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捅破职场天花板 跳槽未必是唯一方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8日 15:19  《好运Money+》

  跳槽未必是解决职业瓶颈的唯一方法,你可以像史丽这样,在公司里挖掘属于自己的机会。

  MONEY+记者|王丹丹

  半年前,史丽正式成为拜耳材料科技企业战略规划部的副总监,这是拜耳的核心部门,负责集团整体战略发展的规划。在拜耳集团的历史中,她是第一个进入此层级的中国人。

  史丽不是海归,唯一“拿得出手”的教育背景还是2006年,她遇到职业瓶颈时,去中欧商学院攻读的MBA学位,但这也不是她能在拜耳做到核心职位的原因。

  她是一个认定了要做什么事,就一定坚持到底的人。比如说,不论前一天工作到多晚,每天早上她都会在6点钟就准时起床,外出跑步一小时,然后回家里吃过早餐再去上班。为了有一个完整的假期,史丽前一晚一直到凌晨2点多,才把手头的工作都做完。即便接受采访的当天她只是赶飞机去度假,也没让自己睡个懒觉。这个习惯让她在经常“负重奔跑”的时候保持足够旺盛的精力。

  而成为拜耳公司的“历史第一人”,史丽还得益于在自己的职业规划里,不存在“去某个大公司里熬两年混点资历,然后期待别人来把自己挖到一个钱更多的地方”这样的主题;也不会被传说中所谓的玻璃天花板和瓶颈吓退,轻易地放弃此前完成的积淀。

  史丽换过工作,但并不是像现在的大多数人那样期待在工作中找到方向。她跟随自己的方向选择工作,并且最大限度地去挖掘自己在这份工作中的可能性。五年前,她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来到拜耳工作的。

  她曾经在香港合资的家族企业上海赛可得橡塑(Succeed)担任项目主管,帮助扩张这个小公司的项目规模,开拓完全没有基础的亚太区市场。史丽迸发了全部能量,在她离开这家公司的一年前,就把公司业绩从2000多万元提升到1.5亿。这样的能力和业绩足以让她有机会跳槽去行业内的大公司,获得在外人看来更体面的发展。

  史丽却不这么想。虽然她受到当时公司老板的重用,但在这家公司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史丽看到了公司和自己的发展瓶颈。家族式企业有其经营管理上的局限性,比如外人很难进入核心管理层,但史丽就是很想知道企业到底应该怎么经营,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无法在这个公司里找到。

  跳槽去其他公司?史丽也许能谋得一个各方面条件更好的职位,但工作性质并不会有太大差别,她依然没有办法接触到这样的核心问题。史丽最后选择去读MBA来寻找答案。

  MBA毕业那年,同学们都陆续拿到了不错的offer,只有史丽还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也有知名企业、咨询公司发来职位邀请,但这些职位都不能满足她对企业运作管理的好奇。直到她在学校的招聘会上遇到了德国拜耳公司在招聘商务咨询部顾问。

  拜耳商务咨询公司是一个专门为拜耳集团旗下众多子公司提供内部管理咨询服务的机构,它的职责像医生,病人就是企业,哪个子公司的管理出了问题,商务咨询公司就组成项目组帮他它们找原因,开“药方”,对症下药。

  这个机会让史丽眼前一亮—既是自己熟悉的领域,也是她一直以来希望步入的发展方向,几乎就是为自己定制的职位!“薪水虽然还不及上一份工作的一半,但如果为钱,我当初也不会跑出来读书了。”

  很快,史丽就发现,自己的这个选择没错。进入拜耳之后,她甚至产生了“惊喜”的感觉。

  作为一家拥有几百年历史的世界500强公司,拜耳集团以及下属的各个子公司层级结构既专业又复杂,它们大中华区的员工超过1.1万人,每隔几年都会有新的公司设立或合并,几乎是一个大公司的完美样本。史丽的新工作恰恰就是要去跟这些复杂较劲,解决管理层中的问题,MBA的经历虽然对她有所帮助,但她依然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史丽感到很兴奋。

  她延续了上一份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那股“生猛”的劲道,进公司半年后,就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独立为一家分公司解决了风险控制的问题,得到了总部的认可,不少拜耳的员工和管理层也都听说了这位敬业、“厚脸皮”的超级新人。在公司内部打响的知名度给她接下去的工作帮了不少忙。

  工作就是这样,当你处理过的项目越多,实战经验越丰富,工作起来就会越轻松。两年多下来,史丽成了商务咨询公司的骨干。

  如果她对此感到满足,到了这个时候不用再去多做什么,就已经可以轻松地在这个大集团内部做一颗高级螺丝钉。但史丽是那种“不安分”的员工。感觉到自己完全能够驾驭现状之后,好奇心驱使她习惯性地开始为自己捕捉新的兴趣点。以她的MBA的背景,和这几年积累下的工作经验,她显然是跳槽市场上的抢手货,轻易就能获得薪水比拜耳更高的工作。但她觉得这里还有很多自己想知道,却还不知道的东西。

  这两年半的内部咨询顾问经历让她确信,自己的兴趣的确在探究企业管理运作这个方面,只是按照目前的职位发展下去,所处位置的视野有些低。虽然她的工作职责是帮助拜耳集团各子公司的管理层迅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做得不错,但史丽下一步想了解的,是那些子公司为什么不断加入、被合并,整个集团的核心管理者们是怎么想的。这样一个庞大集团如何进行每一项决策。而这些问题,没有一家公司会让一个资历不深的员工轻易接触到,留在拜耳,史丽才有机会。

