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适合出国留学 专家教你激发孩子出国欲望

2013年02月26日 21:16  卓越理财 

  文/胡敏

  孩子为什么要出国留学?答案千千万万,每一个人的内心一定有一个能让自己满意,或者能让你的未来满意的答案!作为学生要做的是找到这个答案,并以此为目标,开始行动;而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激发孩子内心的渴望,并帮助他们去实现梦想!

  为孩子出国创造引爆点

  诚然,正如我在前面所描述的,豆豆的成长是与美国独特的教育体制分不开的。如果豆豆在国内上大学,也许他也和国内的同学一样,按部就班,熬过“黑色六月”然后挤上大学的“独木桥”,伫立在大学校园门前,不得不孤注一掷选择一个他根本不知道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前途的专业——因为自己不知道选择什么专业而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金融,但是最后发现不喜欢,又无法调换专业——也许豆豆的人生将截然不同。而今,豆豆选择了出国留学,接受了另外一种教育,开始了另一种更充实的人生。

  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选择,对于留学,很多家长与学生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选择。如今,高考俨然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站在青春的十字路口,一边是中国的高考,一边是出国留学,作为父母我们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找到让孩子选择出国留学的“引爆点”。

  关于留学,很多家长困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非常想让孩子出国留学,让他到国外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不知道孩子想不想去,这可怎么办呢?

  很多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赢在了起点,而是赢在了转折点。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的基因,只是我们需要在恰当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予“刺激”,加以“引爆”。我想如果当时没有一次去美国的亲身经历,没有直面美国美丽的大学校园,没有体验过美国的文化,他又怎么能对美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又怎么会在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在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之间做出选择呢?有对比才有区别,孩子才能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才容易做出判断。

  那到底如何激发孩子的出国欲望?给大家几个可行的建议:

  提供机会。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国际交流活动,如国际游学、夏令营、冬令营、交流生项目等,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国外教育、优美环境与良好的学习氛围。

  开阔视野。多参加一些留学讲座,多了解成功留学的人讲述的海外生活及故事,参加教育展,激发他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

  激发目标。帮助孩子找到兴趣和目标,从而引导孩子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更好的方法。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留学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梦想,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精彩的留学之路从为什么开始,有了目标才会有方向,明白了为什么才能从容地备考留学,才会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应该去做哪些准备。

  “好”孩子适合出国留学

  留学固然是好,但是当广大家长将目光聚焦在留学带来的优势,当家长们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该送孩子去哪个国家”这类长远问题的时候,大家往往很容易忽略问自己一个问题:孩子真的适合出国留学吗?

  我认为至少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好”孩子可以出国留学。

  诚然,孩子原本没有好坏之分,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个性不同的孩子。之所以这里借用一个“好”字来概括,主要是想借助我们常常说的“三好学生”中的“好”的概念进行一个类比。在此,我引入中国教育里“三好”标准中的德、智、体三方面进行大致概括。

  1. 德,即指孩子在思想上的自强自立,有辨别是非和约束自我的能力。

  如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6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在家里孩子可能享受的是衣食无忧的待遇,生活、学习无忧无虑,遇到什么问题,都是家长们帮助解决。国内学习期间,在学校有老师来管理和约束,回到家后有父母督促进行学习,然而到了国外基本上只能依靠自己进行自我管理。就像一根弹簧,在国内受到父母和老师的约束,处于一种压缩状态,但是一旦到了国外,突然没有任何人在身边进行管理和约束,处于极度的伸张状态。巨大的反差之下,如果孩子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的话,非常难以把握期间的平衡,容易出现各类问题。例如,很多年龄小的学生,到了国外后根本没有目标,每天除了正常上课外,业余时间自由自在,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于是习惯性地打开电脑,开始玩游戏,越玩越上瘾;更有甚者,通过影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接触到大量不健康的东西,由于抵御能力差,容易走上歪路,最后无法自拔。

  孩子到达国外后接下来将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如果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无法自立自强,就难以应对各种学习、生活上的问题。

