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寻找中国巴菲特 未雨绸缪方能占得先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0日 15:30  《零售银行》

  坐拥500亿美元资产的巴菲特,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上一位孤独的“神”。可是,仅仅“望其项背”绝非中国人的性格。四年前,私募基金在中国出现,2010年经历爆发式增长的私募基金引起了我们《零售银行》杂志的注意:200多家阳光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发行速度是公募的2.8倍,基金规模急剧增加。而主导、领军私募基金如此惊人发展的管理者、经理们,未来中国的巴菲特或许就隐藏其中,让我们共同寻找。

  ——访上海鸿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兼投资总监 张云逸 先生

  文、摄影/马良

  去年股指全年震荡下跌,阳光私募赚钱效应不再,净值大幅折损,行业发展随之陷入停滞,经营层面矛盾浮现。预计未来在没有进行制度性改革前,在没有增量资金进场的情况下,会是一个宽幅震荡的行情,向上压力重重,趋势性向下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而因去年全年机会寥寥,且机会风险切换快速,各自的投资理念和风格也都在锤炼中更加坚定与成熟,众多私募管理人越发重视风险控制,完善管理,适时对自身的投资风格做出转换,不失为明智之举,从而找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制胜路线。

  《零售银行》 :张总,您好!最悲观的时刻是否已经过去,目前还不能确定。您对目前的经济有怎样的看法?您对一、二季度有怎样的预期?

  张云逸:我认为现在大家对市场的预测是比较正确的,目前的宏观经济处于一个下滑的阶段,这就决定了对经济的损伤会比较小,这种下滑也是在经济的承受范围之内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预期中的下滑。大家一致认为可能在今年年中会有一个阶段性的低谷,认为下半年的机会肯定比上半年好。

  一季度是有戏的,因为一季度是一个流动性的行情,虽然大家的业绩都是下滑的,而因为来了新钱,流动性就来了,所以,一季度在两会前我是比较看好的。而二季度的行情可能下滑,因为整个经济是下滑的,去年实际上调整了一年,今年和去年有些类似,但是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可能在八、九月份出现拐点,市场向上走的概率比较大,因为股票市场是领先于经济先见底的,现在很多人在想市场是不是已经见底了呢,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现在的判断是这样的。

  《零售银行》 :其实,中长期来看,私募追求绝对收益、保持相对指数领先的优势依旧明显,依旧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和竞争力。您认为从个体上来看,改如何做更好的私募管理人?

  张云逸:私募管理对我们来说有个风格转换的过程,我们都是做市场出来的,做市场的人都比较激进,会抓住一些比较快的品种,但是一旦风控没做好就会出现下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阳光私募就一定要适时对投资风格进行转换,这个风格的转换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要求,适应客户的要求,同时也是适应人们对阳光私募的认识的要求,正因为我们去年没有转换,所以我们去年的业绩不理想。

  《零售银行》 :怎么理解这个风格转换?

  张云逸:转换就是要时时刻刻的把风险放在第一位考虑,一旦出现风险的苗头,一旦涨不动了,立马就要砍仓,不能等到它下跌。只要是一旦出现高位滞涨,或者整个市场向下等情况,凡是出现其中的一种情况,就要立马斩仓,斩仓之后还可以再有机会,这么做的话也许会放弃一些收益,但是最大限度的避免了风险。

  只要市场破位了,个股再好,都要随时准备走了,而不能认为这个强势品种会多么强,就算短期还是强的,但是从中期来看是不可能逆市场而行的。所谓的价值,其实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价值。你看这段时间,大盘反弹这么多,可是有一些有价值的股票反而在下跌,其他的一些没价值的,低价的股票反而涨得很厉害,所以说什么都是相对的,死守教条肯定是不行的。其次,就是你选择的品种所在的行业出现问题了,如果同类的股票都是下跌的,而你的这个股票还是上涨的,那这个上涨也是维持不了很长时间的,而且也会越涨越慢。第三,你说这个股票多好多好,或者非常独特,但是它好像就是涨不动,那也得赶紧卖掉,就是一定要把卖股票放在操作的首位,及时规避风险,这是最重要的转换。

  《零售银行》 :那么,怎么样来实现这个风格转换呢?

  张云逸: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挺难的。首先从风控上看。如果你的资金比较大,特别是在市场成交很清淡的时候就更加卖不掉了,这就要求我们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这个风险控制的关口要提前,买这支股票的时候就要想到卖的时候能不能卖得掉,如果这只股票不能在你想卖的时候迅速的卖出,那宁可不要买。另外,做好风控就是我们要对股票的品种进一步进行少而精选择,品种多了往往会顾不过来,特别是在交易与观察的过程中,这是我们今年风格转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就是从策略上,实际上策略的核心就是仓位的管理,我们现在遵循的策略是“大行情大搞,中行情中搞,没行情不搞”,但是这个市场是个盘整的市场,可能这里面有些个股的热点,但是没有一个大的趋势性的行情,这就叫“中行情中搞”,仓位控制在50%左右,一旦出现风险苗头的时候,伤害也会小一点。但是有大行情的时候就要“大行情大搞”,那怎么知道是大行情呢?就是出现趋势性的反转了,整个市场在向上了,但是我估计这种情况今年很少,而且在短期、中期内还不会看到,但是出现了我们就会知道,可是什么时候出现我不知道,我也不去预测,因为这种预测没有意义。