  在绝大多数员工眼里,这是总部的那些德国人关心的问题,中国员工没必要,也没机会参与到这些事情的决定过程中—传说中的外企“玻璃天花板”。这种说法史丽也听到过,但她觉得,有些天花板,其实不是自己碰到的,而是第一个人碰到了,告诉第二个人,再传给了第三个人,于是,大家都止步在天花板之前。其实只要伸出手指试一试,或许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别人根本忘了盖盖子。

  史丽打算伸手指试着捅一下。

  她瞄准了企业战略规划事务部门,利用自己经常去德国总部做汇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向总部的同事了解打听公司里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的部门是怎样的情况,自己是不是有去那个部门工作的机会。

  起初,史丽并没有抱很大希望,按照拜耳集团员工内部升迁的平均速度,她认为自己的想法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但在为各个子公司做商务咨询的过程中,史丽结识了一些核心部门的主管,其中就包括企业战略部门的负责人。2010年年底,史丽又一次去德国总部汇报项目情况,正好有机会,便联络了那位负责人,双方临时安排了一个短暂的会面。

  那位负责人在上班前挤出了一小段时间来跟史丽见面。于是两个人早上8点多就在总部的办公室聊起了天。寒暄过后,史丽直截了当地开始当面讨教一些她感兴趣的问题。

  史丽的性格里并没有太多东方人的羞涩,她总是大方而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正是老外习惯的沟通方式。聊了半个小时不到,这位战略部门的负责人就表示,鉴于史丽的工作能力以及兴趣方向,希望史丽能马上进入正在筹备中的拜耳材料科技(拜耳的三大子公司之一)全球战略部。这个新总部的地点就设在上海,由于主要的目标市场是亚太地区,公司正在努力寻找优秀合适的本土员工参与到战略规划当中。现在,他们找到了。

  史丽当时刚好做完一个商务咨询公司的项目,并不需要太繁琐的交接工作。回国后她立即向商务咨询公司说明情况,第二个月就投入到了战略规划部为期半年的培训之中。虽然还在同一家公司里,但史丽为自己的工作找到了新的兴奋点。她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想立足的那个位置和角度,现在,她有机会鸟瞰全局了。

  实际上,她用了五年的时间从一个没资历没背景的普通顾问冲刺到了外企的核心管理层,甚至在拜耳内部,她的晋升节奏也比公司平均的要快了三倍。比起当初MBA毕业时,那些在高一点的职位还是多2000元薪水之间徘徊不定的同学们,史丽更像是励志片的演员。

  “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但我觉得,因为多2000元薪水就接offer的话,那以后每一次跳槽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史丽老家在山东农村,条件一般,大学毕业时,她为了让弟弟读书而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但她不为了多赚钱而工作。进入拜耳之前的那份工作奖金非常丰厚,让史丽攒够了读全日制MBA的学费。来到拜耳,钱不多,但史丽想的是,有一份工作就应该做好一份工作,做好了,才有权利说要什么。

  从一个刚进拜耳时,毫无外企工作经验的nobody,到现在的职位,史丽一直都以“做好工作”的标准去做每一件事情。第一次独立负责商务咨询部门的项目时,因为对IT一窍不通,史丽用尽各种办法追着公司IT部门的主管请教。问的问题又大多很初级,搞得那阵子IT部门主管找各种借口躲着史丽,但最终史丽还是把项目完成得很漂亮。

  现在,但凡公司里曾经被史丽“骚扰”与合作过的各位主管,都跟她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几乎成了她的资源。“本职工作做得好,在有机会的时候人家也就会想到你,愿意推荐你去更好的平台。此外,在合作的过程中表现出学习的诚意,和他们有良好的沟通也很重要。”

  拜耳的平台很大,史丽觉得还有太多东西要学。

  事实上,从史丽在商务咨询部工作了一年之后开始,猎头就从未打消过对她的“觊觎”。让猎头们感兴趣的是史丽的两个背景—读过MBA,做管理咨询,后者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急需的职位。那阵子,猎头们几乎每个月都会打电话过来,询问史丽职业发展得如何,有什么新的想法,有个公司能给更好的薪水要不要考虑一下⋯⋯

  现在,猎头打电话来的频率已经从每月一两次到每周几次了,推荐给史丽的新公司也从当年上海地区的公司,扩展到了香港、美国等全球各个国家。“接猎头电话快成我工作的一部分了。”

  史丽对于所有邀请的答案都是“no”。她不介意跟每一个打电话过来的猎头聊自己的想法,也总是诚恳地告诉对方:自己不够成熟,还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有公司可以像拜耳这样给她提供成长的机会。

  她更深一层的想法是,如果现在的这家公司足够好的话,一直在里面工作,就能更深地了解到自己的下一个机会在哪里。如果频繁地通过跳槽去找机会,那就永远要花时间去了解新公司—还不一定能真的了解。

  史丽觉得,像拜耳这样的公司,晋升制度比较规范清晰,考虑清楚并且做得好的话,可以直线地跳级,而不需要用跳槽的方式来进行迂回的上升。如果只是为了一个听起来很不错的职位跳槽,你其实未必知道这个职位对你真正意味着什么。只有在这家公司里做足够长的时间,才会知道下一个职位到底会给你提供什么。了解清楚公司的发展路径,其实晋升也有捷径。

  “在任何时候做的事情都是未来的支撑点。”史丽说。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