活跃,1997年8月7日创造16673点的历史新高,较90年的2918点,涨幅达到659%。

  随着美国国内经济的复苏,美联储也开始加息抑制通胀,这导致热钱纷纷回流美国。原先受益于热钱流入的东南亚各国由于实行的是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为维持固定汇率,在热钱外逃时必须买入本币。外汇储备薄弱的东南亚国家难以支撑大规模的热钱外流,这又进一步加强了币值贬值的预期,国际投机者们趁机大肆做空这些国家的货币。继泰国在1997月7月率先放弃固定汇率制后,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也相继放弃,台湾当局也主动开始缓慢贬值。香港成为索罗斯等国际炒家的下一个目标。

  10月,国际炒家开始围攻香港,纷纷做空港股和港币。虽然香港外汇储备充足,足以维持币值稳定,但金管局的市场操作及相应的加息却直接导致了港股的大跌,做空者依旧获利。10月22日至28日,恒生指数下跌3343点,累计跌幅达27%,其中10月23日单日下跌10.4%。1998年1月,恒生指数已跌破8000点,仍遭受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等国际游资的继续打压,到8月13日指数最低跌至6660点。

  香港政府为维护港元,打破炒家套利计划,转变以往“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做出应对:

  ·香港政府和金管局直接进入股市。在意识到单纯抛售美元不足以狙击投机者后,香港金管局和时任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在1998年8月主动向投机者宣战,动用约1200亿港币外汇基金购买恒生指数成分股和股指期货。金管局从8月14日入市坐庄起,逐步将恒指推升至8000点水平。金管局在大力买入8月期指的同时卖出9月期指,拉开两者的价值差距,使得金融炒家炒作的成本上升。部分蓝筹和红筹公司也在政府的号召下回购本公司的股票,成功阻击了国际游资的做空行为;

  ·香港金管局直接进入汇市,稳定汇率和利率。香港政府用外汇基金买入港元,同时把买到的港元存到香港银行,使得机构投资者从银行借走的港元够得到补充,使港元的供求平稳,汇率和利率可以保持稳定;

  ·限制恶意卖空行为。8月31日到9月7日,香港政府、金融管理局分别颁布了限制卖空和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的新规定,使炒家的投机大受限制。香港政府限制放空港元,将股票和期货的交割期限由14天大大减少为2天,裸卖空受到极大的限制。为了降低期指的杠杆作用,香港政府将每张期货的面值由5万港元/万点提升到12万港元,香港政府还将持仓申报的限额从500单位降为250单位,加设空头未平仓合约的申报机制,使得金融炒家暴露身份。

  整个救市行动中,香港政府消耗近13%的外汇基金,动用超过150亿美元的资金,远超1993年英国政府在“英镑保卫战”中约77亿美元的投入。

  香港政府坚决主动做多的策略,使得国际炒家铩羽而归,恒生指数逐渐企稳回升,到1999年7月重上14000点。香港政府的直接入市干预一度引发对香港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质疑,但事后来看港政府此举成功维护了香港金融市场 的稳定,非常时期的大规模救市更是在十年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成为各国政府普遍的选择。

  台湾:1990年股市危机

  在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腾飞后,台湾的出口发展迅速,贸易顺差在80年代持续扩大,从1981年的14亿美元激增到1985年的106亿美元。最初台湾当局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但巨额的贸易顺差和美国在汇率问题上的不断施压使得新台币升值的预期强烈。

  台湾当局随后采取缓慢升值的策略,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升值的预期,从而导致热钱大量涌入台湾,本岛居民在缺乏其他投资渠道的情形下也纷纷投资股市和房市,股市大涨。时任国民党当局基于政治目的为股市背书进一步激发投资者的盲目热情。1990年2月10,台湾加权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12495点,相比1987年底的阶段性低点已上涨351%,五年累计涨幅更是高达十多倍。

  1988年9月24日,台湾当局财政部宣布恢复征收股票利得所得税,股市随即暴跌,到1989年1月,累计跌幅已达45%。台湾当局为了稳定市场,放弃征收股票投资利得税的政策措施,并借由证券交易所推动财团法人、上市公司和银行团进场护盘股市,股市再次开始反弹冲高,更于1990年2月创造历史新高。但疯狂的过后必定是泡沫的破灭,在随后短短的7个月时间里,台湾股市暴跌10000余点。

  此外,见顶于1987年下半年的贸易余额、外汇储备增量和1989年上半年的台币汇率等指标,反映出台湾外向型经济源动力、货币流动性的下降,这也是构成股市危机形成和台湾经济被迫转型的重要原因。

  台湾当局在80年代末期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措施应对岛内的资产泡沫:

  ·开放外汇管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

  ·实现利率市场化,并通过大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贴现率等货币紧缩手段抑制岛内过剩的流动性;

  ·严控地下金融,切断信用杠杆的重要来源。

  上述政策虽加剧了泡沫的破灭,并给台湾带来了严重创伤,但从长期来看,仍是促进了台湾经济在90年代较为成功的转型,泡沫破灭后,GDP仍能保持6%的增速。另一方面,台湾于1990年引入QFII制度,进一步放开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寄希望于境外资金拉动股市。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 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倒闭。

  · 2008年7月1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紧急宣布了对19家主要金融机构的赤裸做空(Naked Shorting)的限制(有效期到2008年8月)。

  ·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接管,美国国际集团实施稳定措施。

  · 2008年9月17日,赤裸做空禁令延伸到包括所有的上市公司。

  · 2008年9月18日,对797家公共金融公司的所有空头仓位实行暂时禁止(有效期到2008年10月8日)。

  · 2008年11月25日,开始第一轮量化宽松QE1(高达6000亿美金的对机构抵押贷款债权的购买)。

  · 2009年3月18日,扩大QE1(额外750亿美金对机构MBS的购买和300亿美金对国债的购买)。

  · 2010年2月,更加广泛的做空限制出台。

  · 2010年11月3日,美国开始第二轮量化宽松QE2(以每个月750亿美金的速度达到共计6000亿美金的对长期国债的购买)。

  · 2011年9月21日,宣布了名为Operation Twist的购买计划(共计4000亿美金对6-30年长期债券的购买,并且解持3年以下的短期债券)。

  · 2012年9月13日,开始第三轮量化宽松QE3.

  · 2012年12月12日,扩大QE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