  第三就是从理念上,没有理念就没有头绪,我们的理念是寻找相对价值,相对价值就是你选择的这些品种相对于别的品种在同样的价格下,它有很大的相对优势,这是保证它今后能上涨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取得这种相对价值。这种相对价值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包括利好的因素,行业产业结构变化,或者是国家政策变化,还有包括它的产品质量提高造成的因素,总之,这些相对价值是我们寻找的标的,这种相对价值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第四就是从操作系统的完整性上看,我们还是要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要轻易去学别人的,因为这么多年做下来,我们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方法,已经被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而且是符合市场的,也就是说是可以获利的方法。这种风格和操作方法本来就有一定的经验的,它的知识的结构,操作的体验,以及自身的价值观,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去轻易改变,看别人的都很好,但是自己是轻易学不来的,还是要坚持自己的。

  最后从整个交易的管理上讲,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操作流程,包括宏观策略的讨论,对风控严格的把握和实施,我们的研发、投资等一系列环节的衔接,这具体到我们的研究方法,投资决策的流程,我们现在也在做进一步的完善,借此来进一步提高收益,降低风险,

  《零售银行》 :对于2012年的阳光私募投资策略,有人建议应在继续追求持续稳定的基础上积极把握战略转型契机,同时适时关注短期热点机会。您是怎么看的?我们是否会在资源配置及公司会上做一些调整?备战新一年的业绩比拼。

  张云逸:公司规模取决于几个方面,而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取决于业绩,就是业绩越做越好了,规模才会越来越大。现在我们还是想一心一意的把业绩做上去,这是最关键的,业绩是第一位的,没有业绩,其他的计划都是空的,业绩不好去营销,就是事倍功半,业绩好了去营销,就是事半功倍。那要如何做好业绩,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这一系列的系统与方法。同时,我们也是根据去年的经验和教训,来做一些相应的调整。

  《零售银行》 :历经牛、熊市的洗礼后,我们阳光私募的投资理念和风格也会在锤炼中更加坚定成熟,走出适合自身的制胜路线。我们的制胜路线是什么?

  张云逸:今年我们一定会是低风险的,就是把风控放在第一位,就是我们净值回踩的比例会非常低,去年为什么我们的业绩不理想呢?就是想做高收益。今后我们就是要按照非常严格的标准来选择机会,一旦出现风险马上就斩仓,坚持这两条,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收益相对来说不会特别高,但是可以取得一个非常稳定的偏高的收益,这是我们今后的方针。

  《零售银行》 :去年上证指数一路下探跌去800点,股民人均亏损4万、三分之一股民亏损超50%,机构亏损超4000亿元。阳光私募这支队伍风景独好,不仅对抗了大盘的大幅回落,而且还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这其中不乏有在困顿中迸发的创新活力,我们目前会有创新型的产品推出吗?

  张云逸:创新的产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新,而且创新肯定是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自己的特长去创新的,所以这里面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我不会轻易去做我们不熟悉的产品,我们还是做自己熟悉的方面,去用已经被时间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他创新的东西,我们现在没有涉及,而我们也会考虑找些相应的机构来合作。

  《零售银行》 :那您认为,对于目前阳光私募而言,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前景您如何看?

  张云逸:前途是光明的,道理是曲折的。第一个曲折,阳光私募实际上采用的就是对冲的方法,从国外看,私募基金经过这么多的发展,规模也没有超过公募基金,所以中国在这方面更不能早短期内超过。第二个曲折,在我们国家,我们的生存条件,很多都取决于我们的经营环境,法律环境及政策环境。

  第三个曲折,现在只要有一点点实力就可以做阳光私募,这个行业也是鱼目混珠,但不是说什么样的私募很好,或者不好,私募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风险和收益匹配的问题,有的人就偏好于高风险高收益,有的人偏好于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的产品有,但是低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肯定是没有的,实际上,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当然,阳光私募做的好的都是在尽可能低的风险下取得尽可能高的收益,我们都在往这方面努力。

  《零售银行》 :那您对阳光私募行业的发展有什么样更好的建议吗?

  张云逸:我觉得私募还是要合作,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特长,可是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不足,所以说阳光私募,无论是理念上、方法上、策略上,还是判断上都会有不足的,我们可以通过阳光私募之间的合作,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来规避自己的不足,风格越鲜明的反而应该合作,合作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这个合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大家可以交流对市场的看法,然后进一步投资团队可以合作办公,这样大家的力量也可以结合起来,甚至可以考虑共同管理、发行产品,我认为这种合作是有多利而无一弊的,但是要看与谁合作,具体合作到什么程度,这也确实需要大家合得来,要大家都有合作的愿望,要有宽广的胸怀,我至少是有这样的愿望。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