  2. 智,即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与沟通能力。

  时代发展到今天,每个人所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学习能力。很多家长对于国外的教育了解得比较片面,有的家长认为在国外学习孩子会很轻松,有的家长甚至抱着“让孩子免受国内教育的煎熬”的心态,送孩子出国留学。其实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国外的教育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如果要想在毕业时有一个良好的成绩,那么在校期间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激励。

  尽管美国大学对上课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管理也显得很松散,但每门课程作业繁多、考试不断,更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自我激励。记得豆豆刚到美国那段时间,刚开始可能还不太适应美国大学的教学节奏和习惯,我们经常跟他通过MSN(微软[微博]公司推出的即时消息软件)沟通,看到他几乎每天都要为完成各项作业而熬夜。好几次写作业写到凌晨2点还没写完,我在电脑上通过MSN看到他那边一直处于忙碌状态,心里真是既心疼又着急。后来再聊起熬夜的事,豆豆说了一句十分引人深思的话:“比起我现在的用功程度,我在中学的时候简直就没用过功!”当然,豆豆之所以说这话可能也是因为他选修的课程特别多。按照学校规定,学生一学期最少要修12个学分,最多可修18个学分,正常情况下学生会修15个学分,豆豆第一个学期就选了19个学分的课,超过了学校规定的上限。到了第二个学期,豆豆“变 本加厉”要求修28个学分。就这样,每个学期多修几门课成了豆豆的家常便饭,一天到晚节奏很快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我相信要顺利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说学习能力是完成大学学业最基本也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3. 体,可以理解为健康体魄和生活自理能力。

  在国内,家里几乎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学习去。家庭的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而孩子又是以学习为中心,所以为了能够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父母基本上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活,久而久之孩子这种天然的“劳动”权利慢慢就被剥夺了。根据2009年《中国独生子女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家庭让孩子每天都做家务的家长很少,除了最简单的家务如整理书本和床铺的有22%、洗自己衣服的有61.9%之外,其余家务基本不涉及。这样到国外后意味着除学习以外还要接受生活的锻炼和磨砺,会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吃饭问题。尽管目前在国内有各种各样的西餐,但是美国和中国的很多生活方式和习惯还是有很大不同。有的学生在国外第一年住在学生宿舍,自己没有条件做饭(许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做饭,不知道炒菜时什么时候放盐,什么时候放味精等),所以只能吃学校的伙食。尽管每顿饭看似很丰盛,但大部分菜肴都接近墨西哥或意大利口味,再加上典型的美国油炸食品,蔬菜基本上是生吃,很多学生都需要有很长的一段适应时间,一些学生最开始时往往会出现肠胃不适应的现象。于是,很多家长害怕孩子到了国外后饿肚子,会在孩子出国前一周“传授”孩子一个不挨饿的妙招:蛋炒饭。可以说最简单,也最温饱。但是孩子不可能天天吃蛋炒饭,不可能天天吃汉堡,还是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如果孩子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那这些都不再是问题。

  我相信有了“德、智、体”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孩子出国留学会变得更优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解放军四总部明确按战斗力标准花钱办事
  • 体育刘国梁任国乒总教练 孔令辉女队主教练
  • 娱乐传李天一案受害人撤诉 律师辟谣解读
  • 财经中海油151亿美元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
  • 科技iPhone拍摄影片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 博客董路:李双江儿子真实年龄不是谜(图)
  • 读书漂泊的文物:两岸故宫珍宝的聚散离合
  • 教育小学匿名调查:680个孩子收406万压岁钱
  • 育儿北京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
  • 于刚: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商务有什么特点
  • 清议:国地税合并后患无穷
  • 陈思进:末日博士鲁比尼会再次猜中吗
  • 张五常:悼老师阿尔钦
  • 叶檀:房产税应更严厉
  • 何亚福:统计局数据证明专家不及小学生
  • 金岩石:城市化进程中的出境游
  • 石建勋:竞争性货币贬值损害世界经济复苏
  • 西向东:拉动GDP不妨大力发展宗教经济
  • 陈虎:谁该为水源空气食品污化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