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频落借贷陷阱 因高额利息诱惑

2014年08月31日 15:54  正义网  收藏本文     

  近期,浙江省奉化市人民法院与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对近年来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民间借贷案件占到了商事案件总量的60%左右,而这其中约两成的案件都涉及老年人。

  不少老人迷信高额利息,投入了养老钱,而他们的抗风险和维权能力明显弱于普通人,一旦欠款追不回,权益可能遭受重创。本该安享晚年的老年人,为什么会成为借贷案件的主角?这些借贷案件背后,又折射出了哪些社会问题?

  误入情感陷阱

  2014年5月,北仑区人民法院审理过一起案件,72岁的华老爷子,起诉一名23岁的女子,要求归还170万元的拆迁款。几年前他所在的村子拆迁,分了一笔拆迁款。

  华老爷子几年来一直独居,2009年,他独自出门旅游,在火车上认识了一女子。旅行回来后女子时常到他家里看他,帮他打扫卫生。老人没有亲人,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有人这么关心他,他很是感动。2011年,华老爷子所住的房子拆迁,分得了170万元的拆迁款。

  有一次女子跟他提起,生意进行得不太顺利,有个很好的项目,投了肯定赚钱,可惜她手里没有现金。“她向我借点钱做生意,月息2分。”

  在两三年里,他陆续把170多万元准备拿来养老的拆迁款借给了女子做生意。2014年,两人联系渐渐少了,慢慢地,女子也不大来看他了,最后人间蒸发。

  华老爷子将女子告上法庭,虽然借贷关系十分明晰,但因为找不到人,案子最终经公告后,缺席判决。目前案件已在北仑法院进入执行环节,北仑区法院民二庭的法官彭晓晓介绍说,“女子名下只有一套房子,债务纷乱,人也找不到。老人能拿回多少,真是个未知数。”

  彭晓晓表示,对比年轻人,老年人对于情感上的寄托更多在于一种依赖性。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在面对陌生人给予的关爱时,心理设限会下降得更快。一旦取得了信任,随之而来的利益牵扯则会成为老人们容易忽视的陷阱。

  高额利息诱惑

  奉化法院民四庭法官陈俊有着多年的民间借贷案件审判经验,他向记者介绍说:“老年人借贷跟普通的民间借贷案件一样,利息是借贷案件永远逃不过的诱惑点。而老年人由于自身缺乏风险防范意识,高额的利息会助推他们跳入借贷陷阱。”

  60岁的高女士,退休后在家带孙女,偶尔也喜欢和麻友搓搓麻将。

  去年,高女士在一场麻将中听到了一条重要消息:开工厂的张某最近急需资金周转,借款一个月就可返还,利息高达4分。

  一起打麻将的麻友都表示借给张某钱靠谱,他开着这么大的厂,需要资金周转很正常,而且只借一个月,时间也短,如果手头有闲钱,出借总比放在银行赚得多。

  回家后,她凑了30万元,当晚就通过中间人拿给了张某。出借还不到一个月,连一笔利息也没收到,张某就因外债高筑出逃了。

  2013年高女士向奉化法院起诉,要求张某偿还借款30万元。但是她提供的证据中,款项是打给了牵线的中间人,由中间人再将30万元转交给了张某。

  在诉讼过程中,中间人为逃脱自身的责任,不愿出庭作证,为了说明交付的实际情况,高女士耗费心思,案件来来回回折腾了大半年。

  “简单的出具借条,约定借款金额与利息,交付金钱,借贷行为的便捷性促使了它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陈俊说,“在审判实践中发现,借款人书写不规范,用小名、别名;借款人与实际交付人不一致导致举证困难;保证期限约定不明导致超过保证责任灭失等各种诉讼风险点大量存在。”

  投资理财亏损

  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省吃俭用,日常生活开支不高,多多少少手里都有了一些闲钱。面对市场上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老年人也成了理财产品的重要客源。但这看似正规的“理财”路上,也易节外生枝。

  70岁的黄老太就是因为理财认识了银行的理财经理。刚开始黄老太是去银行买理财产品的,但跟理财经理聊着聊着就将“理财”变成了“投资”。

  “投资成本低,风险小,回馈大,理财经理讲的话不会错。”出于这个想法,黄老太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几万元钱交给理财经理试水,首次试水获得了10%的收益。后来又拿出了自己辛苦一辈子的血汗钱40万元,还号召亲戚朋友一起投资。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他们“借”给理财经理的钱就多达一百余万元。

  2013年5月,理财经理跟黄老太表示,自己做的投资的技术项目彻底宣告失败,他们的钱通通打了水漂。

  老人来法院起诉的时候表示现在最困扰的不是自己那些积蓄,而是亲戚朋友那些钱。做了一辈子老实人,没想到在晚年还要遭受他人诟病。

  像黄老太这样的案例在审判中并不少见。奉化法院在近两年审理的近500件涉及老年人的民间借贷案件中发现,其中有4成的案件都有拉拢亲戚朋友借款,或者拿房子向银行做抵押贷款的现象,导致最后自己身陷囹圄,还背负了一身的债。

  老人为何易骗

  奉化法院法官陈俊表示,老人借钱的原因五花八门,有的是参加保健品、投资项目推荐会,有的是亲朋好友介绍的,还有的是通过民间集会,但这些案件中的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冲着高额利息去的。

  陈俊曾问过几个案子的当事人,但他们的回答却是,“年轻人想赚钱,老年人就不想吗?老年人赚钱的欲望甚至比年轻人更强。”

  也有老人说,“你看看目前医疗费用、生活支出,哪一样不在涨,谁不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舒适一些,宽松一些,那种希望钱生钱,希望生活锦上添花的冲动,简直无法克制。”

  和投资热情相矛盾的是,适合老年人的投资渠道却不多。

  彭晓晓告诉记者,除了储蓄和国债,并没有太多合适老年人投资的金融品种,老人普遍认为,现在储蓄利率这么低,存钱不划算,可股票、基金、外汇这些理财产品太复杂,搞懂不容易,保险产品也不待见老年人,岁数一大很多险种保险公司根本不承保,他们的选择确实很少。

  除了缺乏投资渠道,缺少理财知识,法官们还通过分析老人的借款行为发现,无数个民间借贷的案子中,老人们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感情”的影响。

  对一般人的信任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强,这种生理上的反应,已经为研究所证明。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子女们无法分配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父母的情感需求,但与此成反比的是,人年纪越大,情感上便越期待关注。当子女的情感关注缺位时,老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掉入一些别有用心的情感营销中。

文章关键词: 老年人借贷理财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山西书记《求是》撰文谈反腐
  • 体育西甲-皇马2-0遭逆转2-4 德扬两球国安2-0
  • 娱乐陶喆大婚5歌王齐祝 造人不为做而做
  • 财经人民日报:不动产登记不会带来降价潮
  • 科技爱国者冯军:我从创业第一天就已经失态
  • 博客山西前首富是如何打造“黑金帝国”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85后美女开创意情趣用品店(图)
  • 沙黾农:股市喜雨欲来风满楼
  • 明天的天:炒楼注定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 易宪容:限购放开后未来楼市走势
  • 徐斌:今年股市和楼市都崩不了
  • 叶檀:预算法直指地方政府与部委利益
  • 冉学东:地方债务实施腾笼换鸟之术
  • 许一力:中国高铁走出去背后的较量
  • 陶冬:美就业维持强势 欧央行准备QE
  • 余丰慧:驳人民日报税负水平合理论
  • 杨红旭:宏观面不支持房价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