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0年理财 三代人向钱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 10:47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60年,理财生活在改变》理财故事征集大赛正在新浪财经频道火热进行。参加活动的网友可以将自己的理财故事(附联系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参赛邮箱:old_wolf@2008.sina.com参与活动。以下为参赛作品:《60年理财 三代人向钱看》。

  祖国母亲60岁的生日就要到了,各个地区的炎黄子孙都准备着用自己的方式庆祝这一盛大的日子。虽然我未能完整走过这沧桑巨变60年,但是家里九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五十多岁的爸妈都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生活中的故事。小老百姓的小生活,恰恰是社会变迁的缩影。

  说起钱,奶奶在世的时候可心疼可心疼了。她曾说,双职工家庭多少人羡慕,但家里五个孩子养起来还是挺紧巴巴的。拿到手的工资几十块,先算下米和肉,月底基本上能剩下几毛钱就很不错了。加上爷爷奶奶都是善良的好心人,总会省下接济一些伙计和周围的家庭。“存钱”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只是知道却没接触到。牙缝里挤出来的那点钱,也要用于应急,不敢放在银行。家里没有钱给所有孩子上学,大姑妈高中求学、小姑姑下乡海南、爸爸初中毕业照的故事,我从小都听了无数无数遍,每次回想起来都给我无尽的触动。我从网上搜来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49年,我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4元;1952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亿元,平均到每人只有1.6元。呵呵,1.6元的概念,现在估计很多人很难感受到,都不及一份早餐一根冰棍的价钱了。

  而到了30年前的银行,对于人们来说也就是存钱、汇钱、有时卖卖国库券,一个人一年去银行就两三回吧。真正能够谈得上“理财”的人数在中国微乎其微。上个月回家时候,爸爸也和我谈起“理财”在他心底萌生的种子。爸高中毕业开始工作,工资只有24元。家里因为我伯父的生意,向人借了2000元,而每个月需要还利息1%(不知道当时贷款的利率是怎样算的,不过这个是真实的事)每个月我爸就必须帮忙支付家里这笔外债的利息20元!爸爸说,那时候真正的感受到“资本的力量”——钱能生钱。自己辛辛苦苦一个月的工资,只是人家的2000元放在别人口袋就能够收获到的利息。就是这件事,触动了爸爸,开始了他一生的积累。

  对于我来说,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女孩,里里外外都特别的疼爱,从小就会拿到爷爷奶奶给的零用钱,虽然只是1元、2元,对于小时候的我还有我的陶瓷小猪来说,那都是一笔财富啦。呵呵~直到上了初中,爸爸开始带我去银行,教我什么是存钱、定期、活期,并且以我的名字开了一份每月50元的教育储蓄。看着存折上的铅印字,心里甜甜的。高中时候,爸爸给了我一笔5000元的活期存款让我自由支配。就是在那时候,任性的我却“误入歧途”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坏毛病,半年时间就让爸伤心失望,自己也知错了,将所有“小金库”归给爸妈管理。进了大学我勤勤俭俭,用心争取奖学金做兼职,大一生活的五个月花了1680元,钱在大学的我脑海中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就是提款机可以取出来的东西吧。毕业工作,我也日渐长进,爸爸笑着和妈说我进步了。从小到大,爸的称赞总比任何奖励更能让我高兴。爸爸现在很愿意和我讨论理财,网银的操作,投资的形式。我也笑着说“老爸现在可潮了!”

  中国60年,关于钱的话题不断在变,小家三代人的理财观念也不断在变。乘着中国向前的浪潮,每个人也都会经历自身发展最重要的60年,只有不断学习来自这个世界的讯息,才能把小家这艘船驶的更稳更快。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